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現在大學畢業了在家待業,我供著,但是她罵我還和我動刀子,該咋辦?

胡自吹天空


說說我自己的真實案例,大學畢業陸續實習幾個單位,實習期早出晚歸,坐車都要一兩個小時才能到實習單位,我不太想幹,父母勸我忍耐,因為我媽的工作也是早出晚歸,我也理解。老老實實地幹到實習期結束。結果乾完實習期基本沒有能留下的,給個幾百塊打發走了。大概就屬於那種騙實習期廉價勞動的單位。我又去參加招聘會。企業都是吹的天花亂墜,但是基本都不太正規。後來我對社會企業招聘就基本絕望了,剛畢業沒有工作經驗,自己找工作真的很難。打定主意考公務員事業編。在家有一年的時間,一邊學習一邊著急。也懷疑過自己,比較每次進面試都被淘汰,大多是蘿蔔崗都有內定人選。就在要徹底絕望的時候,運氣來了,碰到一個蘿蔔種錯位的坑,勉強上岸。現在在體制內工作。也忙也幸苦,工資待遇一般,沒有上升空間,但各方面有保障,至少不用擔心被騙。現在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充電。如果沒有合適的工作,尤其是女孩,在家靜心考編吧。先有一個穩定的職業,在圖人生髮展。


海利昂黎明星


這種情況確實很讓人傷心,最親近的人在一起相互折磨。這個時候,需要分割。

去年我有一次加班到夜裡12點了,叫了順風車回家。司機是一位60多歲的老人,我問:您這樣跑夜車很辛苦吧?他嘆氣到:“沒辦法,我離婚了。我兒子快40了也離婚了,連襪子都不自己洗,也不出去工作”。我覺得這裡面一定很多心酸,就沒有繼續問下去。我們就沉默了一路。

我如果問下去,這位老師傅一定會滔滔不絕的講述他的故事,也許他能得到情感宣洩或者得到我的同情。但是加班一天的我很累,不想再聽狗血故事了。所以我選擇沉默,是守住了我的邊界。

邊界感,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那什麼是邊界感?所謂的邊界感就是每個人都有的生活圈子,不要隨便介入別人的生活,在任何關係中,都懂得適可而止。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提出的一則寓言,很好的闡釋了這一概念。刺蝟的困境:寒冷的冬天,一群刺蝟擠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迫使它們馬上分開;禦寒的本能使它們又聚到一起,疼痛則使它們再次分開。這樣經過幾次反覆,它們終於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離——在最輕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溫暖。

生活中大部分痛苦,是因為邊界模糊。最常見的例子,是家人之間責任權限、決策權限模糊。工作中,我也輔導過同學,因為別人不好好工作而自己非常生氣的例子,這都是邊界模糊了。

守住邊界感,首先要理解每個人的責任邊界。

對於任何成年人來說,生存是基本責任,照顧好自己是基本責任。作為父母需要照顧好自己,作為兒女需要為自己的生存負責。父母沒有供養子女的責任,也沒有任由子女對自己發脾氣的義務。所以我的建議是:

1、 關注自己,讓自己吃好睡好,走出家門社交。

2、 關於金錢供養,要設立好標準與原則,通知給子女。

3、 不和她糾纏吵架,轉身離開。

這些建議,會讓你們有了距離感,而不是相互依靠在一起的刺蝟。

也許你覺得我的建議不近人情,完全不現實。那我講個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在生了孩子後,我婆婆過來照顧過三年。我提前和我老公說:媽媽來幫我們看孩子,不是她的義務,她把你養大是責任,但是看孫子不是責任是恩情。所以我有以下相處原則:第一,你媽媽可以完全不做家務,家務是咱們夫妻的事情,如果你不做我不做那我們請保姆。第二,關於如何教育孩子和家庭消費,是我的事情,和你媽媽沒有關係,她可以建議不可以插手,看不慣可以和你絮叨,那麼不用讓我知道。當時老公表示同意,於是我婆婆來到我們家。

當然,現實更復雜。我婆婆在看我老公做家務後會夾槍帶棒的對我說:我兒子從小就不做家務。在看到我買衣服回來時,會拉著我老公問價格。當看到我工作忙碌時會說小區裡誰誰的兒媳婦辭掉原來工作就進找了個輕鬆工作。我對此的回應是:不回應。

與婆婆相處愉快並不是我的核心目標,讓自己生活快樂才是我的核心目標。現在,孩子上小學,婆婆回老家了。我們每年節日相聚一次,一直相安無事。

人生,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是自己陪著自己。父母是,子女也是。


為好優姐姐


你女兒現在心態不太好,一個是找不到工作,社會給她的壓力;一個是家庭給她的壓力。

平時多多與她交流,儘量避免聊找工作的事,如有時間的話,帶她出去旅遊,轉移注意力。

有個朋友的兒子,學計算機的,大學畢業連著好幾年找不到工作,他媽媽一遇到我們,就抱怨她兒子。後來時間久了,再加上她平時工作也忙,不再管她兒子找工作的事了。去年見他媽媽問起,她笑著說兒子接了工作,在家裡做,平時也挺忙碌的。

