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孔凡雷kfl


伊朗人口8100萬,GDP為4300多億美金,人均GDP為5400多美金,這個成績在中東地區很不錯,是一個地區大國,也是一個地區強國。伊朗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在中東地區排名很靠前,有人稱伊朗為中東地區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

1925年,禮薩·汗建立巴列維王朝,他在10年後將國號改為伊朗。1951年,摩薩臺成為伊朗民選首相,伊朗進入民主化時代。但是,他執政期間推行石油資源國有化,此舉觸犯了英美財團的利益,美國人於1953年策劃了一場政變,推翻了摩薩臺,扶持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執掌最高權力,新的巴列維王朝政府推行獨裁統治,導致伊朗民主政治全面倒退。

1979年,伊朗人民發動起義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同年,美國與伊朗斷交,兩國關係持續惡化,至今也未能和解。伊朗革命後,宗教領袖霍梅尼建立了新政府,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此舉招致西方人的抨擊。事實上,伊朗雖然是政教合一,但卻非常的開明和包容,宗教被看作是伊朗政府的支柱,是維繫伊朗人團結的紐帶,這個作用不容忽視。

在中東地區,伊朗是一個共和制國家,也是一個民主國家,建立起廣泛的代議制民主。這一點,西方人也不敢否認,因為伊朗的民主制度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伊朗人也擁有言論自由。在中東地區,伊朗的政治開明度是很高的,雖然美國人經常抹黑伊朗的制度,但伊朗人的民主建設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們已經把伊朗建設成為一個民主化,法治化和現代化的強國。

在經濟上,伊朗一直遭受美國的制裁,但伊朗人沒有被嚇倒。他們團結一致,在經濟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伊朗人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總有人拿伊朗人的經濟現狀來說事,有一點不容否認,伊朗的經濟水平確實不能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與美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但是,相比較於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伊朗人的處境好了數百倍都不止,沒有任何人懷念巴列維時期,那是個非常愚昧和落後的時代。

有人說,伊朗在經濟上所遭受的困境,主要是美國的制裁所導致的。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但即便是在遭到制裁的情況下,伊朗人依然能取得這麼輝煌的成就,這足以說明伊朗人的實力。凡是對伊朗比較熟悉的人,都能明白伊朗人的團結力和向心力,他們對自己的國家非常有信心。他們也相信,美國人搞的霸權主義長不了,遲早有垮臺的那一天。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春節去過伊朗回來,就從我的經歷談談吧!我去伊朗之前讀了(我在伊朗長大)和佩瑜的伊朗旅行手繪書,這兩本書都是從女性視角寫的,讀後也都讓人有點心裡慼慼然,總覺得去伊朗是拿自己的人生冒一次險。現在平安返回,我得說去伊朗確實是一次冒險,但是不是拿自己的人生安全冒險,而是一次衝破頭腦中被媒體附加的刻板印象,遭遇異地文化與反省自己文化的心靈冒險。伊朗是一個在當今世界上受到很多誤解的國家。當週圍的人聽說我要去伊朗的時候,他們為伊朗貼上的標籤有:邪惡軸心國、女性受虐地區、戰爭狂、宗教極端、分子集散地…等等。但是真正在伊朗轉了一圈之後,我發現上面的標籤也許適用於伊朗的媒體形象,卻不適用於屬於伊朗人的日常生活的伊朗。我會給伊朗貼的標籤是,到今天都很有文化斑斕多彩的波斯文明古國,對旅行者超友好的熱情人民,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環境造就的“奶與蜜”之地,很適合生活的地方。





林之旅vlog


伊朗這個國家,宗教信仰很濃厚。宗教的權利大於國家政府,他們的總統的權利反而有點弱。尤其女性地位,一年四季都是袍子裹身面紗遮臉。因為美國對其封鎖,讓他在世界的舞臺顯得神秘,從而物資會比較匱乏。舉個栗子,去年我和幾個小夥伴過去玩,出門旅行必帶的一樣東西就是撲克牌。有次在火車上三個小夥伴鬥地主,火車服務員過來查票看我們玩撲克覺得特別神奇,一直在旁邊站了很久才走。過了半個小時後又過來。在伊朗待的幾個月才發現中國真的很棒,很多東西都不用依賴別國進口,都能自給自足。


