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的哪些作品可躋身世界(文學)名著之列?

醉心創作


筆者認為,

魯迅的《狂人日記》,老舍的《貓城記》,錢鍾書的《圍城》可以躋身世界名著之列。五四以來,思想與精神的解放以及作家們視野的開闊讓中國之文學進一步與世界相容。無論是深入挖掘人性的意識,還是進一步探討現代人精神上的困惑,都毫無疑問地為作品本身增加了厚重感,這種厚重感帶著國人的思考與哀悼,逐步走向世界,甚至可以躋身於世界名著之列。

1、 何謂"名著"

所謂"名著",就是指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恆的主題和經典形象能夠經過時間考驗經久不衰,被廣泛認識以及流傳的文字作品,能給人們警示和影響深遠的著作,以及對世人生存環境的感悟。

2012年,莫言憑藉著其長篇小說《蛙》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似乎成為了中國文學成功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在頒獎詞中曾評價莫言"他是繼拉伯雷和斯威夫特之後,也是繼我們這個時代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之後比很多人都更為滑稽和震撼人心的作家。他的辛辣是胡椒式的。在他描寫中國最近一百年的宏達如掛毯的故事中,既沒有跳舞的獨角獸,也沒有跳繩的少女,但他所描繪的豬圈般的生活如此獨特以致讓我們覺得已經在那裡呆了太久,

意識形態和改革運動來來去去,但是人類的自我中心和貪婪永存。"我們不難見得,文學雖然受到語言的種種限制而具有國度的劃分,但人類的自我與貪婪等種種人性弊病則是任何國家都無法迴避的屬於人類的共同問題。

在現代作家之中,有眾多反省人性與國民性,甚至是反應現代人所共有的精神困惑的文章,但由於政治因素等眾多原因或許未能走向世界,但毋庸置疑,仍是瑰寶一般的存在。

2、 人性的反思

中國現代小說的創作學習了西方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式,因而時刻以現實作為基底,揭露在現代社會動盪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夾縫中苦苦掙扎著的現代人們所暴露出的種種弊病。

魯迅的《狂人日記》通過文白夾雜的方式營造精神和現實中的兩重空間,甚至以兩重空間對立的方式,揭露現實的殘酷與現實中人性的殘酷。啟蒙人性的"月光"成為了現實世界中狂人瘋癲的原因,夾雜在書中的"吃人"真相被現實世界中的仁義禮教掩蓋的面目全非。"救救孩子"的呼喊振聾發聵,它不僅僅是對於未來能夠出現"真正的人"的美好祈願,更是對於已經邁入深淵的自我最深刻的懺悔與反思。當下人們對於魯迅的迴避似乎也是不願面對鮮血淋淋的疤痕,殊不知被盲目掩蓋的疤痕最終逃不開潰爛的命運。我們難以否認人性中的弊病,也難以掩蓋《狂人日記》中,思想的光芒。

《貓城記》中,一架飛往火星的飛機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剎那機毀人亡,只剩下"我"倖存下來,卻被一群長著貓臉的外星人帶到了他們的貓城,開始了艱難的外星生活。貓人也有歷史,擁有兩萬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們也與外國打過仗,而且打勝過,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殘殺的結果叫他們完全把打外國人的觀念忘掉,而一致的對內,導致文明的退化。而"我"親眼目睹了一場貓人與矮子兵的戰爭,以貓城全城覆沒而結束了這座私慾日益彭脹的外星文明古城。

作者借貓人混亂的生活和醜惡行徑的描寫,對舊中國國民的劣根性作了淋漓盡致的剖析,並間接抨擊了統治中國的國民黨政權腐敗、無能的內政外交。而貓人的全族毀滅,也顯露了作者對民族前途的瞻望染有比較濃厚的悲觀色彩,這反映了作者不斷尋求真理過程的曲折和內心的矛盾痛苦。童話寓言的背後,是將人性的弊端拓展到民族的層面,是對人性的反思,也是對民族命運的深刻思考。

3、 現代人的精神困惑

面對光怪陸離的世界,人類面臨著普遍的精神困惑,即在現代化的社會與相悖與現代社會思想的矛盾衝突之中,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長時間處於一種無處安放自我的零餘者的狀態。這些零餘者將現代人所處的精神困境加以放大,並超越了地域與國度的限制,成為人類所面臨的共同的困境。