孩子長大了,她有她的世界。有時大人可能很難走進她的世界,但大人可以用強大的內心為她擋風遮雨。


晨雨露


罵家長和家長動刀子確實有點過分了。但是孩子走到這一步,做家長的也應該反思。

孩子從小到大的教育,決定了她長大後的性格。過分溺愛的孩子往往是長大後,既不感恩父母又會過分任性。

我小叔子的孩子是個男孩,今年上高一,從小爸爸媽媽在外地工作,把他交給爺爺奶奶帶著。爺爺奶奶那是要什麼給什麼,想幹啥就幹啥。

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買了2斤草莓,給他洗好開吃了,我在廚房做飯,等我出來草莓一個沒剩,2斤全部吃完,他心裡沒有別人吃不吃這個概念。

帶他去超市,買完東西去車庫,什麼都不提,大小夥子就在前面空著手晃。其實買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他挑的喜歡的零食。

這個孩子的心裡不考慮別人,因為爺爺奶奶都是為他考慮。

這樣的孩子一旦你違背了他的意願,他會和你大發雷霆,因為從小到大爺爺奶奶事事都是順著他的。

家長們,切記孩子從小不要過分溺愛。該幹活就幹,不該買的東西就不買。你這樣慣他,到了社會上沒有人慣,他會受不了,適應不了的。


王趙旺


偷偷把房子賣掉,然後突然消失讓她永遠找不到你!對這種渣女只能如此了……賣房的時候需要注意,讓房產中介的人不要穿制服不要帶胸牌!把你的遭遇偷偷告訴中介公司,讓他們在你女兒不在家的時候看房。萬一看房過程中閨女回來撞到就不好了;然後賣房的時候別因為差個十萬八萬的較勁兒!快點賣,消失之前不要和女兒發生爭吵,先忍住。賣房之後趕快飛到你比較喜歡的城市裡先長租一套房子,瞭解這個城市的狀況之後再買房子。先不要把自己的行蹤告訴親友,免得女兒到處打聽獲知你的下落.....

到了新到的城市開始你的新生活吧……


徐鐵人


要看你女兒原來和你態度就這樣,還是待業在家煩躁引起的,孩子如果不是真心想啃老,只是一時沒有心儀的工作,焦躁不安,您如果再嘮叨她,她肯定進入了人生低谷,我記得我剛畢業待業在家,人生真的很迷茫,上學花家裡錢感覺天經地義,畢業了沒找到工作,剛開始真的很難,為了不伸手和父母要錢,我只能打零工賺零花錢,也是過了幾年才找到了人生方向。現在的孩子能和咱們那個年代比嗎?父母給予的太多了,吃不了苦,說白了,都是慣的,慣了二十多年,慢慢放手吧!抓住機會和孩子好好溝通,給孩子樹立人生目標,再陪孩子走一段,給孩子希望!


刁麗敏Lqe


目前來看,大學畢業後,因為種種原因宅在家裡啃老而不出去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雖然相對數量很少,但絕對數量,也是相當龐大,全國範圍來看,幾十萬是有的。

這一批人,宅在家裡的原因,要對症解決,否則,就會成為問主所問的跟父母吵架,甚至動刀子:

第一,有可能學了四年,因為種種原因,比如考試作弊,導致沒有畢業證和學位證,只拿到了結業證。

這導致找工作困難。

這種情況,建議自考本科。

第二,拿到學位證和畢業證了,但由於高不成低不就,自己心中的期望跟現實工作,差距太大,於是,乾脆不去上班了。

就宅在家裡,反正感覺父母還能養得起自己。

這個時候,父母要鼓勵他,讓他出去工作,哪怕一個月一千兩千,都可以。慢慢來,人生,本身就是一個這樣的過程。

同時,也要讓他知道自己家的真實情況,養不起他啊。

第三,可能是心理疾病,這個時候,需要心理治療和心理干預了。否則,孩子一輩子毀了。

看看你家孩子是哪種情況,對症下藥吧。


董江波


你的女兒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了,在家待業,你供她吃供她喝,但是她還罵你,並且和你動刀子這種情況,很可能好多家長都遇到過,因此我勸你不要傷心難過,應該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被嬌慣被寵愛,尤其是我們家長,很少願意去訓斥他們。因為我們對他們進行的傳統教育很少,講文明懂禮貌,尊老愛幼,這些最基本的禮儀給他們講的少,所以說他們也缺乏尊敬老人的基本的想法。

