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宜精不宜多。心理學家:四類朋友儘快脫友,太有道理了

朋友宜精不宜多。心理學家:四類朋友儘快脫友,太有道理了

文丨二指禪掌門

朋友宜精不宜多。心理學家:四類朋友儘快脫友,太有道理了

人生在世,除了親情和愛情,人們最注重的應該就是友情了。

愛因斯坦認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威拉·卡瑟則說,唯有形單影隻的人才知道友誼的充實的歡樂,其他人有他們的家庭;而對於孤身索居、離鄉背井的人,朋友就是一切。

尤其是現今社會,人們大多在外打工,原本不多的朋友更顯珍貴。

但是,朋友並不是越多越好,那些打著朋友的幌子,湊上來只是想“害”你的人,還是儘量離遠點。

朋友宜精不宜多。心理學家:四類朋友儘快脫友,太有道理了

第一類不宜交的朋友:自私自利。

其實自私的人不只是愛佔便宜,還有見不得別人好和說話做事不在乎別人的感受。

見不得別人好的人,吃你喝你時一口一個“好哥們”,但如果你做出了一點成績,他卻嫉妒你,在你興致勃勃告訴他,想和他分享成績的時候,他總是冷嘲熱諷,不僅說你“一點小小的成績就飄”,還可能有更難聽的話等著你。比如:“你也就這點出息吧!”“這也值得說說?”“你這樣的如果算成績,那天下就沒有失敗的人了”等。不僅這樣,他可能還會因為和你關係好,知道你的底細,而把你的商業秘密洩露給你的商業對手。

至於那種“和說話做事不在乎別人的感受”的人,則是喜歡我行我素的人。不管你正遭受什麼樣的打擊和不幸,他可能都會置若罔聞,拿你的痛苦當談資,完全不理會你會因此更痛苦。

這兩類自私的人,是不會成為知心好友的,即使現在因為某種利益捆綁在一起,依然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所以,這類所謂的朋友儘快遠離。

朋友宜精不宜多。心理學家:四類朋友儘快脫友,太有道理了

第二類不宜交的朋友:借錢不還。

這裡說的“借錢不還”,首先要區分兩種人:一種是實在沒錢還,一種是有錢不還賬,只顧自己逍遙快樂。

這裡說的是第二種。

有錢不還的人雖然不多,但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

曾經有兩個同事,就因為借錢不還後來鬧得不歡而散。

其實錢不多,200塊錢。

兩人關係不錯,一天,A向B借了200塊錢,快半年了也沒還。於是,B就問A什麼時候還錢。不想,A勃然大怒,指著A的鼻子說:“虧我還把你當成最要好的朋友,200塊錢,僅僅200塊錢,你就給我要?值得嗎?難道我們的友誼不值200塊錢?”

B當時就蒙了,竟然被A說住了。

後來,你猜到了,A和B從此變成路人。

再後來,公司裡再也沒人和A做朋友。

朋友宜精不宜多。心理學家:四類朋友儘快脫友,太有道理了

第三類不宜交的朋友:三觀不合。

說起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大家一定覺得是七個生死相交的朋友,堪比“桃園三結義”。但事實是,早年在魏國做過官,後來隱居山林的嵇康比較清高,而山濤、王戎、向秀表面上也是隱士,實際上名利心很重。後來,山濤當了吏部尚書,就推薦嵇康入朝。按說,大家都是多年朋友,應該明白彼此的心思,嵇康不願在出來做官,天下人都知道,而山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將嵇康逼上絕路。果然,嵇康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發誓隱居不仕,並屢拒為官。但卻因此得罪了司隸校尉鍾會,遭其構陷,而被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雖然嵇康最後不是死在朋友手裡,但山濤違揹他的意志舉薦他為官,卻是害死朋友的導火索。

因此,三觀不合不要深交,關鍵時刻一根稻草都能壓死一個人。


朋友宜精不宜多。心理學家:四類朋友儘快脫友,太有道理了

第四類不宜交的朋友:喜歡八卦。

喜歡八卦的人有一個共同點,喜歡打探別人的隱私,並以傳播這種隱私為樂。

因為大家都是朋友,平時一起吃飯喝酒也是常事,酒席宴間總會聊一些自己的往事。有時不小心,或者說覺得都是朋友,就把心裡話說了出來。這也無可厚非,朋友之間說話還要顧忌嗎?

不過,只是聽聽的朋友面前當然不用顧忌,但愛八卦的朋友面前就要謹言慎行,否則,說不定哪一天你就成為同事朋友間“笑料”,而你對別人怎麼知道這些事的還茫然不知。

所以,想和一個人交朋友,不能請你喝了一次酒就算朋友了。須知,交友也是有風險的。

朋友宜精不宜多。心理學家:四類朋友儘快脫友,太有道理了

讀者諸君,您覺得我說得有道理嗎?歡迎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