《圍城》的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在特定的時代之中,圍城中的人們一方面盲目地崇拜外來的新鮮事物,另一方面有急於用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道德評判標準對新鮮事物加以衡量,因而使特定的時代非新非舊,非前進亦非倒退,殊不知墨守成規變成了一個民族最大的衰退。面對這一兩難的境地,以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們也無疑陷入了進退兩難甚至是自我懷疑的困惑之中。事業愛情家庭似乎都在時代的夾縫中淪喪為不倫不類的時代產物,接受甚至是盲目崇拜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們回到了封建而又傳統的故土,卻認不清是故鄉還是他鄉。於是在尋找自我的道路上,又失去了自我。

錢鍾書先生或許並不以小說的創作為長,《圍城》中也存在著過於考究深入的學問讓人深覺晦澀,但其中所體現出來的屬於知識分子的精神困惑以及人生處處是圍城的生存無奈之感,卻跨越了地域與時代的隧道綿延至今,使深處精神困惑的現代人不乏認同之感。

所謂"世界名著",創作於過去,映射於當下,反思於未來。


一往文學


孔子《論語》

莊子《莊子》

《孟子》

《周易》

《詩經》

屈原《楚辭》

《山海經》

司馬遷《史記》

《中庸》

《大學》

《呂氏春秋》

〈孫子兵法》

老子《老子》

《尚書》

羅貫中《三國演義》

曹雪芹《紅樓夢》

吳承恩〈西遊記》

《水滸傳》

《聊齋志異》

《搜神記》

《徐霞客遊記》

〈儒林外史》

王實甫《西廂記》

錢鍾書《圍城》

路遙《平凡的世界》

賈平凹《廢都》

陳忠實《白鹿原》

魯迅《阿Q正傳》

金庸《笑傲江湖》

巴金《家春秋》

張愛玲《傾城之戀》

沈從文《邊城》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吳新堅文化學者


世界名著,顧名思義,就是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和關注的著作,其價值超越了時代本身而得以流傳,不僅包括有著文學價值的文學作品,也包括人文價值的社科名著。

單從文學作品角度考慮,滿足以下條件的小說、詩歌、戲劇作品才能稱之為世界名著:

1、經久不衰的暢銷書;

2、通俗易懂,普通人都能看懂的基礎性著作;

3、百讀不厭,永不過時;

4、有教育意義,對人生有啟迪。

滿足以上四點,才能稱之為世界名著。當然,每個民族的作家,擺脫不了自身的時代和民族的侷限,會創作出體現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從這一角度來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麼中國作家的那些作品可以躋身世界名著之列啊?

從滿足世界名著的條件來說,最切題的還是現當代文學作品。這麼說可能有人不太贊同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文化源遠流長,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那個拿出來不是響噹噹的名著?作為中國人有點民族自信心是應該的,單就從民族的,是可以走向世界的來說,也是行的通的。不過從通俗易懂的基礎性著作來說,咱們估計得給外國人一千年時間普及古代漢語後,才能得以廣泛流傳?

走向世界,國際上獲獎無疑是最好的證明,是得到認證的最佳標準。2012年10月11日,北京時間19點,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中國作家莫言獲獎。諾貝爾委員會給其頒獎詞: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他的

《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酒國》、《生死疲勞》、《蛙》在國內外獲獎無數,莫言做為成就最高中國作家的來說,他的作品可以稱之為世界名著。

另外,個人讀過的一些文學作品認為也可以躋身世界名著行列:

1、陳忠實《白鹿原》

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是一部陝西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期畫卷,充滿了張力。

2、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劉震雲一直關注“說話”話題,說著說不著,可以說是中國式的百年孤獨。

3、餘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餘華說“人是為了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人活著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兒。許多人拼盡全力,也僅僅是活著,依然過著平凡的一生。

中國人,沒有比餘華更會寫苦難和生存這一命題的,獲得1998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就是明證。





子非魚愛讀書


中國曆代作家的作品,有劃時代意義、對社會進步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可以列為世界名著的佳作,我認為可以有以下的名家大作:

四大名著,曹雪芹《紅樓夢》、吳承恩《西遊記》、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羅貫中《三國演義》,吳敬梓《儒林外史》,馮夢龍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毛澤東《論持久戰》《論十大關係》,魯迅《狂人日記》《阿Q正傳》《傷逝》,郭沫若《雷電頌》,茅盾《子夜》《春蠶》,夏衍《上海屋簷下》,老舍《茶館》《四世同堂》,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曲波《林海雪原》,柳青《創業史》,浩然《金光大道》《豔陽天》,姚雪垠《李自成》,二月河《康熙大帝》,趙樹理《三里灣》《李家莊的變遷》,路遙《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等。