小豬吃得飽飽的


伊朗回來,就從我的經歷談談吧。

我去伊朗之前,讀了《我在伊朗長大》和佩瑜的伊朗旅行手繪書,這兩本書都是從女性視角寫的,讀後也都讓人有點心裡慼慼然,總覺得去伊朗是拿自己的人生冒一次險。現在平安返來,我得說,去伊朗確實是一次冒險,但是,不是拿自己的人生安全冒險,而是一次衝破頭腦中被媒體附加的刻板印象、遭遇異文化與反省自己文化的心靈冒險。

伊朗是一個在當今世界上受到很多誤解的國家。當週圍的人聽說我要去伊朗的時候,他們為伊朗貼上的標籤有:邪惡軸心國、女性受虐地區、戰爭狂、宗教極端分子集散地...等等。

但是真正在伊朗轉了一圈之後,我發現上面的標籤也許適用於伊朗的媒體形象,卻不適用於屬於伊朗人的日常生活的伊朗。我會給伊朗貼的標籤是:到今天都很有文化,斑斕多彩的波斯文明古國、對旅行者超友好的熱情人民、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環境造就的“奶與蜜”之地、適合生活的地方。

一條一條說。我在伊朗涉足的地方是設拉子(Shiraz)、德黑蘭(Tehran)和伊斯法罕(Esfahan)。地方不多,但是很有代表性,古波斯和現代伊朗的風采都看到了。設拉子的藍色清真寺和鏡宮、伊斯法罕的世界第二大廣場、德黑蘭的 Golestan Palace 都是色彩斑斕的地方,建築的顏色既鮮亮又和諧,瓷磚、彩窗和碎鏡片在陽光、月光、燈光下折射出的光彩令人迷醉。這種豐富的色彩在伊朗的街道也能體現出來:出城的高速路邊放置著黃色的反光燈和藍色的小燈,從遠處看來就像浮在黑暗裡的光之河;Bazaar 櫥窗裡玻璃製品、銀製品、細密畫製品、琺琅碟子、波斯地毯、黑袍下穿的斑斕衣飾、多彩的香料等等更是匯聚成鮮亮的色彩洪流。在伊朗,無論是白天黑夜,無論身在何處,你的眼睛和相機都是不寂寞的。

然而這種色彩又不只是表面的顏色豐富,波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多彩斑斕的文化。從歷史上來說,希臘人曾來過,蒙古人曾來過,阿拉伯人曾來過;波斯帝國曾經橫跨歐亞非三個大陸,朝貢者從埃塞俄比亞到地中海,從俄羅斯直到小亞;從曾出現在這裡,生活在這裡的人種和膚色來說,這裡絕對算得上 COLORFUL;看一眼波斯波利斯的宮殿牆上的朝貢者隊伍,你會發現一個不言自明的事實:這些不同背景的人種帶來了文化的交匯,造就了顏色和內涵一樣豐富的波斯文明。

波斯文明的多彩,又體現在波斯人對花園和詩歌的偏愛。我們在設拉子住的是伊朗的傳統民宿:有個小小的庭園,裡面有藍色的水池、鋪著紅色花紋毯子的波斯座塌、綠色的柑橘樹,還養著褐色的夜鶯,這一切都被有著五彩落地玻璃窗的米黃色房屋包圍起來。後來,在設拉子的歷史博物館和伊斯法罕,我們看到了規模更大、更美麗的波斯花園,不過和上面民宿的要素是一樣的:花園中絕不只有成蔭綠樹,樹上一定會結著其他顏色的累累果實;園中必定有藍色的噴泉;園中的建築一定是淺色的,米黃色居多,間以藍色的花樣,有些有錢的人家還會在房屋上方加上鏡宮的設計;花園的氣氛一定是安詳和諧的,但絕不是寂靜的 -- 如果沒有鳥叫聲就會有人語聲,都沒有的話,就會有人拿喇叭放 Hafez 的詩或者唸經的聲音。一言以蔽之,伊朗人愛花園,不僅因為花園符合他們的審美需求,更因為花園可以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 -- 而這就前進到伊朗人對詩歌的愛。

