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骨脂、破故子、婆故子?

​補骨脂、破故子、婆故子?這三個關係是啥?其實就是“土豆、洋芋、馬鈴薯”的關係,換句話說就是同物異名,接下來小編就講講關於補骨脂這味藥材的名字和以前老混淆的一味藥。

補骨脂作為溫腎助陽,溫脾止瀉的常用藥,其實它是唐代外來藥,它首先出自於唐代甄權的一本藥學專著《藥性論》,這味藥材也是在唐代開始使用。補骨脂是一個音譯詞,根據當時傳入的的梵音的發音音譯而來,它的讀音類似於補骨脂,所以在古代文獻裡面,它所使用的漢子不統一,發音大同小異,比如說有的寫成婆故子,有的寫成破故紙,類似發音還有多種,還有一種寫法是破故子。

補骨脂、破故子、婆故子?

補骨脂花期


補骨脂、破故子、婆故子?

未成熟果實


補骨脂、破故子、婆故子?

成熟果實


補骨脂、破故子、婆故子?

補骨脂藥材

另外有一種來源於紫薇科植物的種子類藥材叫做木蝴蝶,木蝴蝶藥材中間有兩枚種子,周圍有一個種翅,這個種翅很薄,就像紙張一樣薄,好像比較厚的紙撕成碎片,所以也叫破故紙,所以前人把木蝴蝶又叫做千張紙或破故紙的這味藥材常常誤認為補骨脂。所以過去有的臨床醫生告訴他千張紙不是補骨脂,他還不服氣,有人還能找到理論依據,因為千張紙的裡面,有兩枚種子,對稱在果實的兩邊,就像人的兩顆腎臟存在於人的腰部兩邊,就說根據這個形狀,它就是一個補腎的藥物。

補骨脂、破故子、婆故子?

木蝴蝶果莢


補骨脂、破故子、婆故子?

木蝴蝶藥材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是非常普遍的,在很多地方、很多省區,都發生了誤用,所以在當時,為了避免他們的名稱的混淆,補骨脂經過考證後,定為豆科植物補骨脂Cullen corylifolium L.的乾燥成熟果實。這個豆科植物很特殊,它的豆莢非常小,每一個豆莢裡面只有一粒種子,小小的,大概有半個綠豆那麼大點,外面的豆莢,其實就是果殼,乾燥後變成黑色附著在種子上面。

所以補骨脂作為藥材入藥實際上是果實,外面有果肉,很薄,黑色的是果殼,所以說補骨脂是乾燥的果實而不是種子。有時,為了避免用藥錯誤,有的處方上把它寫成“黑故子”。所以後來,破故紙、婆故子等名基本不用,只保留補骨脂這個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