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戀愛的路上往往會有......

地球上有60億人,中國就有14億,大多數的個人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平凡簡單的存在著。但他們在自己的星球上是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的故事、情感、傷痛和歡喜,每個人都不應該淹沒在世界中,而應該在自己的一片天地中自由地活著。

自由地活著,是一件看起來容易但實際非常艱難地一件事,自由的決定吃什麼,自由的決定與誰相處交往,自由的選專業、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在通向自由的路上,除了法律規範的束縛,更有社會輿論和道德的約束。當然,我所說的自由是在不傷害他人、不違反法律的基礎上,做自己所喜愛的。

而其中,自由戀愛是眾多青年男女需要跨過的一道坎。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了短暫的母系社會,其餘都是父系社會了。“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儒家思想中,通過其地位的確定、教書教材及考試製度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傳播著,順其自然地,“男性才能傳宗接代”、“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些觀點根深蒂固的存在老百姓的意識觀念中,以至於到後來,身為女性的人們也會重男輕女。

我們決定不了自己的性別,所以就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決定自己所要嫁的人嗎?

在上一輩人眼中,最佳女婿的標準可能是:1、距離近,本省本市本縣本鎮人。2、有穩定的工作,公務員事業單位老師醫生警察簡直是香餑餑。3、人品家室較好,最好有車有房無負債。最後才是對女兒好啊什麼的。他們希望所嫁夫君物質上過的去,以保障未來的日子不會太苦;希望未來對方家庭可以 予以物質上的幫助扶持;更重要的是,這樣他們會有面子,無論是街坊鄰居還是各類親戚。

但在一些女性看來,擇夫標準排序是:1、三觀一致,聊得來。2、人品啊學歷啊家庭啊什麼的。總的來說,就是精神第一位、物質第二位。女生不介意跟男生一起吃苦,單純的想和一個彼此相愛的人共度餘生,面對生活的困難升級打怪而已。

所以父母和子女關於愛情觀的衝突點在於:物質第一還是精神第一。父母說是為你好,我們也有自己的堅持,於是就會僵住,爭吵、躲避、不回家成為了我們反抗的方式。

自由戀愛的路上往往會有......

自由戀愛的路上往往會有......

A是廣東梅州人,B是河南南陽的,女方家長不同意,因為地域和標籤,她媽媽認為太遠了,女兒嫁過去會吃苦的;而爸爸則認為太沒面子了,以後怎麼在親戚朋友中抬頭,那麼遠怎麼照顧自己和兒子。他們都不care兩個人的相互喜歡、心理感受,一味的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樣的家長,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叫愛了。A和B在廣州活動認識的,後來便一起住了,每次女生媽媽都會找她語音,都要示意男生不要出聲,然後躲進廁所。平時的小日子裡,兩個人會一起買菜做飯散步出遊,雖然節衣縮食但愛情的力量啊,即使粗茶淡飯也能吃出蜜來,兩個志同道合的人制造的快樂遠遠大於一個人的孤獨,你說的話我來接,女生感性男生理性,男生喜歡不經意的擁抱女生。他們相似卻又互補,曾經說不嫁不結婚不生小孩的A如今有了想嫁的人,曾經抑鬱覺得人生無趣的B有了想娶的人。

但是他們要在一起,勢必過女方父母這一關,唉,漫漫前路,他們可以成功嗎?

請輸入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