在伊朗時,文化上對我衝擊最大的,是詩人 Hafez 在波斯文明中的地位。按照 LP 的建議,我們在傍晚去了 Hafez 之墓。儘管夜幕低垂,但是墓園 -- 實際上也是個花園,Hafez 的棺槨並非縮在園區安靜的角落,而是大大方方地放在園區中心匯聚著各種彩色燈光的亭子中 -- 還是很熱鬧。當地人一批一批地來到 Hafez 墓前,虔誠地祈禱並觸摸詩人的白色大理石棺槨;而 Hafez 詩歌最有名的吟唱者唱詩的錄音就在園區裡一遍又一遍回放。園區門口還有人手裡捧著鸚鵡和一個裝滿彩色紙片的小盒子給人算命;每一片紙上寫的都是 Hafez 的詩,鸚鵡叼出給你的那句詩就是你得到的箴言。當地朋友告訴我,當他們準備考試,或是為了戀愛尋求建議的時候,都會去問 Hafez。他在波斯文化中的地位,也許就相當於孔子在我們文化中的地位 -- 然而孔子是教育家和政治家,Hafez,用我們文化的觀念來說,不過是個詩人。他所寫的詩,主要是有關愛情、葡萄酒和夜鶯;他所感慨的,主要是人生。Hafez 並沒有在詩裡講修身齊家平天下的道理,他所關心的,似乎只是享受生活,愉快地活下去。然而波斯人摯愛他;在伊朗,他的書是除了古蘭經以外每家每戶必備的書。甚至就在一個賣醃菜的小店,當我拿出當地朋友送我的 Hafez 詩集時,店主都摘下手上的綠玉戒指,劃開書中的一頁,念出其中一行,與我對詩。

這種對詩人的厚愛,使得波斯文明閃爍著美和閒適的光彩。伊斯法罕廣場被稱作“半個世界”,是世界第二大廣場。然而,和第一大廣場 -- 我們的天安門廣場 -- 不同,伊斯法罕的廣場從設計上來說,就是一個歡迎人們消磨時間的地方,而不是政治的象徵。廣場的被 Bazaar 包圍出外圈,由藍色清真寺領頭;廣場中央是一座花團錦簇的波斯庭園,步道用小燈標出,噴泉在燈光下閃著七彩的光芒。誠然,這座廣場在規模上遠不能與我們的廣場相比,也遠沒有天安門那種蓬勃大氣的感覺;但是,作為個人來說,我卻更願意在這個廣場逛逛,坐下來歇歇,吃點 Bazaar 賣的小零食,欣賞清真寺穹頂和磚瓦在不同光線下的風采,聽聽清真寺傳出的唱詩聲和鐘聲,再和周圍漫步閒逛的伊朗人聊聊天。

說到聊天,就涉及到我說的第二點,即熱情的伊朗人。LP 上說,假如你喜歡充滿意外,令你吃驚的旅行,就去伊朗 -- 而在那裡,會最令你吃驚也給你留下最美好印象的,就是伊朗人。確實如此。作為一個不懂波斯文,只能勉強辨認波斯數字的人,呆在伊朗這種地方,我本應覺得孤獨無助、舉目無親。但是我並沒有。在設拉子的街道上,Mohammad 夫婦主動向想進清真寺參觀的素不相識的我們伸出援手,又開車帶我們轉了設拉子的所有景點直到日暮,還慷慨地送了我一本 Hafez 詩集;在德黑蘭,當我迷路、語言不通地向路人打著手勢的時候,Heider amar 先生從旁路過,不僅將我護送到目的地,更同意我坐地鐵以考察民情的要求,還主動提出次日帶我遊覽德黑蘭城市。我更無法忘懷,當我走進清真寺的時候,當我進入地鐵女性專用車廂的時候,那些黑袍和頭巾下友好的笑臉和溫暖的善意:我首次進入鏡宮時,兩個十幾歲大的小姑娘主動跑來用英語問我有沒有問題,她們願意解答;在伊斯法罕的清真寺,一位不會講英文的大嬸憐憫地看著被雨淋溼的我,送上一碗熱乎乎的當地甜點,笑著做手勢讓我喝下去...從古蹟和花園的景觀,我被伊朗之美震撼;但是,是這些伊朗人,使我的旅行有好故事,使這次冒險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使伊朗對於我成為一片溫暖的土地。