中華民族傳世鉅作,浩如煙海,難免掛一漏萬,姑妄言之,遺漏部分,敬請師友們列舉補充,一起學習交流探討。


紅旗漫卷原野


首先發現你的問題有一個錯別字,躋身不是擠身哈。

躋身:上升到(某種行列、位置等);置身;踏進、跨入。

不是擠進去哈。

如果說古代作品,中國的詩詞曲賦是無人能及的,但幾乎不能翻譯。

美國詩人、文學評論家、意象派詩歌領軍人物埃茲拉.龐德先生說,“中國的《詩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歌”,而《詩經》裡的詩很多是體力勞動者的業餘創作。如果屈原、三曹、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賀、李商隱、蘇東坡、陸游、辛棄疾、李清照、關漢卿、馬致遠……們的作品能夠原汁原味翻譯過去,歪果仁會覺得他們的詩歌比不上中國詩人的詩歌。

日本的俳句,埃茲拉.龐德先生也很喜歡,很牛吧?可埃茲拉.龐德先生也知道俳句是向中國的絕句學的。

還是隻談小說吧。

愚以為我國四大名著都可以躋身世界文學名著,尤其《紅樓夢》和《西遊記》。

與《紅樓夢》類似的,寫家族和逝去的時光的小說有日本的《源氏物語》和法國的《追憶逝水年華》,分別是11世紀和20世紀世界文學最重要的作品。

《追憶逝水年華》的金句是:“真正的天堂是已經失去了的天堂。”

多麼像《紅樓夢》的“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由於《紅樓夢》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史詩的手筆,它與另外兩本書相比毫不遜色,雖然《源氏物語》比《紅樓夢》早了700多年,且《源氏物語》和《紅樓夢》中間還隔著一部《金瓶梅》。

《紅樓夢》是最中國也是最世界的小說。

《西遊記》,如果矯情一點,可以說已經是先鋒到今天的魔幻現實主義,如果不矯情一點說,應該是世界上最早把神話和小說結合得最好的作品吧?

近現代應該是魯迅和沈從文的小說,他們分別寫盡了中國人的惡和善。

他們精警和優美的文筆,那種中國味,也是幾乎無法翻譯的。

當代則莫言、餘華、閻連科的作品。





大悔憶智冰


能夠躋身世界文學名著的應該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它是魯迅先生最有影響的作品,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魯迅先生也曾為《阿Q正傳》的俄文譯本作過序,他說:“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在我眼裡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作為一部描寫“中國的人生”的作品,有很深廣的社會概括力。魯迅先生覺得,人生問題不只是生活的境遇、勞動條件與物質等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及人的精神、價值取向等問題。阿Q的形象留給全世界讀者最深刻的印象,是他那既可笑又可悲的“阿Q精神”。魯迅先生作品的目的就要人們改變這樣的“精神”。所以,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成為了一個全世界聞名的藝術典型,在阿Q身上集中體現了精神勝利法。


希望藍天


《紅樓夢》的偉大之處:讓沒有歷史常識,文學常識的名人窩頭翻個現大眼

四大名著之《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小說,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的偉大之處是讓沒有歷史常識,文學常識的名人窩頭翻個現大眼。這樣說有人會不太同意,沒關係,要用歷史常識,文學常識,人性常識等證據來說明一下。

先看看《紅樓夢》書裡自己帶的100條歷史常識:

門前蹲著兩個大石獅子,寧國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寧國府正面是五個東西走向的大門,這說的是中國大地上獨一無二說的北京天安門。“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滿人專用詞語,明朝時期,太監稱為“廠臣”、“內臣”,大臣統統自稱為“臣”,並無奴才稱謂。到了清朝,皇宮內的太監、侍女便自稱奴才。賈寶玉的賈家大院天天張口主子,閉口奴才,這在大清朝的中國大地上只有一家,愛新覺羅家族的皇宮。

賈寶玉家大院有穿龍繡裝的人物出現,封建社會規定繡龍服是皇家專用服飾,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賈寶玉家過年祭祖裡的描寫:抱廈前上面懸著只有皇帝家才能掛的九龍金匾。賈寶玉家大院滿院子跑太醫,太醫是幹啥工作的?學過歷史和會查字典的同學都知道。滿院子跑太醫的地方除了皇宮就是太醫院。賈寶玉家大院到處都是進貢的用品,就連過年放的煙火也是各處進貢的。進貢:指封建時代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給皇帝送東西稱為進貢,皇帝給別人東西叫賞賜。

