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職場年輕人,如何通過互聯網式學習,消除學習焦慮

作為職場年輕人,如何通過互聯網式學習,消除學習焦慮

作為職場年輕人,如何通過互聯網式學習,消除學習焦慮


作為職場年輕人,如何通過互聯網式學習,消除學習焦慮


這一個月來,有沒有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每天不停地刷新型冠狀病毒的各種資訊,關心每一步動態;

享受著新年帶來的假期生活和家庭生活,疫情似乎離我們有點遠;

在一個人的房間,有食物有手機有網絡,很美好;

還沒有反應過來,這種生活狀態因為延遲復工而要繼續;

於是,我們開始無聊打發時間,刷遊戲、電影、電視劇、視頻;

無聊到想發瘋,也不想看書不想看已經開通的視頻課程;

等真正面臨返工的時候,又想學習點什麼,焦慮返工後落後於人怎麼辦;

等真返工了,又壓力非常大,沒有什麼激情,收入不穩定、職業前景黯淡啊。


這只是一個寫照。事實是,在經歷過一輪知識焦慮,就算假期有充裕的時間,在購買了大量知識類課程,我們還是發現盲目地這並未能解決焦慮問題。


我也經歷過一段瘋狂學習的時期:那時候剛畢業幾年,職場的新鮮感剛褪去,彷彿需要充電。當時就一個簡單的想法,學點什麼,一邊學一邊實踐,硬碰硬闖出一條路出來。


可以說那是一段時間和經濟投入都異常慘烈的時期。

我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一次性買上幾本甚至十幾本的書籍:

為了把工作把投資做好,從基本面到技術面從名家到專家的書,我都有一堆書單買買買;

為了解決職場困惑,打好辦公工具基本功,去學職場技能16講、心理學、PPT、EXCEL工具進階;

更有意思的是,為了打發業餘時間(自己冠冕堂皇稱之為8小時外的價值),專門學習教手藝活兒的教材,像廚藝、收納、插花、繪畫等等N個網上名氣或大或小的培訓班。

那幾年,各種五花八門的推廣滿天飛,都聲稱自己效果好,講真我在學習上的投入也不少也真心走過不少彎路。


作為職場年輕人,如何通過互聯網式學習,消除學習焦慮


作為職場年輕人,如何通過互聯網式學習,消除學習焦慮


只是,到了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更加爆炸,不進步就是落後的年代。我能理解那種隨之而來的焦慮感。


只是,面對海量的在線學習資源,人們並沒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自然也就沒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


就像有給數據說明的問題一樣: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隨著用戶在使用知識付費產品的過程中,對於內容辨別和篩選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內容方的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平均復購率也僅為30%。


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學習這件事,對於深處職場的白領來說仍然是個痛點。


面對學習,普遍存在的三大痛點,你有遇到過嗎?


一是,整塊的學習時間緊張;學習時間少而且零散,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二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如學生時代;

三是,在海量的學習資料面前沒有學習頭緒,不知從何下手。


對於長期處於這種焦慮下的白領來說,教育往往只是自己尋找到的一種長期補救措施而已。


這裡,先聊聊一種做互聯網產品的思維——流量思維,簡單說就是追求「多」,製作更多更淺顯的內容,吸引更多的用戶,獲取更多的營收。


互聯網化產品評價好不好,主要看是否有傳播量,有購買,有轉化,他們看重的是粉絲、推廣,至於粘性、口碑、評價、復購等指標並不是重點考慮的範圍。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面對互聯網用戶如此龐大的數量,光是賺上一波用戶的錢,就足以養活一個平臺了。


作為職場年輕人,如何通過互聯網式學習,消除學習焦慮


作為職場年輕人,如何通過互聯網式學習,消除學習焦慮


那麼,怎麼利用互聯網優勢,提高學習效率,真正物有所值呢?


1.避免互聯網學習認知的盲區


評判互聯網學習課程好不好,其中重要的評判標準還是你自己。是否對你自己的學習目標有幫助,和自己的領域高度契合。說白了,是否對自己有用,而不是光看流量產品。


比方,有些微課收聽的大多數是業餘人士,他們不具備相關知識,去判斷這些內容的價值,因為他們都處於「認知盲區」之中。


一方面,越深入的內容,篇幅就會越長。同樣的時長裡,能塞進去的「新鮮東西」,就會變得更少;


另一方面,講得越複雜的東西,需要讀者投入的時間、精力和腦力成本就會越高,願意看完和傳播的人也就更少。


再者,一篇文章或者一個教程,只講一個知識點,那麼,就只能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對於其他有不同需求的人來說,這篇文章或者教程就不具備任何價值和傳播性。


所以,我們選擇一個好的產品就有別於一般的大眾流量產品。首先有個這個認知,後面的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


2.明確某個時間段的學習目標、學習領域


你建立的學習目標、確定的領域一定要越具體越好,而不是模糊的籠統的。只有明確的目標能讓自己知道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差距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多努力。


舉個例子:如果你要學習英語,含糊的目標是——“我要提高英語語感”,“我要提高英語口語水平”,“我要能和外國友人做到基本日常對話”。


而具體的目標是——“我要在三個月內增加2000口語詞彙”,“我要學習20個日常基本應用場景會話句子”等等。


這些目標一定是可量化的、一定有明確的時間限制。因為每一個小目標,都決定了你未來一段時間的學習方向。


公平起見,就算所有教育資源都放在同一個平臺上,所有人都能無障礙訪問這些資源的結果,但每個人的吸收速度和接觸程度差別很大,就像原來大家吃盒飯,你再能吃就一盒,也許你這盒有雞腿,他那盒只有青菜。但現在改吃自助餐了,那肯定是越能吃越沾光。


所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進行定製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積累更多的知識,而不是漫無目的。


3.不要想著通過互聯網學習,就可以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有幾個重要的前提:


第一,能夠獨立完成作業並有富餘時間,你覺得可能嗎?