提到伊朗人,就不能不提伊朗女性。這裡的女性地位,從各種意義來說,都是特別的。由於伊斯蘭教的要求,在當地的幾乎所有時間,我都和當地女性一樣,帶著遮住頭髮的頭巾,穿著直到腳踝的黑袍,在進清真寺的時候,還必須披上像床單一樣巨大的 Hejab;而在伊朗遇到的男性旅行者和伊朗當地的男性,無論去什麼地方,只要穿戴他們習慣的衣服就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平等和不方便確實是存在的;這裡也許不會是女權主義者的樂土。但是,就我在這裡的瞭解來看,這裡的女性也絕不是男性的私有財產。女性在伊朗的各行各業都活躍地工作著,是不是同工同酬我不很清楚,但至少是機會均等,也有政府的社會保障;即使是婚後,如果她們願意出來工作,她們就可以一直工作下去 -- 伊朗大叔 Heider 說,“結果這些女人喜歡工作勝過喜歡呆在家裡!”--。黑袍黑頭巾乍一看好像會剝奪美的權利,塑造出死氣沉沉的女性形象;但實際上,我在伊朗看到的女性頭巾是各式各樣的,在清真寺以外的地方,年輕的女生也很少穿黑袍;在過臀的大衣或袍子底下,掩藏的往往是各種美麗的現代服飾,有些甚至相當暴露。伊朗女生的化妝術更是一絕,就算頭巾遮掩了部分秀髮,波斯女性久負盛名的貓眼還是維持了她們裝束的魅力,潔白的皮膚和立體的輪廓更是使這裡成為美人的國度。

此外,伊朗人的求知慾和現代程度也與我們所設想的不同。作為世界第二大產油國,這片土地其實相當富饒;這裡有無線網點、也有網吧;年輕人翻牆玩 Facebook 和 Twitter;就算不用 MSN, 他們也用 Yahoo Talk 來通訊聊天;大街小巷都貼著三星手機和 SONY 的廣告(不過他們主要用的還是諾基亞,拍照手機還沒普及開來);車站的書攤上滿是託福、雅思類書籍,以及英文 - 波斯文詞典;我所遇到的不少伊朗人還表達了對學習中文的興趣,因為“Qin and Iran are good friends” (伊朗人管中國叫 Qin,估計是最早了解中國就是從秦朝開始)。 我所遇到的伊朗人都很有興趣多瞭解外面的世界,多瞭解中國。作為多彩文明的傳承者,他們瞭解自己是誰,心甘情願地披著傳統的長袍;然而,出於對自己文明的自信,他們並不固步自封,而是對其他文明,和迫於政治狀況不能夠探索的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並懷抱著開放的心態。

伊朗是一個怎樣的國家?這並不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我讀過有關這個國家的歷史和現在,有好的有壞的;當我真正去往那片土地的時候,我發現真相是完全不同的。我以為我會懼怕,我以為去那裡是一次冒險;結果,我在伊朗收穫的是善意和愛,以及對自身文明的深深反思。伊朗是一個會改變你的地方,真正在那裡呆過之後,你會懂得什麼是文化的自信,以及什麼是歷史的寬容與開放。


波斯瞳


伊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工業體系比較完整的國家。如果歐美國家不對伊朗進行經濟制裁,那麼伊朗絕對會成為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1.伊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成為了美國的盟友,也是中東地區最富裕的國家。美國對伊朗進行了大量的援助和經濟建設。伊朗所有的武器都從美國進口。不過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運動,伊朗人民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政府。



