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與精神矛盾對立統一,大家怎麼理解?

心道者


宇宙從無到有和從有到無。這從無到有的“無”便是精神,而從有到無的“有”屬於物質。

精神變物質使能量轉質量、運動到靜止;物質變精神見質量化能量、靜止到運動。世間萬物都來自於二者的相互轉化。認識轉換其然,便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探索作為。



現行哲學教科書卻認為,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物質可以離開精神單獨存在,即物質與精神可以相互分離,二者不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對物質與精神之間關係的規定是不準確的。物質與精神雖然是對立的,但二者又是統一的,就是說物質與精神雖然是具有相異性和區別性,但二者卻是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的。



任何一方都不能離開另一方單獨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精神決定物質即從無到有發展規範,物質決定精神即從有到無發展要領。

西方人擅長從有到無的物質規律探索行為。與之相對應,東方人擅長從無到有的精神規律探索行為。

從物質到精神,西方人便由外而內產生了西醫、心理治療等一系列身心結構保護方法。由精神去物質,東方人則由內而外誕生了中醫、氣功等一系列身心關係調理手段。



生命是小宇宙。由小看大,人類可以從認識生命健康要領到熟悉自然統一規範。因個體完善知整體必然,致人類社會不斷由相對真理向絕美真理境界靠攏。


臥雪堂觀守山


物質與精神矛盾對立統一,大家怎麼理解?

物質與精神矛盾對立統一?

回答:物質——由現象反應物,由內容存在質,也就是現象與內容組成了物質。

物質通過內容實質體現出現象。證明物質現實存在,是以“實質”表現特徵的。(可直接理解認識為具象存在)

精神——不具備形象存在,不能自身證明自身本性存在,必須藉助與物質結合,才能顯現本性的存在,

精神通過物質表現本性,說明精神不能單獨直觀表現,證明精神現實存在,是以“虛性”反應存在的。(可意識體現感覺為抽象存的)

矛盾——存在與思想善惡兩面性。善惡針鋒相對,水火不容地對立存在,是物質(身體)的指導思想。指導身體善或惡,善惡相對兩面發生矛盾,只存在善良雙方的一方獲勝,最終決定(身體行為)的善或惡。前述!體現了思想矛盾的相對性與矛盾性。

物質於精神:據上述回答,物質與精神只存在:“物質是實質表現”,“精神事虛性的反應”的虛實相對性,並且證明物質與精神是親密無間高度一致,完美結合的,不存在排斥或矛盾性。物質精神最終反應的是“實”與“虛”相對統一。

矛盾對立:上文已提及,集中體現在精神(思想)的“善惡”兩面性上面。由此性別的相對特性,存在水火不容的規定性,形成矛盾相對存在,但是!矛盾必然形成鬥爭,戰勝的善惡一方,最終作為行動的指導。

最終總結回答問題:物質與精神的“虛實”性相對統一(不存在矛盾),精神代表的(思想)既存在相對,又存在矛盾性。因此!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對立與統一的整體。


A小雅29


物質和精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物質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物,精神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物質世界決定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反映物質世界。

從現代哲學觀點看,人既是物質實體,又是精神實體。人的物質性與精神性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補充。人的世界也因此具有物質精神二象性。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反映,往往源於物質基礎上的實踐和認知。客觀的環境和生存發展條件,往往制約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和認知水平,又往往制約或推動著物質條件和環境的改造。所以,在不斷豐富和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的同時,強化精神世界的提升至關重要。

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更多表現為人與物的關係。不少人對物的偏執崇拜是唯物主義,對精神的單純追求則出現不完整的世界觀。道德衝突的實質就是人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的衝突。物的功能迅速提高,人的道德卻徘徊不前,這是人類的智慧與道德的“精神分裂症”。古語云: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物質達到一定水平,精神世界的提升才有了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二者是同步的。飽暖而思淫慾,富貴而驕縱起,就是在警示人們當物質和經濟水平提升時,精神世界的修為十分必要。精神的滑坡和道德的淪喪,勢必嚴重破壞已有的物質基礎。





楚地漢風


按照矛盾辯證法原則,物質與精神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矛盾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雙方是對立統一的,即矛盾雙方不僅具有相異性和區別性,同時矛盾雙方又是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為前提條件的。物質與精神就是一對矛盾,因此物質與精神不僅是相互區別的,各自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而且物質與精神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也就是說物質之所以是物質、精神之所以是精神正是從二者的相互依存中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但是現行哲學教科書卻認為,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物質可以離開精神單獨存在,即物質與精神可以相互分離,二者不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認為現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對物質與精神之間關係的規定是錯誤的。物質與精神雖然是對立的,但二者又是統一的,這就是說物質與精神雖然是具有相異性和區別性,但是二者卻是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離開另一方單獨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PSY潘世遠


精神是對物質基礎認識的昇華一上層建築!意思形態!從辯證法觀點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兩個方面!是統一,並不對立!