這些歷史常識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猜測和推理思考,歷史常識都不知道的紅學家應該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再看看漢語文學常識:

歷史記載曹寅號“雪樵”, 胡周先生說曹寅有個孫子號“雪芹”,當然曹寅家族的家譜裡找不到曹雪芹這個人。按胡周先生說法就是一個號:雪樵,一個號:雪芹,爺倆成哥倆。《紅樓夢》書裡說的明白,借林黛玉的母親賈敏告訴廣大讀者,中華民族是百善孝為先的民族,中國封建社會歷來有為尊者名諱的傳統,在封建社會如果遇到與長輩尊者名字相同或相似讀音的字,要回避或加以變通,所謂耳可聞,口不能道也。結果是曹雪芹老先生剛說完,紅學家就讓曹曹雪芹老先生自己打臉,曹雪芹對其爺爺曹寅的名諱從來不避開,《紅樓夢》書裡多次出現“寅”字。紅學家這就是說曹雪芹老先生大逆不道,毫無孝順可言。還裝模作樣在書裡告訴林黛玉要知道為尊者名諱的傳統。

說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說曹雪芹是曹寅孫子的紅學家竟然沒了人性常識:

紅學家說《紅樓夢》是以曹雪芹家為背景原型寫成的小說,曹雪芹就是賈寶玉。結果悲催了。老僕焦大的嘴罵起人來可以說是很黑的,因為他用漢語言中兇狠,惡毒的話在罵人: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這是當著賈寶玉和王熙鳳及很多族人的面罵的。紅學家讓曹雪芹自己寫書自己去撿罵,不要臉的極端表現,紅學家看來是不要臉習慣了!

《紅樓夢》書裡最狠毒的是柳湘蓮的跌足罵:“這事不好,斷乎做不得了。你們東府裡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乾淨,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乾淨。歷史有這樣喪心病狂的給自己家族臉上貼罵的的嗎?不學有術紅學家得多麼恨曹雪芹啊!竟然讓曹雪芹老先生毫無人性的找人用最惡毒和無恥的話罵曹氏家族,最後還讓曹雪芹老先生自己寫出來,告訴廣大讀者罵的有道理。中華文人的精神分裂到這樣的程度了嗎?善良的中國人沒人會相信的。這是不學有術紅學家沒有人性的陰謀詭計。不學有術紅學家是在侮辱所有喜歡看《紅樓夢》的善良讀者的智慧。

一些所謂文化名人研究號稱百科全書的《紅樓夢》,這些沒有中國歷史常識,漢語言文學常識,人性常識的文化名人表演了窩頭翻個現大眼!《紅樓夢》的讀者都是上過學,念過書的,對歷史常識,文學常識,人性常識都是知道的,這些沒常識的紅學家騙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紅樓夢真神


因為限定為文學名著,因此根據文學體裁劃分,範圍就縮小成了小說,劇本,散文,詩歌,劇小說(新體裁,我本人並不推崇,但客觀上還是應當列出)。“文學名著”本身是一個非常模糊的詞,因為僅僅憑藉這四個字無法確定究竟什麼水平的文學作品才配得上“文學名著”這四個字。不過可以找到相應水平的世界名著來判斷一下至少文學作品應該達到什麼水平才能算“名著”。我傾向於用哈羅德·布魯姆的《西方正典》作為參考,中國文學作品的水平只要能達到《西方正典》所例舉的作品水平,就肯定能被稱為世界名著。也就是說,我認為中國文學作品是有一些達到甚至超過《西方正典》中所例舉的一些作品的水平。

能被稱為世界名著的文學作品至少會涵蓋三個特點:第一,對人本身和人性的深刻思考;第二,對某個時期歷史和時代的社會和精神的精妙還原與深刻思考;第三,對人類命運和未來的探索。

只要某一部作品能達到這三個特點中的任意一個,我都認為是優秀文學作品。能對其中任意一點做到精緻,我都認為配得上“世界名著”這個稱呼。

一,詩歌類

《詩經》,《楚辭》與“古詩十九首”,這幾部作品幾乎奠定了中國古代以來的詩歌總體思想和表達方式,我不可想象如果沒有這些作品奠基中國的詩歌究竟會是什麼樣,尤其是“古詩十九首”,沒有這些詩,可能唐詩會是另一個樣子。