2.伊朗爆發革命運動後沒收了美國在伊朗國內的資產。又扣押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的人員,激化了美國與伊朗的矛盾。伊朗奉行反美、反以色列、反沙特的政策。這導致美國對伊朗進行了幾十年的經濟制裁。



3.伊朗是中東地區的領土大國,有16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中國四個雲南省那麼大。伊朗有8000萬人口、2016年GDP4180億美元。



4.伊朗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非常豐富。伊朗是中東地區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人口最多的國家。而沙特是中東地區信仰遜尼派最多的國家。伊朗和沙特都希望成為中東地區的霸主,因此兩國是競爭關係。



5.2003年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被美國推翻。伊拉克國內55%的人口都信仰什葉派。因此伊朗迅速向伊拉克滲透,擴大伊朗的影響力。目前伊朗已經與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組成了中東地區什葉派聯盟。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迅速擴大。



6.美國希望控制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美國不會允許中東出現一個或兩個強國,也不會允許所有阿拉伯國家團結在一起。因為這會成為美國控制中東地區的障礙。所以伊朗未來的國際生存環境依然非常艱難,這就是伊朗的現狀。


香堂風子


伊朗的歷史和中國一樣歷史悠久,以前的伊朗叫做波斯,曾經建立過一個橫跨歐亞非的三個地方的國家,後來衰落了。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後來成為英國和沙皇俄國爭奪的對象,現在更是成為美俄爭奪的對象。

伊朗是一個傳統觀念比較保守的國家,國家對女性有嚴重的歧視,直到現在伊朗的女性還不能揭開面紗。是女性的噩夢般的存在。

伊朗現在的政權是在推翻巴列維王朝後建立的,由於和美國的深度矛盾,和美國的關係一直不好,經常在波斯灣兵戎相見,也是讓美國頭疼的一個存在。

伊朗的經濟發展不像中國比較全面,是一個側重石油的經濟,石油給伊朗帶來了財富,主要的經濟建設依靠石油來供給,但也因為石油,受世界石油市場波動很大,油價高時就富得流油,油價低時就步履維艱,這個國家現在迫切需要轉型,轉變到不以依賴石油的經濟發展模式。

伊朗現在的政治體制是宗教領袖是最終的決裁者,任何法律都要以宗教領袖為準,總統只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實際上只是宗教領袖的傳聲筒。但也正是這一體制,伊朗極其容易被調動起來,所有的伊朗民眾在宗教的狂熱下會聚集在宗教領袖的旗杆下。這也是伊朗的一大風景,也是讓美國人不敢輕易招惹的原因。

由於美國的威脅,伊朗為了自保,也在大力發展軍工業,伊朗的軍工業現在也能自給自足,在經濟上側重軍事工業的發展,還發展遠程導彈和核武器,已經初具規模。這就是伊朗能在中東呼風喚雨的保證。


春風踢碎鬼門關


這是一個好問題呀!

在西方媒體的筆下,伊朗是一個邪惡的國家,是一個宗教氣氛極濃厚的國家,是一個外人幾乎很難容身的國家,是一個四處點火而導致戰爭的國家……那麼,真實的伊朗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有機會兩度赴伊朗採訪,並且深入到多個城市自由行,所以對伊朗略有了解:

1、伊朗是一個波斯文明影響大於宗教影響的國度:事實上,在伊朗境內,作為一個外來者還是觀光客,你更多感受到的是波斯文明留下的種種痕跡,而不僅是宗教影響。比如說在德黑蘭,給我印象最深的景點有兩處,一處是伊朗王宮,而王宮珍寶館內也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的文物,這點在中東許多宗教氣氛濃的國家是很難看到的,因為要麼早破壞了,要麼不肯展示於人,但伊朗側重的是波斯文明。當然,王宮內還有很深印象的是國王被推翻,塑像被毀後留下的一雙巨大的腿和鞋子,這也說明伊朗當下的政府也並不掩飾歷史真像。其次,在德黑蘭市區最大的公園內,公園大道兩旁立的偉人塑像並沒有宗教領袖的影子,而是波斯民族歷史上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這點也說明伊朗人內心獨尊的是知識、文化、歷史與文學。