如三維碼圖標所示:

精神和物質是兩個不同界面上描述的概念!




三眼神鵰郭連文


人行世間,有三個層面:

一是俗務,人際應酬之類即是;

二是事業,人總得幹事,幹事當然要求幹成事;

三是審美。審美極為重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人生還需琴棋書畫詩酒花。

哲學家阿諾德說過:“詩歌拯救世界。”

許多人僅僅停留在第一層面,或第二層面,而沒有審美沒有精神的審美愉悅,心便難以充實和淨化。許多人感嘆人生苦短,其實,苦是因為人生不是審美人生,短是因為靈魂沒有精神家園。

物質與精神 矛盾對立統一

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一種辯證關係。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就好像鳥的一雙翅膀,折損一翼,不得高飛。一個國家,物質財富的充實,固然好,但如果國民的素質、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夠充實,那麼,這個國家的國民不過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宮殿裡的蟲子,隨時可以被消滅。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精神文明的建設往往更重要。救治靈魂比救治肉體更有價值。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諧地發展,社會才能穩定、健康地發展進步。

物質豐裕,民風淳厚,這便是理想的社會,自古及今,人們都在憧憬。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桃花源,《鏡花緣》中描繪了一個君子國。在這些虛構的社會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和諧地發展著,因此,我們讀來甚為美好。

作為哲學名稱的“精神”一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見《辭海》)。顯然,在哲學領域精神與意識是同義詞(在下我們姑且用“精神”一詞作為代表)。因而,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到底是矛盾關係,還是其它,其關鍵則在於精神的本質屬性:如果是非物質的,那麼從形式邏輯上來說“非物質”和“物質”的兩個概念就構成了矛盾關係;如果證明是物質的,則並無條件構成矛盾關係。


對文化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


大漠還魂草


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但思想意識對物質基礎又有反作用。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精神可以變成巨大的物質財富。大慶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個“創造”就是“精神”。解放戰爭,國民黨“飛機加大炮”,解放軍“小米加步槍”,但後者取得了勝利。所以,物質和精神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二者可以互相轉化。作為人,強調精神力量,發揮主觀能動性,十分重要。


胡悅695


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範疇,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觀點看來,物質是本源的,社會的一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我們的世界是物質世界,物質決定了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看法,我們的意識,這是決定關係。

而精神呢,是反應物質世界的,他對物質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首先是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能夠接受物質世界的所有組成成分,也能識別物質世界,其次,是意識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可以指導我們對客觀世界進行改造,比如施工,等直接作用於客觀物質的活動,也包括欣賞美景這樣的不直接作用於客觀物質的間接活動,除此之外意識還對我們的身體調節起到一定作用,我們常看到有些癌症患者保持開朗客觀的心態,最後延長壽命的例子,這就是最直接的例證。



雨落幽燕90


物質與精神矛盾對立統一是有道理的,關鍵看對象,看對方的需求及渴望程度。
舉個例子:
針對於普通人來說,由於內心是匱乏的,不滿足的狀態,那麼物質需求就會更多。
因為普通人的內心是缺少知識和文化滋養的,簡單說,就像身體缺乏營養,缺乏鍛鍊,這個身體就不完美,就是“缺失”的”或者說有“缺限”的。


普通人,看不到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是怎樣的矛盾對立,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又是如何的統一。
優秀的人,內心是富足的,喜悅的,自然就不會到處去爭奪,去抓取。優秀的人每時每刻都在自在的認真工作著,快樂的生活著。優秀的人知道自己缺什麼,應該補什麼?不會隨波逐流,會有清晰的規劃,清晰的目標!
紅塵中修行的人,只在意自己的心是否是正的,是否是一心向善的,向真的,向美的?
修行人在意的是知行合一,說出來的話,心裡的念頭是否能完全落實到具體行動,這才是真正的目標。
物質與精神是統一的,也是矛盾對立的,你怎麼看?
可以給趙梧竹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微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dda000cdc6c85db127f\

zhaoying2016


物質條件能夠豐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滿足不了物質需求。物質是有限的,當你想得到的都得到了,精神世界會出現空虛,只有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追求物質生活時才是幸福的。當然,憋屈的物質條件會給精神帶來痛苦和壓力,甚至奔潰,這時物質與精神的矛盾會很對立,良好的物質條件而精神平淡,矛盾也會對立。但世界之大,又有多少人能把物質與精神統一起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