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希望你沒入坑,提出者已自食其果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如果孩子摔倒了哭泣,千萬不要扶他,也不要理他,等他哭夠了自己就會站起來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獨立自強。

乍一聽這句話好像很有道理,而且這套理論的流傳度也非常廣,在朋友圈和不少網站都在刷屏。即使你沒有看過這樣的文章,也一定聽其他的寶媽說過:孩子哭了不要抱。

但在真正應用到自家孩子身上之前,你確定你瞭解這套理論的來源和應用結果嗎?在這套理論下長大的孩子,真的都如我們想象中那樣獨立健康嗎?

我來告訴你答案吧,這套理論的提出者用其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已自食其果,孩子長大後都出現了精神問題。

我所說的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是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的哭聲免疫法,希望你沒入坑。

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希望你沒入坑,提出者已自食其果


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希望你沒入坑,提出者已自食其果



01哭聲免疫法的那些事兒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碗櫃理論”風靡整個美國社會。

心理學家都贊同這樣的觀念,表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父母,是因為父母能提供條件讓他活下來,用俗話說就是“有奶就是娘”。

斯金納更提出強化理論,指出孩子哭後如果得到寶寶,哭的行為就會被強化,最後可能變成徹頭徹尾的“愛哭鬼”。

不過要說到碗櫃理論中最典型的,還是華生的哭聲免疫法。

顧名思義,哭聲免疫法指的是如果寶寶哭泣,父母要免疫,延遲一段時間再抱,最好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並且延遲的時間越長,孩子將來的獨立性就越強。

其實背後的核心就是漠視孩子對親情的需求,並對他們進行冷酷的機械式訓練。

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希望你沒入坑,提出者已自食其果

先彆著急,讓我們把時間拉回1920年,看看華生做的那些實驗和導致的真實後果吧。

這一年,8月齡的嬰兒小艾伯特成為了華生的實驗對象。當時華生在全國頗負盛名,因此小艾伯特的媽媽欣然接受邀請,只收取了少量報酬。

實驗過程是,華生把小狗、小白鼠等各種毛茸茸的動物放在寶寶身邊,並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使他們建立起親密關係。

之後,華生如同往常一樣把小白鼠放到小寶寶的身邊,但當他表現出開心和接觸的意願,華生就製造出可怕的聲音,嚇得小寶寶大哭起來。

重複幾次後,但凡小白鼠出現,小寶寶就恐懼躲避、大哭。換成其他動物又重複了幾次,他開始恐懼任何毛茸茸的東西,完全沒了之前那種好感和依戀。

於是華生提出:人的行為是被訓練出來的,你對孩子輸入什麼訓練就會得到什麼結果,哪怕出現意外情況,只要適當施加懲罰仍能回到正軌。

他甚至大膽向人們宣稱:只要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能保證,從中隨機選出一個人,我都能把他訓練成任何人,無論醫生、藝術家、律師還是商人,完全不受天賦、能力和種族的限制。

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希望你沒入坑,提出者已自食其果

事實上,華生自己教育孩子時踐行這種方式,導致大兒子出現嚴重精神問題,曾多次自殺,並在30歲時自殺成功;女兒同樣患有重度心理疾病,多次自殺;小兒子更是直接離家出走,常年在外流浪。

可以說,他在養育過程中種下的因,得出的苦果都已自己嚐了。

馬伊俐曾經在她的大女兒身上運用過這項理論,隨後也發出長文表示後悔。

接下來我還要從反面驗證這項理論——顛覆華生哭聲免疫法的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

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希望你沒入坑,提出者已自食其果



02關於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

做這項實驗的心理學家哈洛一直備受人們爭議,但我們僅從實驗本身出發,他的成就還是斐然的,挽救了無數人類兒童,讓他們得以在父母的關愛下形成依戀。

華生認為,越早將嬰兒帶離媽媽身邊,越容易培養他的獨立性,孩子哭沒關係,任由他哭一夜也別理會。

因此,當時的美國媽媽大多都實行產後立即斷奶,讓孩子獨立睡眠,儘量避免產生親密接觸的方法,試圖培養出一個獨立、懂事的孩子。

但哈洛把剛出生的恆河猴帶離母親,讓它們獨立生活在籠子裡,結果卻與預想相反。這些小猴子的表現非常奇怪,不僅目光呆滯,也不知該如何社交,反而對籠子裡的一塊毛巾產生了強烈依戀。