獨生子女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沒有兄弟姐妹,他們呢,也沒有人來跟他交流和溝通,她們也不知道在人和人遇到矛盾的時候應該如何去解決,因此他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或者和人有矛盾的時候,就是按照他們和同學之間的那種處理方式去處理,而同學之間的處理方式往往就是張嘴就罵,不開心就吵,甚至打架,在處理和家長的問題時,有的時候,就會過火。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喜歡遊戲,而遊戲當中宣揚的那些暴力啊,宣揚的那一些不講秩序不講規則呀,對他們也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讓他們沒有修養和節制。

孩子在待業,應該減少和他之間的矛盾摩擦,儘快幫助孩子找到工作,讓孩子去上班。孩子上班以後和家長之間有了一定的距離,一些這樣的問題就會減少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要儘量的不要嗆著孩子,如果家長以為孩子沒有工作,就訓斥孩子,他們就很容易惱火,出現過激行為。

我是焦老師講教育,關注孩子成長,關注青少年健康,歡迎關注。


焦老師講教育


看了題主的問題,覺得心寒。做為父母,我們都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一個成年人,特別是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能用這麼極端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父母,真是教育的失敗。可問題出了總要解決,單純的傷心沒有任何作用,既然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也是想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化解家庭矛盾,緩和與子女的關係。對於解決辦法,我的個人觀點如下:

冷靜思考,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

雖然剛看到問題時很氣憤,但冷靜的分析,所有的矛盾都不是毫無原因的,肯定會有長時間的積壓和直接的導火索。做為父母,在憤怒、失望、無助過後,也應該靜下心來,好好的梳理一下事情的前因後果。先從導火索開始,是哪一件事才導致了這麼激烈的衝突?是讓她找工作、還是讓她儘快成家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問題?找到導火索後,就要在今後的生活中,暫時避開這個能夠隨時引爆家庭矛盾的話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分析在與女兒相處中存在的日常問題,時間跨度可以長一些,從孩子的叛逆期開始,把記得的衝突全部思考一遍,儘量讓自己站在中立者的角度,總能發現日積月累下來的種種原因。

嘗試改變,重新建立溝通

通過上面的思考,我們已經基本掌握產生矛盾的原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改變。改變以往與女兒的溝通方式,改變以往與女兒的相處方式,慢慢的摸索女兒想要的是哪一種。這並不是溺愛或者順受,改變他人與改變自己相比,改變自己更為容易一些。可以從日常的小事中引起話題,讓女兒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感受到父母的變化。親情是家庭維繫的基礎,用親情去感化,不要激進,在生活的點滴中,重新建立起父母與女兒的有效溝通,慢慢去改變女兒的偏激行為,潤物細無聲。

及時關注,掌握孩子的心理動向

女兒能有這麼偏激的行為,其實很值得父母去重點關注。我們現在在意的,是她對父母的不當行為,但在背後,可能孩子揹負的,是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除了上述的做法外,我們還要及時關注孩子的日常行為。關注不等於監督、看管,在不讓孩子察覺的情況下,多留心,待業期間也要儘量讓孩子多出門與人接觸,必要時可建議去做下心裡測試和諮詢。總之,這個階段,其實也是孩子的壓抑期,對孩子多理解、多關心、多鼓勵,事情總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我是“小智姐姐愛英語”,每天都會分享英語發音技巧,歡迎大家關注。


小智姐姐愛英語


分開來看這個問題。

你女兒剛大學畢業,一開始沒工作,你供著沒問題。

但是她罵你、和你動刀子,就萬萬不能忍的,不為你自己,為了她。

和小時候的教育與生活背景有關係,你能忍她,但她以後進入社會、成立家庭,還這個脾氣的話,別人不一定能忍的了。

多鼓勵讓她去接觸接觸社會,讓她知曉生活的不容易,偶遇點挫折或是事情反而更能通透。

當然不排除她可能因為工作不順心有自卑心理,人很容易對身邊最親近的人發脾氣,你可以試著和她好好溝通,讓她明白,人生路很長,不要急,父母願意做她堅強的後盾,做人做事要謙卑、學會感恩、多做善事、腳踏實地。

講講我自己,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成績還算優異,一直排名班級或年級前幾。家裡孩子多,父母壓力大,寒暑假的時候我必須跟著爸媽去地裡幫忙農活,有時候一干就是好幾天,很累也很苦,村裡面其他同學都不需要去幹活,說到這裡我就很羨慕但是沒辦法。從小我就知道生活的不容易,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所以一直很努力上進努力考學,也算不負有心人,後來考入一本院校。大學畢業那年我提前被蘇州校招企業錄用,屬於班級裡面就業比較早的那種,放棄了考研深造、公務員公職考試等一些機會。第一個月工資我拿了一部分給了爸媽,自己留了一部分,雖然工資不高,但是很開心自己能賺錢養活自己了。

所以人吧,要學會感恩,人生路很長,可以走的慢一點,但是不能走差了,走偏了,走到哪裡都不能忘本,要學會感恩,特別是父母的恩情,一輩子都不能忘。

希望您的女兒未來能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