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多數人不喜歡去讀和感悟中國的書籍《道德經》、《論語》等,一說到推薦的書籍大多數都是國外的?

lingzisea


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

古書上面有充足的能量。身為後人一定要閱讀傳統文化經典。這不僅於有利於我們傳承傳統文化,而且也會重新塑造我們的人格。

我們的文化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同時我們很可能也不止在這個文化圈中生活了這一世。

讀誦經典。我們的筆墨,我們的民樂,我們的建築。我們的民族服裝,都有可能喚醒我們多世的記憶。以前的見識。以前的經驗。是我們人生寶貴的財福,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

一個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的人,他的眼界。格局都會不同。

書到今生讀已遲。但是既然我們以前已經讀過了很多書,為什麼我們不喚醒本屬於我們的記憶呢?

讓我們閱讀經典。重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多掙多事的智慧,必將讓我們更自信。

我們的國家必將復興。我們的文化必然將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相信會有更多人在這種文化中找回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靈魂的皈依處。會找到幸福。


我看行動


《道德經》迷人之處在於整篇瀰漫著神秘玄幻的色彩,像一道似開非開的窗戶縫隙,讓你似乎窺探到宇宙萬物背後的真相。但是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加之《道德經》本身的晦澀隱喻,使其玄之又玄,秘之更秘,就像在一片濃霧中,隱約中依稀可見,卻又不見。

迄今為止,對於《道德經》的”道”字解讀並無令人折服的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揣摩和似是而非的解釋更是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最終不知所云,不知其解。

一部《道德經》讓無數人競折腰,使得諸如我輩蓬蒿人望而卻步,即便有時候附庸風雅,偶爾翻翻《道德經》,也只是給自己貼金,做個偽裝而已。

作為道家經典,《道德經》不僅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更是將中國文化推向思想的深度。這樣深度所形成的哲學思維,成為一種流派和處世哲學,讓《道德經》在無形之中達到了指引中國文化的高度。

《道德經》的問世,猶如九霄之上的精神圖騰,以聖賢的高闊為世人指點迷津,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中國人的信仰。道教從《道德經》裡孵化而出,渾然天成,順理成章。

而《道德經》創作過程本身更加富有傳奇色彩。相傳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某日觀天象,見一朵祥雲由東向西而來,感嘆道:必有聖人至。一日,一仙風道骨老者騎青牛至關,關令尹喜見狀,騎青牛者正是駐世聖人,便讓老子留下筆墨方可讓其西行。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寫完《道德經》,老子騎青牛,一路西行,最終不知所蹤,成為千古之謎。也為《道德經》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道德經》以抽象和意象的筆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天,地,人的畫卷,只是在語言上含糊其辭,玄妙和虛化的闡述,為後人留下了無數想象的空間。加之詞語的晦澀,艱深,讓大多數人讀之如鯁在喉,又如推門見霧,白茫茫一片,縹緲中混沌隱約,有可知而又無可知。


在塵埃裡相遇


針對此問題,我想說說我的親身感受。

我正好在前幾天搞活動時,買了一堆書,其中便有《論語》《道德經》,因為不能直接看懂全部古文,所以買的是含有譯註的那種書。也根據別人的推薦買了魯迅、沈從文等人的書籍。

看國內書籍與國外書籍,隨著我看的書籍數量增多,也越發感覺出些不同來。

看國內書籍,我從心理上,是更能接受,也更喜歡些,看起來也更舒服些。我仔細想了想為什麼覺得看起來更舒服,是因為國內書籍中,蘊含的深刻內涵以及產生的共鳴。說到內涵,想想我國古文蘊含的深刻意義,是我個人無法估量的深遠。再說共鳴,我想這是因為文化相同的原因。

而看國外書籍,書中大量的研究、測試,看起來不連貫性,讓我著實有點難受。其次還有,國外書籍看起來,你有些東西是無法真正的設身處地的想象的。可能是對外國文化的陌生,也有可能是對外國的國家陌生,這直接導致,我看完書後,僅僅是看完書,很少能產生共鳴。也許是我學識淺薄。[我想靜靜] 以及我去年看到卡耐基的一本書,其中的某些言語一度讓我認為他將女人寫成男人的附屬品,以至於使我反感到直接暫停閱讀。現在都沒重新打開過。 [笑哭]

所以,綜上所述,我是更喜歡看國內書籍的那類人。[靈光一閃]