隨後,哈洛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了經典的鐵絲猴和絨布猴實驗。他在用鐵絲做的“猴媽媽”身上掛了一個奶瓶,而用絨布做的媽媽只能提供擁抱。

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希望你沒入坑,提出者已自食其果

結果是,所有幼猴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絨布媽媽,只有餓了才會爬到鐵絲媽媽身上補充體力。受到驚嚇時,它們都會下意識抱住絨布媽媽,當絨布媽媽被撤走後都縮成一團,並拒絕接觸外界所有事物。

於是哈洛提出:獨立無法通過簡單的孤立和冷酷訓練得到,只有被媽媽用心呵護,並在媽媽的懷抱裡得到充足安全感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實驗到這裡還未結束,這群被從小就被隔離長大的恆河猴,都出現了明顯的精神問題。

20只產下後代的母猴,其中7只對幼猴十分冷漠、不理不睬,8只存在暴力毆打、虐待的行為,4只更是殘忍地殺死了自己的幼猴,只有1只笨拙地嘗試著給小猴餵奶。

這一系列實驗證明,從小沒有得到母親關注和愛撫的孩子,成年後出現巨大心理障礙的可能性極高,且不具備養育後代的能力。

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希望你沒入坑,提出者已自食其果

哈洛的論文一經發表,華生的哭聲免疫法就被徹底推翻,而且華生的實驗對象小艾伯特6歲就死於腦積水。

晚年的華生也對自己的行為表示後悔,稱研究並不充分,但造成的危害早已無法挽回。

只是,這項被美國媽媽們拋棄的育兒方法,如今漂洋過海,又讓眾多中國媽媽入坑了。

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希望你沒入坑,提出者已自食其果



03怎麼“愛”孩子是父母永恆的難題

幼年的孩子並不是依靠食物就能活下來的,他還需要媽媽的關注和愛撫。

所以,當嬰兒床中的孩子哭起來的時候,請第一時間去抱他;當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摔倒哭泣時,可以鼓勵他自己站起來,但不要忽視他。

孩子不是機器,也不是電腦,他很複雜。

在給孩子的愛這件事情上,很多父母的做法都不正確,最後把孩子帶到陰溝裡,反而抱怨他不乖。

從缺愛到溺愛再到“高分低能”,大部分父母在給孩子愛這個環節上都出現了問題,這是一項學問,也是一項能力。

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希望你沒入坑,提出者已自食其果



04家長應該如何給孩子正確的愛?

三歲前的嬰幼兒時期:

此時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依戀,他的哭鬧是不帶目的性的,除了餓了、困了、拉了之外,就是身體不舒服。

因此,家長無需把抱孩子與獨立性添加聯繫,只有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戀,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有勇氣獨立面對分床、上學和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這項“毒害”孩子的育兒法,希望你沒入坑,提出者已自食其果

3~6歲的童年時期:

這階段孩子還處於自我的世界裡,但他的哭鬧已經有了目的性。

因此,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都說孩子的童年應該釋放天性,但這個天性也應該是有限的,不能越過道德和安全原則。

現在給孩子立規矩,是為了讓他們以後不至於無法無天。

6~12歲的少年時期:

這階段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孩子的優秀品格,包括善良、同理心、勇氣、韌性等等,這主要是讓孩子有基礎面對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變化。

12歲以上的青少年時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是對家長的大考驗。這階段家長最需要做到的是放手,給孩子相對獨立的空間,管得越嚴,孩子越覺得你不理解他。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讓孩子放任自流,而是一發現錯誤苗頭,就及時以談心的方式將其引導回來。

愛是親子之間的本質,任何時候這都是不應該被忽略的!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