第二,能夠自主完成在線視頻的觀看,並在觀看過程中能夠發現、思考、總結、聯想並提出相關問題

第三,老師的素質能否跟上這種毫無範圍、毫無目的的提問嗎?


首先,作為想學習的人,生活工作負荷蠻大的,想學習並且想辦法利用碎片化時間高效學習,已經超越大多數人了;而且況且,只要能在觀看視頻學習中發現、思考、總結和聯想,其實用不用在線視頻方式學習就沒那麼重要了,這種人不是學霸就是學神。


所以,現在的所謂翻轉課堂,其實就是以前我們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今天晚上回去預習xx課,並靠思考幾個問題,明天課堂討論。


另外,

教育的目的就是引發思考,而“互聯網教育” 只強調了“互聯網”,沒有強調“教育”。這也是目前知識經濟市場最大的缺陷,有就是能夠給予不斷演練、互動、反饋、實操和指導的產品,鳳毛麟角。這是目前僅憑互聯網技術無法獲得的。


所以,互聯網學習可以作為知識輸入、建立知識體系的重要通道,但是學習堅持、思考、輸出,還需要我們自己去執行。


4. 在你的學習領域中找到一位好教練


網絡世界自然有「超強陣容」、「大咖雲集」,然並卵,不要迷信。多,就意味著「不夠精」。任何時候,我們需要的,都是質量,而不是數量。


一個特定的領域,一個優秀的教練,是提高我們學習的有效路徑。


一個優秀的教練,已經建立一整套自己的體系,他的行為、思維、言論、觀點,都是源於自己的體系,並且形成了一個自洽的閉環邏輯。


你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互聯網,找到一個你在學習領域足夠優秀的人,跟他學習、請教、模仿,不斷從學習和檢視調整自己,這樣得來的效果遠遠大於聽100位名導師給你講上一節課。


因為系統化地嘗試去觀察和學習他人的體系,瞭解他人的思維模式,並試著應用到自己的實踐中,這才是最有效的。


5. 為我所用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當你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面對大量的方法、模型、技巧,你才能去蕪存菁,找到真正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把它納入自己的體系裡。將所有碎片材料,按照你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形成全新的邏輯鏈。這就是一個質的飛躍。


如果你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那麼,無論聽了多少位大咖的課程,你都只是在「照搬別人的東西」,對你本身是沒有太大價值的;就算你積攢了幾個G的內容,都沒有意義,因為那始終都是別人的東西。


如果說碎片知識是一張張街景的速寫,那知識體系就是一副完整的地圖。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就是「為我所用」,如何把客觀的領域知識體系轉變成我們自己的並且能夠用於現實問題的解決。


比如想做牙醫的,說他要圍繞著種植牙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他的目的多半是:掌握種植牙相關知識,能夠完成種植牙手術。


比如想建立前端開發知識體系的,他的目的多半是:掌握可用於某類產品的前端知識體系,能夠勝任該類產品的開發工作。


所以,有了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哪怕是一句話,一場討論,都有可能在瞬間,點燃你思維的火花,讓你瞬時找到靈感。


6.反覆實踐、反饋和輸出


學習一定是雙向的過程。老師如果只是填鴨式地教學,學生沒有實踐和及時反饋,那種學習一定是低效的。而這正是目前互聯網學習平臺的軟肋。


相比之下,任何一門知識學科都是成系統的,都要經歷“認知-理解-練習-鞏固-實踐”五大過程,每一個環節深入下去,都需要通過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度學習、實操和雙向互動。而互聯網講究的是規模、速度以及儘可能低的邊際成本。


決定學習速度快慢、效果好壞的,不是互聯網,而是我們大腦接受外界信息的處理水平和身體生理條。也正因為知識的系統複雜性,決定了絕大多數人的學習過程一定是痛苦的,而不是速成的。


如果是一個抽象概念,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它教給別人;如果是一個實踐技巧,就在工作中創造機會去應用它。在這個過程裡,不斷檢視自己的操作和思維,發現任何不足之處,記下來,再去反覆地檢查、調整和優化。


掌握一項技能,或者一個知識點,最核心的,永遠是「為我所用」。


我相信,衡量你社會價值的,不是你懂得多少東西,而是你創造了多少東西。學習亦是如此。


THE END




作者簡介:熊公子,一個有故事的80後創業者(詳細瞭解),奮鬥女青年,風險投資人。曾就職知名券商、上市公司從事金融投資。歡迎關注@銀河系攻略,練就「錢找人」的金融與投資思維硬核功夫,玩轉不一樣的金融資本江湖。


作為職場年輕人,如何通過互聯網式學習,消除學習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