我自認為,我以前看的書確實少,我也很少關注外界的事,我只將我自己,以及我的家人顧好。其他我真的可以用“兩耳不聞窗外事”來形容。[打臉]

所以,從我重新拿起書本後,我更能感受到,看書與不看書的區別。

今年發生很多事,我也覺得有必要通過書籍,好好了解我國曆史,不能恨得沒理由。[大笑]


楊門之女1024


諸子百家的書,大部分是價值觀,講一些淺顯的道理,培養的是基本立場和價值,表面看,很淺顯,說的都是顯而易見的東西。深層次的隱預,一般人也不好悟,讀幾十遍,誰有那個耐心……再往後的著作,都已經涉及方法論了,明明白白的告訴你遇到事情怎麼處理了,但是文言文,很不好懂,再就是中國著作,一般都是教你怎麼當官的,對普通人,意義有限。但是西方著作不一樣,怎麼了解別人,怎麼了解自己,怎麼賺錢,怎麼看待藝術,都有系統的,所以看起來容易多了


胖寶寶吃不飽


首先,中國文化出現斷代,“新文化”運動使得白話文普及,讓我們對文言文產生距離感,對它越來越陌生,現在的人甚至根本看不懂,更別說去喜歡和熱愛了。

其次,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到位,中國有那麼多優秀的文化資源,卻沒有得到利用,被日本和韓國發揚光大,而且中國人現在認字不識字,現在的語言文字已經遠離了他的本意,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比如說身體,軀幹為身,四肢為體,現在我們所說的健身,實際上是在健體。就像日本在捐贈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確切意思。

再次,國外的一些書相對於《道德經》比較通俗易懂,更直白,更接近生活,功利性、實用性更強,專注於“術”的層面,而且更善於包裝,營銷,更能抓住人心。而《道經》就比較難懂,讀起來比較枯燥,而且不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更不知道如何應用。

最後,還是希望大家多讀一讀中國的傳統著作,能
夠幫助我們從根本上了解事物的真相。而且這些都是流傳千百年的經典,凝聚了中國人的智慧,一本頂十本,是值得我們沉下心來去研讀的。


為你讀書


《道德經》和《論語》,一道一儒的典籍代表,也是中國推介到國外兩部蘊含最深智慧的書,也是國人深以為傲的書。

這兩本書在當代人的視野中慢慢化作頭頂上的兩顆星星,遙不可及,大多數人知道它的存在,沒有真正讀過。

《道德經》和《論語》,如果不瞭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創作目的,創作手法,以及古漢語的解讀思路,即使讀了,也只是讀字,讀句,不是讀文章,不是讀思想。

現代信息如此豐富的時代,不缺少好玩的好看的易讀的快餐式箴言短語時間大都分給看見一朵花拍下來,吃了一餐飯錄下來,發發朋友圈,約約應酬什麼的,肯安靜的坐下來讀這些大部頭的人不多了。

有時候,讀這樣的書,讓同事和朋友知道了,會被取笑的,會被揶揄為“啥時代了,你還一心只讀聖賢書呢,你會變成老古董的!”

一般人愛推薦國外的書,除非他真心喜歡,值得稱讚。如果只是追求一種高級感,奇特好,慕名感,就不是真讀書,而是功利需要了!


烏咪愛讀書


1.理論性的書晦澀。2.古文功底太差。3.快餐文學,本末倒置。4.國家推行力度弱。5.崇洋媚外也有。



瀚海尋珠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術”和“道”的概念。“術”,簡單來講,就是做事的方法或技巧;而“道”就是事物運行的規律或道理。

在瞭解了這兩個概念,再看這個問題,就比較簡單了。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讀《道德經》《論語》這類書籍?因為這類書籍是講“道”的,而“道”又有些虛無縹緲,知易行難,這也是不少人道理懂很多,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的原因。

為何他們推薦的書籍是國外的呢?因為這些推薦的國外書籍很多是講“術”的,簡單來講,就是教人怎麼做事的。因為方法是現成的,人們按照書上的步驟做,就能做成要做的事,不需要人領悟多深的道理。

事實上,兩種書都可以看,不過隨著認知層次的提高,人們還是更偏愛講“道”的書。因為“道”是相對不變的,而“術”是千變萬化的。這也是《道德經》《論語》這類書可以傳承千年,而國外的那些書籍流行一時就銷聲匿跡的原因。