李白詩歌,杜甫詩歌,李煜詩歌,蘇軾詩歌。這四個人的詩歌我個人認為在中國詩歌歷史上已經涵蓋了幾乎所有表達類型和抒情方式,而且他們四位將詩歌的各個方面發展到頂峰。平心而論,我認為中國詩歌因為有他們(當然不止這四位,但這四位我認為是最頂尖的),不遜於任何外國詩詞,甚至在表意和抒情上要比外國詩詞高出一籌,論詩歌的頂峰 必然是中國無疑。

二,散文類

先秦諸子散文,散文方面,中國先秦散文尤其是道家學派的莊子的散文無論是在思想性上還是在哲學性上絲毫不遜於西方那些優秀的散文大家,比如培根,約翰遜,蘭姆等人。

三,劇本

我認為這一點上是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差距較大的,這點和中國戲劇的歷史有關,中國古代戲劇尤其是元代以來的雜劇很大程度上受了中國詩歌的影響,在語言和用詞上有詩詞的美感,但是深度略顯不足,在中國文學的各個體裁中是屬於起步較慢,發展較為平穩的一種。西方文學不同,因為莎士比亞的緣故,戲劇幾乎是西方文學在小說發展起來之前最重要的一種文學體裁。也誕生了無數經典作品,在戲劇上,中國戲劇確實差了西方戲劇一截,即使新文化運動以後中國戲劇引入西方元素,還是差了一截,尤其是沒有一位比肩莎士比亞的劇作家。但是中國戲劇中仍然有我認為能達到世界名著高度的。

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難以想象中國戲劇在沒有接觸西方的時代就會誕生一部具有如此特色的劇本,這部戲劇在人性和命運的描摹上幾乎不遜於莎士比亞的作品,也難怪伏爾泰會如此推崇。

曹禺的《雷雨》,曹禺的作品有他獨有的特點,就是人物生命力的體現,而《雷雨》這部作品是這種人物生命力的獨有體現,在讀的時候那種人物生命力“冷熱”的體現極為明顯。

四,小說

小說可能是新文化運動以來最能體現中國作家水平的一種文學體裁,因為作家和作品非常多,各個作家和作品的特色又非常明顯。很方便分析。

《紅樓夢》,這部作品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可惜只有一部,如果曹雪芹有大約十部類似於《紅樓夢》的作品,可能曹雪芹就會成為中國文學經典的中心。在描寫中國人方面,能和《紅樓夢》媲美的可能只有魯迅先生的作品了。

《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改編為老版電視劇的時候,編劇之一的劉樹生先生就曾說《三國演義》和西方很多經典文學作品相比有差距,尤其在描述人性方面,但是《三國演義》仍然有其經典性,那就是“超越利益的人類情感”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英雄氣魄。第一個無需解釋,第二點無論是曹操還是諸葛亮,在其身上都有體現,我認為可能真的不亞於麥爾維爾《白鯨》中的船長。

錢鍾書《圍城》,因為錢鍾書先生的學識實在過於淵博,可能能與錢鍾書先生一比高下的只有約翰·彌爾頓。《圍城》這部作品幾乎是錢鍾書先生的代表作,這部書的經典之處我認為不在用詞,也不在故事性,而是思想性。但是這部書的思想性我認為是錢鍾書先生作品中最淺的一部,因為它是小說。

路遙《平凡的世界》,之前已經提過了,經典文學之一的特點是對某個歷史時期社會現實和思想的精緻的還原,路遙先生做到的已經遠遠不止於此,甚至對中國文學的貢獻之一是主角人物身份的轉變。

阿城《棋王》,相當具有中國文學特色的小說,那便是鄉土尋根的思想體現,在鄉土尋根一類小說中,我很喜歡韓少功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馬橋詞典》,《馬橋詞典》這部作品的野心很大,甚至開始突破文學範疇而到語言學範疇。但平心而論,我認為中國新時期鄉土尋根類文學作品,《棋王》仍然是當之無愧的執牛耳者,因為在人物刻畫上實在太深刻了。

金庸《天龍八部》,《鹿鼎記》,個人認為是金庸小說中水平最高的兩部。《天龍八部》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西方文學特色的中國小說,金庸做的相當成功,尤其是塑造喬峰這人物形象。金庸小說最大的優勢就是寫“人”,金庸後期小說人物的文學性相當強,而且金庸小說對善惡的理解也有相當深的哲學性,這幾大優點在《天龍八部》中有極強體現。《鹿鼎記》是中國小說中極其難得的佳作,金庸在那個年代對主角的人物塑造和某個文學環境(請允許我用“某個”來代替)的體現即使至今很多作家也難以企及。

