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授邱建一解讀臺北故宮 寶物其實近在咫尺

華夏經緯網3月6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北故宮裡人氣最旺的“菜”與“肉”其實都算不上珍貴文物,真正的寶物似乎都離我們很遠,臺灣長期教授藝術史,專攻藝術考古學的邱建一說:“臺北故宮離我們很近,就在外雙溪,卻又離我們很遠,遠的是心理的距離。”他從很當代臺灣的角度解讀臺北故宮,精品文物其實離我們一直很近。

臺灣教授邱建一解讀臺北故宮 寶物其實近在咫尺

新月藝文負責人邱建一在故宮內講解留影。(陳君瑋攝)

邱建一指出,會感覺有距離感,在於認為歷史、文物都是古代的事,但他以蘇東坡的《前赤壁賦》為例,“東方的藝術品不是單一的作品,也不是被視為藝術品來看待,和西方邏輯不同,東方文人作品是一連串的效應。”

邱建一自己唸書時,跟著臺北故宮的老先生,在老師的宿舍裡拜師,每回上課總是在臺北故宮展場裡,一邊為老先生搬椅子,一邊在書畫藏品前被要求看著作品念出上面的字,老先生總要求“帶點感情,讀讀看體會一下。”而年輕時不懂老先生特別有感的扇面《橙黃橘綠》,也在邱建一人生閱歷漸豐後才體會到年輕時只見春夏的美,年紀大了反而懂了秋冬的“菊殘猶有傲霜枝”。而這樣的體悟並不限古今,“中國書畫,欣賞的是人生體驗。”

臺灣教授邱建一解讀臺北故宮 寶物其實近在咫尺

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邱建一以王羲之《蘭亭集序》背景為例, 3月3日“上已”時春遊戲水的節慶舉辦的蘭亭聚會,今人總只想到“曲水流觴”,但其實當時除了美酒,河裡還有雞蛋棗子等應景物,更有一堆青年男女在河中洗澡,洗去冬日以來身上的氣味,“可以說蘭亭聚會其實和臺灣中秋烤肉一樣熱鬧”,臭臭的、鬧鬧的,而王羲之的形象也不是道貌岸然的書聖,更像是隔壁大叔。

臺灣教授邱建一解讀臺北故宮 寶物其實近在咫尺

圖為臺北故宮展間一景。(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此外,臺北故宮中一些極具爭議的鎮館之寶,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歷來真假之爭不斷,連乾隆都曾看走眼,但邱建一認為,“爭真假並不深刻,因為東方藝術向來有複製、玩賞、分享的傳統,臨摹複製並不是為了刻意造假”,因此能傳遞出所思所感的便是好作品。

“西方藝術,如莫內的荷是畫完就結束;但東方藝術,一個作品完成是開始,是持續千年仍會由不同時代的藝術家繼續下去的創作。”邱建一說,東方藝術的特色是持續生長,因此臺北故宮寶物,真的不遠!(高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