沐智健康生活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早期的“哲學思想”和“治國之道”。現代一部”哲學”其哲學理論更科學完善、更系統丶更易普及和理解。

《論語》無非也是早期治國丶處事丶做人的經驗和方法,其本身就因歷史侷限和文字上的障礙,或本身觀點上的謬誤。而現代《政治學》或《政治經濟學》丶《法學》《倫理學》更是科學含蓋了人們生活丶交流、思想動態的方方面面,學那玩意兒能解決現代問題麼?不是誤人誤已麼?回過頭來,還得學現代知識。

那些東東,只有對“歷史學家”及其研究者丶考古學家及其研究者才有點價值。其它人讀,就是浪費青春,時間是很寶貴的。當然學點,寫文章引用一些典故、詞句為文章增色、或以示知識“博大精深”也是可以的。


資料完善度低


為什麼現在多數不喜歡閱讀和感悟中國的書籍《道德經》、《論語》等,一說到推薦的書籍,大多數都是國外的?

凡事有因,必有果。

道法自然。任何物、事逃都逃不過它的自然發生、發展之規律。

要找到物、事發生結果的原因,必須追根溯源,正本清源。

一、傳統文化斷層

泱泱中華,浩浩華夏文明,歷經幾千年而不衰。

只是到清末之時,清主夜郎自大,又腐敗無能。中國開始貧弱。從1840年開始,外國洋槍、洋炮打進中國,中國被蹂躪。

一些有遠見的官員、文化人看到中國的積弱,也讓一些國人對幾千年來傳統思想文化產生懷疑和不自信。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技術。

“五四運動”之後提倡用白話文。

但是這些人思想比較偏激,一切向西方看,一味全盤吸收。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甚至可笑到要廢除漢字和中醫等等。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七、八十年代。

二、許多文化人被西方文化殖民了,成為西方文化的奴隸和引導者。這是奴性思維

自從“五四運動”後成長起來的那些文化人,一批一批的傳承之後,多半是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

因為傳統文化斷代,一些知識分子的鼓吹,使後學者心中對傳統文化產生輕視。產生一切都以西方的理論為圭臬的偏見。

更要命的是,話語權卻掌握在這些當權者和一部分當權的走狗手中。很多人仗義直言,奈何人輕言微,百姓大眾畢竟讀書者少,只能被引導。

這些人認為,外國的書籍高、大、上。傳統文化《道德經》、《論語》等是土鱉。所以一說到推薦多半推薦國外的書籍。

三、時代的變遷,大時代的風氣所致

市場經濟深入的發展,物質太豐富了;生活節奏太快了。物業橫流,人心變得浮躁。

加之媒體的不良引導,人人追求物質享受,精神空虛了。

時代科技的日新月異,電子產品的日行千里。又因生活節奏太快,只想放鬆身體,放飛靈魂。

他(她)們只想休息、休息,喜歡搞笑、輕鬆的文字和視頻、遊戲等。

喜歡娛樂消磨時間,不能靜下心來讀傳統文化書籍。

四、缺乏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真正有層次、格局的人,他(她)都會學習《道德經》《論語》等傳統文化。

而大部分的人沒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們沒有自己的讀書思辨能力、缺少洞察力,不能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讀書觀。

五、文化知識結構的缺失

由於文化的斷層,以前都不重視。大多數人古文底子差,古字、詞、句意義又多,古今意義相差又太遠。

加之字體簡化,沒有了古意。總體覺之生澀難懂,快節奏的生活,又不能靜心,所以都不願讀。

怎樣做才能發揚傳統文化呢?

一、國家大力重視、弘揚傳統文化,投入更多的資金。

少年強則國強。讓青少年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大智慧。國家現在已經開始實施了,大讚!

二、從每個父母,每個學校老師開始做起

三、加大媒體的宣傳力度

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經》、和其它經史子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特別是《道德經》,窮宇宙、天、地、人之變化奧秘於一體。集養生,修煉,為人處事、經商、軍事、治國……等等,無所不包。

歷來被無數上至帝王,下至黎民草衣者作注。可見其思想的博大、深遂。

實話實說,我就是學習《道德經》之後,明白了許多人生之道。

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虛懷若谷,不可鋒茫畢露。功成身退,不可貪功。

一切難事必從容易開始,九層高臺始於累土。

大禍必先防微杜漸。

……

《道德經》雖只有五千言,然而字字珠璣,言簡意深。經典、警世之言,比比皆是。怎能不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