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姓氏是從山西大槐樹遷移出來的?

ax魑魅魍魎


   【山西大槐樹移民局,從淮南、江浙、兩湖向北方移民】

     北宋之前,以淮河為界,中國地理人口結構,北方多於南方,北宋靖康之亂前,北宋人口大約9000多萬,遼國人口大約2000多萬,西夏人口大約1000萬,淮河以南人口僅4000多萬。1125年宋金滅遼,1127年靖康之亂北宋滅亡,中原地區處於長期戰亂,因戰亂死亡人口近千萬,北方的人口開始大規模向淮河以南遷徙,二三十年間遷入淮河以南2000萬以上。

1142年,宋金簽訂合議,宋向金稱臣,以淮河、秦嶺、大散關為邊界,南宋每年向金進貢絹25萬匹、歲幣25萬兩,摺合白銀大約300萬兩。《宋金合議》中,還有一項條款,禁止南宋再接受北方南遷漢人。直到1157年以後,北方漢人南遷之勢才停止,南宋的人口固定在6500萬人左右,金的人口大約3500萬,分散在中原地區和廣大的草原上。

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5年,蒙古滅金國。蒙古在滅西夏和金國期間,實行屠城政策,党項族幾乎消失了,北方漢族人口再次向南方遷徙。1279年,蒙元滅南宋後,在河南、河北實行跑馬圈地,喪失土地的人口又一次向南方流動。元朝末年,不堪忍受暴政的漢人,在韓山童、劉福通領導下,在各地發動起義,劉福通的作戰區域主要在中原地區,山東、河北、河南、陝西人口損失嚴重。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徐達、常遇春等人攻破元大都(北京),元順帝逃入大漠之中。此時的北方赤地千里、滿目瘡痍,河南、河北兩省的人口才400萬,山西省的人口略多也才440萬,山東人口300萬,陝西人口更不足300萬,甘肅、寧夏、青海東部總人口連300萬都沒有,遼東地區人口更是稀少。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遼東地區,全部總人口也就2000多萬。淮河以南中國南方卻集中了近7000萬人口。

1372年,洪武五年,大明政府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設立移民局,開始了為期50多年的大移民,從淮南、江浙、兩湖、四川等省,向中國北方各省移民近2000萬。後世的歷史學家誤以為,是把山西人向全國遷移,當時山西本身才400多萬人口,只是不需要遷入而已,沒有多餘的人口向外省遷移,明朝這次大移民的人口,絕大部分來自淮河以南地區。

1373年,淮南、江浙的第一批移民,先向鳳陽府集中,然後向山西大槐樹進發,方向是遼東、山海關一線。

1376年,淮南江浙第二批移民,先向鳳陽府集中,然後向大槐樹報道,方向是甘肅、寧夏。

1388年,兩湖移民向大槐樹報到,方向是河南、河北。

1389年,兩湖移民向大槐樹報到,方向是河北、山東。

1392年,江南移民向大槐樹報到,方向是內蒙。

1395年,江南移民向大槐樹報到,方向是陝北、寧夏、甘肅、內蒙。

1402年至1407年,江南移民向大槐樹報到,方向是北京、山海關。

1414年,四川移民向大槐樹報到,方向是陝北、內蒙。

1416年,江南移民向大槐樹報到,方向是河北張家口。

1417年,江南移民向大槐樹報到,方向是河北河南。

明朝大規模移民總計十七八次,歷時50多年,累計向北方移民2000萬左右。到了朱棣永樂年間,中國南北方人口基本平衡了,不過南方人口總體多於北方。老百姓都有故土難離情節,明朝政府強制性移民,對於老百姓來說還是很難接受的,這就有了很多的傳說,比如明朝欺騙性宣傳:把老百姓騙到大槐樹下,然後強行遷移;還有強行遷移押送,說是把老百姓都綁起來,押著走,需要大小便的時候,才把手解開,所以,北方人管上廁所叫解手。

明朝的這次大移民,是配套了很多優惠政策的,比如劃定屯田之地,實行民屯和軍屯,發給耕牛、農具等等,實行一到三年的免稅政策。毋庸置疑的是,明朝的大移民,開墾了大量北方荒地,均衡了南北方的人口結構。山西大槐樹只是移民的中轉站,並非是移民的原發地。後來,人們問你們從哪來的,簡單的回答是“山西大槐樹”。這次大移民共遷徙881個姓氏,後來也有統計說1230個姓氏。

明朝移民的特點是有計劃、有組織、成建制遷徙,所以絕大多數移民,後來都是續寫了家譜的,各家的家譜記載的很詳細,原發地是哪裡,從山西大槐樹而來。隨便舉幾個例子,老蘭州人的姓氏中(1949年以前),大約有一多半明朝移民而來的。蘭州有個老地名叫崔家崖,這個老崔家的家譜明確的講,他們是從浙江遷徙而來的。蘭州還有個鍾家河,這個老鍾家家譜明確記載,他們是從上海崇明遷徙而來的,他們的祖先跟隨明肅王來的蘭州。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