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書丨人民重於山 名利淡似水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同華

親愛的爸爸,您好!

爹呀,兒是粗心大意的。來到家裡已經兩年了,也沒問過一下爹的情況,面也沒有會過,爹實際做什麼,在什麼地方工作也不知道,這是兒不對的地方。

現在想和您談一談家上的生活情況,近來,全家都很好,生活也很愉快,但是還有很多的困難和您談。家裡的事多得很,那間小牛圈就要塌爛了,大房子後面的陰溝水已經從劉家的地裡淌了出來,那棵大李子樹,倒到陰溝裡來,不論大雨小雨,家裡就到處是水,晚上不敢睡覺,燒火做飯的地方都沒有一個。一下雨,兩個妹妹就哭個不停。

敬愛的爸爸,兒就是要等著您來幫我們想想辦法,出出主意。房子,蓋還是不蓋?

……

爹爹,全家都盼著您回來一次,不論大小事,都應該父子親自商量好一點。我來楊家做兒子,也想和您會會面,自到家裡前後,兒不知您,您也不知兒,很難找到您。奶奶今年不知怎了,總是愛生病,她幾次叫我寫信叫您回來一次,她把眼望藍,就是想見爸爸一小眼。

……

兒楊學明

“爹呀,兒想,房子不蓋不行了,打算要蓋,今年冬天就要動手,但是一來是經濟困難,二來糧食困難,三來是買地基困難,蓋在原來的老地基上,又本來就塌得厲害。蓋在別的地方又不合適,蓋起來,又怕爹爹不同意,最好還是請爹爹幫想辦法吧。”

2010年,楊善洲去世後,家人翻出了一封他保存了40年的信。上文中的話,就是這封信的內容。這封信,是1970年8月女婿楊學明寫給他的,說的是家中蓋房的事。當時,楊學明跟楊善洲的大女兒楊惠菊結婚兩年多了,翁婿之間竟然一面都沒見過。楊善洲只是在兩人結婚時寄回來30元錢,並囑咐家人不準請客,不準收禮。

用楊學明在信中的話說:“來到家裡已經兩年了,也沒問過一下爹的情況,面也沒有會過,爹實際做什麼,在什麼地方工作也不知道,這是兒不對的地方。”這番話,我們今天讀來,可謂五味雜陳:與其說是楊學明的“自我檢討”,不如說是對楊善洲含蓄委婉的“抱怨”。兩年多,沒見面,連在哪工作、做什麼都不知道,我們可以感同身受地想象一下家人複雜的心境。為了“壯膽”,他在信中連奶奶和全家人都搬了出來。

鼓起勇氣寫這封信,是因為家裡的房子已經沒法住了,“不論大雨小雨,家裡就到處是水,晚上不敢睡覺,燒火做飯的地方都沒有一個。一下雨,兩個妹妹就哭個不停。”對於蓋還是不蓋,楊學明請楊善洲拿主意,其實這哪是讓他“拿主意”,而是想請求楊善洲的“支援”,因為信中明說了“家裡實在有很大困難”:一來是經濟困難,二來糧食困難,三來是買地基困難。

在全家人的渴盼中,盼來了楊善洲的回信。然而信中卻說:“我實在沒錢,這一點,身邊的工作人員可以作證。現將這30元錢寄回家,先買幾個盆盆罐罐,哪裡漏雨,就先接一下,實在不行就挪一下床鋪,暫時躲避一下;眼下,比我們困難的群眾還很多……”

直到1988年,也就是18年後,楊善洲退休,他向人借了5萬元錢,在縣城附近蓋了房。房子蓋好後,楊善洲只能拿出9600元還債,還不起債,他把蓋好的房子又賣了。於是,也就有了當地的這麼幾句民謠:“施甸有個楊老漢,清正廉潔心不貪。蓋了新房住不起,還說破窩能避寒。”

這樣的回信、這樣的民謠,今天讀來令人心酸。但是,我們共產黨員,就是寧願讓自己心酸,也要讓老百姓開顏。

楊善洲二女兒楊惠蘭沒能考上大學,想回施甸找點事情做,報考了當地公安局,還特意給爸爸打了電話,請他打招呼。結果錄取名單出來卻沒有她。原來楊善洲根本沒打招呼。後來,楊惠蘭和妹妹自己努力考上了學校,有了固定的工作,她們的大姐楊惠菊仍然在農村務農。

在楊善洲的遺物中,有一張發黃的“農轉非”表格。在他擔任保山地委書記期間,按當時的政策,他的母親、愛人和孩子是可以辦理“農轉非”的。楊善洲身邊的工作人員填好申請表後向他報告,他卻把申請表轉手鎖進了抽屜裡。女兒後來問他“農轉非”的事,他說:“當時,在我們地委機關,大多數局長、科長的家屬都在農村,我這個‘班長’的家屬怎麼能夠先轉呢?”

楊善洲去世後,在整理他的文稿時,楊惠蘭讀到了父親對家庭的愧疚:“我出來工作,家庭是很困難的,家有老母親、老伴兒,後來又有3個娃娃,就靠老伴兒在家養老供小,我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我對家庭欠債很多……我從地委書記的位置上退下來,回到大亮山種樹,除了想為家鄉的群眾做點實事,就是想離家近一點,每個月都爭取回家看看。”

退休後的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按規定到昆明安家休養的厚意,回到大亮山種樹。白了頭髮,綠了荒山,楊善洲為後人留下了5.6萬畝的林地,也為後人留下他堅守了一生的精神品格。

曾經有人問楊善洲:“您種的樹,還有10多年才能成材,那個時候您已經90多歲了,您怎麼享受啊?”楊善洲說:“我享受不了有什麼關係?我們的子孫後代得實惠了嘛!”

老百姓為他又編了一首民謠:“家鄉有個小石匠,當官退休福不享,栽樹二十年,荒山披綠裝,造福子孫千萬代,為民服務永不忘。活到老幹到老,大富翁不當,當什麼?當共產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