閻真《滄浪之水》,近些年難得一見的優秀作品,把這部作品當成官場小說是對這部作品的侮辱。《滄浪之水》分明講的是知識分子的靈魂困境,這部作品的思想境界根本不亞於《麥田裡的守望者》。

《三體》,中國文學一向以其深厚的歷史性和語言美感讓人稱道。但是中國很缺乏對未來思考的文學作品,但一般科幻小說又缺乏對社會的思考和人性的理解。《三體》兼具了對人和社會的思考以及人類命運的探索,可能《三體》這個系列小說的缺點就是小說人物的文學性有所欠缺,我比較喜歡的兩個人物分別是章北海和維德,因為在他們兩人身上能看到人的複雜性和深刻性。《三體》這個系列小說在思想性上至少不低於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

五,不可分類

中國文學裡面有一位相當難分類的作家,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散文,雜文,小說體現了不同風格,畢飛宇先生在分析魯迅作品時候提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魯迅這位作家作品的基礎體溫是高是低?他的散文和雜文是熱的,但小說又冷到徹骨。這種冷熱反差很容易讓讀者忽略魯迅小說的藝術特色。

魯迅先生作品的特點是其民族性,中國現代作家裡可能沒有人能比得上魯迅更瞭解中國人,在思想性和深刻性上似乎也沒有發現超過魯迅的。但恰恰因為魯迅作品的民族性很強,就容易導致在國際上難以被外國讀者普遍理解,不僅國際上難理解,甚至中國人也有很多不理解魯迅的。但我仍然認為魯迅的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中心,至今很多優質小說的原型仍然來自魯迅作品中那些人物,無論是孔乙己,還是祥林嫂,都是中國現代文學上的經典人物。魯迅短篇小說的思想性,文學性和深刻程度一點也不亞於莫泊桑,歐亨利這些短篇小說大家。

經典文學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描繪“人”,思考“人”。不同於西方文學獨有的哲學性,中國文學裡很少涉及西方式的哲學問題,且很多作品思想性很大程度上不如西方現代文學深刻,尤其是從卡夫卡開始,西方文學的現代性急劇增強,但中國文學似乎仍然是延續了古典的模式。不過,這些並不妨礙中國現代文學仍然存在有些作品可以達到世界經典文學的水平。中國文學就像中國哲學一樣,有其獨特的體系,這套體系的評價和西方文學完全不一樣。

另外,評價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是看文本,而不是看這些作品得了什麼獎。如果有中國詩歌獎,那李白豈不是要壟斷一千多年?如果有最佳戲劇獎,那莎士比亞不也得壟斷大約四百年?


sumr849


要是說可以躋身世界文學名著的作品,那麼一定就是由莫言所撰寫的《紅高粱》了,該作品寫於上個世紀80年代,該作品被譽為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里程碑式的作品,而且到如今該作品已經被翻譯成了20多種語言文字,並在各個國家開始發行。該作品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30、40年代的一位東北土匪的故事,對於這位土匪形象的塑造,莫言很好的把握了他的人物性格,將他塑造成了一個正義與邪惡的化身,在這部作品中,莫言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整體形象,塑造出了一個敢愛敢恨的性格。

在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的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而《紅高粱》恰好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因此我覺得《紅高粱》完全可以算的上是世界文學名著。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蘇小焰


在以前回答每天堆積的很多問題時,皆是挑選深奧難解的不回答平淡易知的。是不是自詡,諸位可查看我的回答動態。

回答文章雖無清骨俠爽之風,行墨如雲之氣,可也博學昌達,品爵亦當受益。然閱讀量不高,點贊更少,粉絲寥寥可數。談什麼推薦量!再加吾之不慧,從無插圖。還有,說出來你一定驚詫----我都沒有工作證...

諸多不能時髦影響飛躍的因素,是絕對邁不過你們這道門檻的。有如曹雪芹先生在《紅樓夢》前面說的”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書甚少,愛適趣閒文者特多”。

這些都是我要再三告訴平臺不回答的緣由,請勿再邀請,免得忐忑不安,力不從心。

大凡頭條上消遣玩樂者居多,但時間久了,還是圖些小利或名譽者有之。二者必居其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