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另一面: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禍及子孫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另一面: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禍及子孫

李紳,這個名字可能你沒聽過,但他的作品你一定讀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已經成為檢驗是否讀過幼兒園的標準。詩的真正名字叫《憫農》,作者便是李紳。

其實,《憫農》一共三首,第一首大家熟知,學前水平。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另一面: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禍及子孫

第二首的傳唱度就沒那麼高了,至少是小學六年級水平。

《憫農二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全詩反映了當時唐朝的苛捐雜稅問題,產量這麼高,百姓卻生活不下去。

第三首,幾乎是高考水平,知之者甚少。《憫農三號》:“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不太好懂。

李紳因此獲得了“憫農詩人”的稱號,但他其實是個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的官僚。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另一面: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禍及子孫

李紳家幾代為官,六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育成人。因此,李紳年輕時寫出《憫農》這樣反映農民艱辛的詩作,是有生活基礎的。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紳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他從國子助教(唐朝國子監分設六館,每館均設博士及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趙國公,逐漸蛻變。

野史記載,李紳為官後“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300多隻,後院宰殺的雞堆積如山。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另一面: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禍及子孫

有個成語叫“司空見慣”,便來自於李司空李紳。李紳好友頗多,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李紳與寫《陋室銘》《竹枝詞》的劉禹錫也極為要好。

有一次劉禹錫去李紳家聚會,喝酒喝嗨了,一看旁邊陪酒的姑娘,春心蕩漾,於是寫了首詩,詩的名字叫《贈李司空妓》:“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司空”是官職名稱,當時李紳任司空一職,司空,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相當於今天部級幹部。蘇州刺史就是劉禹錫,可以簡單理解為蘇州市市長。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另一面: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禍及子孫

劉禹錫這詩寫的很露骨:李司空,你家這個姑娘真漂亮。你天天見這個紙醉金迷的場面都習慣了,但是作為刺史的我,見不到啊,羨慕嫉妒恨。這就是“司空見慣”。

於是,很會做官為人的李紳,當晚就把這姑娘送到了劉禹錫的房間。

只是生活奢侈倒無可指責,但李紳發跡後愛耍權威,無情無義就是人品低劣了。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另一面: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禍及子孫

《云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跡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其家僕與一個市民發生爭鬥。李紳聽說後,竟將那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並下令把崔巡官抓來。由於李紳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另一面: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禍及子孫

當官期間,李紳積極參與派系鬥爭,元和十五年成為李德裕黨派重要人物。

唐武宗會昌五年,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汙公款、強娶民女。

李紳得知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處死刑。但此案到了諫官這個環節,諫官認為有冤情,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複查。

崔元藻調查後發現,貪汙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則是假的,因此吳湘罪不致死。但李紳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後來案件被平反,此時的李紳雖然已死,但按照唐律,經辦冤假錯案的汙吏,即使去世也要追責,子孫不得做官。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另一面: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禍及子孫

一個人的變質,有很多外部原因,但追究根本,真正因素還在自身。李紳由一個農民人人稱讚的為民著想的好人,變成逼走農民、窮兇極惡的酷吏,實在令人唏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