爺爺奶奶是否真心疼孫子,不是看嘴上說啥,而是看能否做到這3點

“隔輩親”的現象在我們身邊非常常見,有些寶爸寶媽甚至還為此抱怨:自從有了(外)孫子/孫女後,我爸媽眼裡已經沒有我這個兒子/女兒了。雖然聽起來“哀怨滿滿”,但話裡話外都能感受到老人對孫輩的喜愛。

珮珮生了女兒後本想休完產假後就去上班,請婆婆過來幫忙帶兩年孩子,不料婆婆說“我也想去幫你帶孩子,但是現在走不開啊”,至於走不開的理由,竟然是捨不得家裡飼養的那群雞鴨。珮珮只好辭去工作,自己全職在家帶娃。

爺爺奶奶是否真心疼孫子,不是看嘴上說啥,而是看能否做到這3點

珮珮自己帶孩子這兩年,婆婆也過來看過幾次孫女,不過真的也就只是來看看,既沒為孩子買過一件衣服,也沒幫孩子做過一頓飯,在城裡住兩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過年的時候珮珮一家三口回老家過年,碰到好幾位親戚對珮珮說,“你婆婆天天在家唸叨孫女呢,說想去城裡幫忙帶孩子,你現在也快上班了吧?這下可以讓你婆婆到城裡天天見孫女了。”

珮珮聽了,心裡頓時明白了怎麼回事:婆婆這是在外人面前扮演著一個疼愛孫女的好奶奶形象呢,順便還將珮珮描述成一個不讓奶奶帶孫女的兒媳婦。別看婆婆嘴上說得挺好,但她這個奶奶是不是真心疼孫女,珮珮心裡自然有一杆秤的。

爺爺奶奶是否真心疼孫子,不是看嘴上說啥,而是看能否做到這3點

爺爺奶奶是不是真心疼孫子,不是看嘴上說了什麼,而是看能否做到這3點:

  • 1.願意帶孩子,且帶孩子時很有耐心

很多家庭的年輕夫妻迫於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在生完孩子後請老人過來帶幾年孩子。如果老人真心疼愛孫輩,自然是願意來幫忙的,而且,這樣的老人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也會特別有耐心,會想著法兒地照顧好孩子。

爺爺奶奶是否真心疼孫子,不是看嘴上說啥,而是看能否做到這3點

而不是真心疼孫子的老人,大多是不願幫忙帶孩子的,即使嘴上答應幫忙,心裡也是老大不樂意的,或者是出於怕兒子兒媳不養老才心不甘情不願幫忙的,這種“口是心非”很有可能還會體現在照顧孩子時的不耐心上:

隨隨便便地給孩子做飯,尿布溼了也不及時更換,孩子一哭就特別不耐煩,不願意陪孩子玩一玩而是有空就看電視甚至去外面打麻將等等。

  • 2.在孩子身上花錢時心甘情願

都說金錢能考驗一個人的真心,要想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心愛你,就看他舍不捨得為你花錢。這句話用來檢驗老人是否真心疼愛孫子同樣適用。

真心疼愛孫子的老人,或許平時自己捨不得花錢,或許習慣了節約過日子,但如果孫子想要買什麼零食或者玩具,老人絕不會捨不得掏腰包。

爺爺奶奶是否真心疼孫子,不是看嘴上說啥,而是看能否做到這3點

而不是真心疼愛孫子的老人,或許嘴上說著特別愛孫子,但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捨不得掏一分錢花在孫子身上,這樣的老人,其實更愛的是他們自己。

  • 3.看不得任何人欺負/教訓孩子

隔輩親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老人看不得任何人欺負或者教訓孩子——哪怕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也不行,對於真心疼愛孫子的老人來說,孩子如果捱打,那真是打在孩子身上,痛在自己心上。而不疼愛孫子的老人呢,甚至有可能自己都會虐待孩子。

爺爺奶奶是否真心疼孫子,不是看嘴上說啥,而是看能否做到這3點

爺爺奶奶疼愛孫輩體現著親情的溫馨,也讓很多缺少爸爸媽媽陪伴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關愛,這是一個好現象。但是,很多爺爺奶奶對孫子過於寵愛的行為卻讓隔輩親變了味,把寵愛變成了溺愛,把愛變成了“害”。

隔輩親也要有度,這些行為不能有:

  • 沒有原則地“護犢子”

老人捨不得孫子受欺負,捱打的心理情有可原,但是,“護犢子”也要有原則和底線,如果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老人還護著,不僅無益於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還會使得孩子在犯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爺爺奶奶是否真心疼孫子,不是看嘴上說啥,而是看能否做到這3點

  • 凡事替孩子包辦

有些老人疼愛孫子,生怕孩子受傷或者挨累,什麼都不捨得讓孩子動手,而是自己替孩子完成。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到了該獨立的年齡卻不能獨立,這其實是變相地害了孩子。

爺爺奶奶是否真心疼孫子,不是看嘴上說啥,而是看能否做到這3點

真正疼愛孫子的老人,不是嘴上說著疼愛卻沒有實際行動,也不是一味地寵愛溺愛孫子,而是能做到親之有度,教之有方,讓孩子能夠健康、幸福地成長!

今日話題:你家老人是真心疼愛孩子還是隻嘴上說說呢?歡迎大家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