2、伊朗女性的地位遠比我想像得高。在去伊朗之前,我們看到的美歐媒體筆下的伊朗是宗教警察滿大街制約女性,隨時拎根棒子打“不守規則”的女性。然而,當我第一次去伊朗時,讓我非常意外的是,在伊朗街頭看到的開車的女性比例相當高。她們是包著頭髮,但也就是象徵性地披在頭髮上,而開車尤其是開敞蓬車而過頭巾長髮飄飄的樣子還是一道比較靚麗的風景。此外,當我的司機不會說英語而著急時,他一個電話召來了正在上高中的女兒,並且在接下來幾天裡由她陪著我在德黑蘭大街小巷採訪,也沒有我想像中那樣“男女授受不親”的嚴重樣子。而且女性們也比較願意主動與外國人打招呼,很客氣但卻很自然。此外,伊朗女性記者,女工作人員比例不小,這點是其它中東國家相對少見的。

3、伊朗人很為他們曾經輝煌的波斯文明與歷史感到驕傲。不論是官,還是民,伊朗人對波斯文明,當年的帝國,波斯文化都非常熱衷,很願意向外人介紹波斯歷史與文化,講述波斯歷史上的傳奇故事,神奇人物,以及各種遺址。當然,伊朗人也有他們的問題,比如說伊朗人打交道獲得真心並不容易,因為他們不太願意與人接近。

4、伊朗一心想成為地區性大國,因此,遠的兩伊戰爭什麼的不說,比如說現在它介入敘利亞戰爭,全心支持巴沙爾,又派兵赴也門也沙特為首的阿拉伯聯軍作戰,介入卡塔爾事務……這些都是它想做大做強地區大國的具體表現。也因為如此,它很容易受到美國與歐洲的攻擊,包括對伊朗實施的全面制裁,這點現在中興受制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


邱永崢


不一樣的伊朗。

與世俗國家不一樣。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朗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既是政治領袖又是伊斯蘭教的最高領袖。國家管理有兩套規則,一套是與一般世俗國家相同的法律法規,另一套是伊斯蘭教的宗教規則。甚至連警察也有普通警察和宗教警察,分別負責社會治安管理和宗教規範管理。

與阿拉伯國家不一樣。其實大部分伊朗人信仰伊斯蘭教是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後,政府規定他們信仰的,而阿拉伯人是真心信仰的。所以,一半以上的伊朗人不做禮拜,更願意世俗化。伊朗的年輕人也很開放,喜歡野餐,化裝、美容。一些人喜歡聽美國流行音樂,但這是為伊朗政府所禁止的。

風俗習慣不一樣。在伊朗男士不能喝酒,婦女要戴頭罩,坐公交男女必須分開。伊朗有很多的節日,比如諾魯孜春節、開齋節、阿舒拉節等。外國人到伊朗旅遊,一不小心就過節了。

伊朗反美、反以、反沙特,在中東特立獨行。伊朗的石油資源豐富,有將近1545.8億桶的儲量,佔據世界的石油資源11%,位列世界第四。除此之外,伊朗還有巨大的天然氣資源儲存量,將近33.69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的17%。但因為美國及西方國家的制裁,伊朗的國民很窮。

各位小夥伴,你所認識的伊朗是怎樣的呢?




驚豔桃花江


首先伊朗不是阿拉伯國家。他的人口結構以波斯人為主,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他們也比較反感被稱之為阿拉伯人,因為波斯文明比阿拉伯文明更悠久,但是現在卻漸漸被人遺忘!


其次伊朗是一個保守的國家。他們現在受什葉派穆斯林神權統治,但是他們又經歷過巴列維時期世俗化的統治,所以他們在有些方面比其他穆斯林統治的國家又要稍微寬鬆一些!女性不在是男性的財產,也可以獲得工作崗位,可以戴不同顏色的頭巾。

最後伊朗是個矛盾的國家。伊朗政權宣稱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他們反美、反以色列、反沙特。但是伊朗人民卻熱情好客,哪怕對美國人也同樣如此!伊朗雖然是什葉派穆斯林神權統治,但是很多伊朗人民卻並不願意遵守宗教規定,甚至很少參加宗教活動!有人批判伊朗政權是邪惡軸心,對外輸出革命,支持恐怖主義,不講法治,不講人權,貪汙腐敗!也有人認為伊朗政權是伊朗人民的救星,是伊朗人民的選擇!


樵漁閒談


伊朗其實並不是西方媒體宣傳的邪惡國家,伊朗要實行政教合一完全是被逼的,政教合一是為了維護國家生存和國際獨立的需要。

伊朗是中東國家,但是伊朗是以波斯人國家人,伊斯蘭教對伊朗來說只是一個外來宗教,當初他們被阿拉伯帝國征服不得不信伊斯蘭教。

但是後來默罕默德死後,伊斯蘭教為什麼會分成兩派,這其中就是有原因的。

沙特那邊支持宗教核心,而伊朗那邊支持血統核心,這也是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區別。

沙特遜尼派是強調宗教地位,但伊朗什葉派是強調血統地位。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伊朗對待伊斯蘭教的態度和沙特那邊是明顯不同的。

只不過中東的環境導致伊朗必須依靠伊斯蘭教這個外衣防止被孤立,當然也有便於爭奪中東霸主地位的作用。

但是其實整個伊朗對伊斯蘭教義維護都是外強中乾,雖然有強的伊斯蘭宗教法,但其實都是睜隻眼閉隻眼,伊朗人回到家裡把門關上,什麼宗教法都是假的,該跳舞的跳舞,該喝酒的喝酒。

伊朗反美,其實源於波斯人的獨立抗爭精神。

波斯曾經是個帝國,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文明,所以就有自己的驕傲。波斯帝國嘛,就是波斯人的帝國,但是被阿拉伯帝國給滅了,波斯人自己沒有疙瘩是假的。

巴列維王朝世俗過,只不過巴列維王朝當時是美國扶持用來對付蘇聯傀儡政權,富有是富有,但是缺乏獨立性。當時伊朗的民族份子藉助宗教的口號把巴列維王朝給推翻。

這也是現在伊朗政權宗教合一的原因,畢竟當初他們是打著宗教的名義推翻的,推翻後想卸下這層外衣是很難的。

你可以想像,他們在推翻巴列維王朝後,不但反美,也反蘇,如果去掉宗教外衣,那麼他們又被整個中東的伊斯蘭教給包圍,到時候他們要生存都難。

所以說伊朗的政教合一其實也是形式所逼迫,從他們既反蘇又反美就可以看出,伊朗只是想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也就是民族獨立精神的象徵。

巴列維王朝時期其實挺富有的,只不過波斯人有他們自己驕傲,不願意成為別人的傀儡,要像祖先那樣建立一個強大的波斯帝國。

所以波斯人當時反巴列維王朝的時候,大量的軍事都都倒戈。難道當時伊朗窮嗎?

不是,這是波斯人渴望獨立自主,不願意成為別人的附屬。

現在伊朗的政治、軍隊都是有兩部分組成的,伊朗政治的核心是宗教,但是外圍都民主。而伊朗軍隊核心也是宗教軍隊,外圍軍隊也是“民主軍隊”。

其實伊朗的宗教核心,就是民族主義核心,只不過披著宗教的外衣而已。表明上是政教合一,本質上以民族精神為核心的政權,這個民族精神就是波斯民族主義精神,宗教是他借來的外衣。

伊朗其實有很多改革派人士,只不過西方的“民主繁榮”誘惑在他們眼裡比不上波斯民族主義精神重要,不然的話伊朗早發生顏色革命了。

伊朗的改革派力量也是非常強大的,像伊朗外長扎裡夫,就是一個改革派人士,你看他鬧脾氣辭職的時候有一百多位議員讓總統挽留,就知道伊朗改革派力量有多強。

西方的宣傳其實是摸黑,伊朗也有很多遊行示威和抗議的,只不過人家的發現改革派是民族主義發展改革派,而不是西方扶持傀儡改革派。

以波斯民族主義優先國家裡,美國要撼動伊朗是很難的。

(圖片來自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