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幻象:是孩子感恩父母,還是父母感恩孩子

引子:前幾天“某市開展全面感恩教育”的事兒,網上討論熱烈,原本挺正的詞,經這麼一折騰,也像染了病一樣,呼吸都不順暢了。不願也不適合在家國層面聊,而是回到“感恩”的源頭,在家庭關係氛圍裡,去品味和思考這個問題。

結論先放前面,可能出乎您的意料:在家庭教育裡,既不是孩子感恩父母,也不是父母感恩孩子,❤️

家庭教育的幻象:是孩子感恩父母,還是父母感恩孩子

家庭裡的”感恩”這事兒,縈繞心間很久了,一家三代住在一起,怎麼著都繞不開這層情感,“感恩”到底是啥?感什麼恩?感誰的恩?具體怎麼感法?都是模模糊糊的問題。

看過一些感恩文章,文辭華美,常常打動我,卻不能說服我,就像雞湯裡的穀氨酸鈉,有鮮味,卻算不得營養豐富。甚至還去知網查過專業碩博論文,一言難盡,悻悻而歸。常說“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才各有不同”,這話我不敢信;要照著雞湯文的方法大膽去做,別嚇我,怕演砸了收拾不住。

感恩無處不在,自己怯生生地摸索,夫妻間、和父母、和孩子……雖然與父母間的情感波動常常更強烈,但不好寫也不敢寫,這篇就只說疫情假期裡,和孩子有關的兩件事,以及自己的思考。家裡倆閨女,七歲朵寶上小二,兩歲苗寶跟屁蟲。

盛給您的這碗“雞湯”,姑且嚐嚐,其實也就那麼回事兒吧。


一、自作自受

家庭教育的幻象:是孩子感恩父母,還是父母感恩孩子

“老爸,咋樣了,實在不行,今天就免了你的任務”,這是大女兒早上的第一句問候。

“謝謝朵寶,我等下試試,如果可以,絕不放棄”,給了她積極的回應,動了動腳,依然很疼。我受傷了,因為兩個女兒。

自己平時運動不多,這些日子,健身房關門,就更有理由做“宅男”了。但女兒不行,正長身體的時候,為了讓她多運動,我想盡了各種辦法。前段時間,和她學習兒童身體長高的原理,課程強調“跳繩”特別適合,但要達到足量才有效,恰好正好女兒也喜歡跳繩,就把這事兒設定成漫長假期裡的每日項目。

200、400、600…,每日遞進,讓她很有成就;但到了每天1000個之後,身體疲憊感出來,情緒就開始糾結了。

我在旁邊鼓勵並且給她指導:“如果跳得穩健,每次連續一兩百個,不到十次就能完成,15分鐘搞定就不太累;如果動不動就斷,半個小時也搞不完,就很辛苦。”

“理論”很正確,可那繩子就是不聽話,三番五次之後,她就很不耐煩了,抱怨到:“老爸,你說得簡單,也不試試,跳繩就是很容易斷。” 奶奶在旁邊應和,“你爸就是能說,瓶子打了只剩個嘴兒了,讓他也試試”,全家鬨堂大笑,連小女兒都笑得前仰後合,似乎明白,一臉呆萌。

我臉皮厚,看不出紅,但心裡卻咯噔了一下子,“是呀,用理論教女兒跳繩,從不會到學會,簡單示範幾次就好,確實有效;但從會到穩健,這中間的門道我還真不懂,要不就試兩下?” 為了免得出洋相被笑話,還花了好一會兒管理大家的期望值,沒想到,上來就連續跳30多個,大女兒尖叫著誇我好厲害。接下來,詭異的事情發生了,無論我怎麼跳,每次都是二十來個,搞得小女兒都沒興趣了。

她沒興趣,我有啊!咱就愛琢磨,又不是不會,怎麼就跳不多呢?反正大女兒也跳完了,我就在那兒反覆練習,尋思著其中的技巧。嘿,60個!小女兒竟然自己從沙發上跐溜下來,跑過來給我一個大拇指,”爸爸,真棒“,搞得大家都驚呆了。我心裡那個爽啊,腦子裡噴了一股多巴胺,“我今天要實現100個!”

誇下海口就練唄,想著不難,現實卻狂打臉。不知道重複了多少輪,等我大喊“100!”的時候,才發現家人們已經無聊到紛紛走開了,只剩大女兒還在。這陣狂跳,累得我氣喘吁吁,休息半天才緩過來,認真把自己的感受總結給閨女,不僅沒丟臉,成就感滿格。女兒順勢鼓勵我,既然跳得不錯,就和她一起每天鍛鍊唄!想想正好幫女兒克服心理障礙,就爽快答應了,只是稍微談判了下目標,因為我體重是她3倍,所以目標只有她的1/3,畢竟歲月不饒人啊!

到了晚上,就開始不對勁兒,光著腳跳再加上突然過量運動,腳受傷了,還有點嚴重,正常走路都很疼。於是乎,接下來的這些天裡,“免你的任務”已經成了朵寶的口頭禪,很有範兒的樣子。

正好月末,女兒在家庭會議上使勁謝我,因為幫她提高了跳繩能力,我雖然腳疼可心裡還是很舒服。跳繩這事兒,我要感謝倆閨女,既鼓勵我突破,又提醒我該運動了;等傷好了,和女兒共同跳一段時間,挺好玩的,身心要協調,其實不簡單,中間也很有道道可以琢磨。


二、家庭會議

家庭教育的幻象:是孩子感恩父母,還是父母感恩孩子

說到家庭會議,要先回到去年5月,我參加了一場“陽明心學”的交流活動,其間免不了有些走心的橋段,恰恰就是”感恩父母“主題。我當然知道要感恩父母,但這麼多年了,有些話就是說不出口,你懂的!夜深人靜,輾轉反側,尋思著這家庭關係怎麼搞才好,上有老,下有小,相處融洽何其不易,感覺“家庭會議”是個方法,和老婆簡單商量後,決定試試看!

如今堅持了快一年,感受良多,五味雜陳。必須承認,兩個女兒是極為關鍵的角色,一個是少年稚氣,一個懵懂調皮,讓我沒想到的是,這恰恰是家庭會議還能存續下來的重要原因。

“接下來是第二環節,回顧過去這個月,分享對其他家庭成員的感恩表揚,或自己的收穫成長。朵寶,要不你先來?”,我是主持人,先試探下大女兒的準備情況,之前兩次例會她的發言還有模有樣。

“我要批評爺爺……”,她的話一出口,我瞬間就石化了。下午那點小摩擦,又要拿出來叨叨,爺爺雖然笑眯眯,但眉梢已經有些不高興了。我趕緊制止了她,“朵寶,咱們這一環節只講感恩,要不你再想想,還是我先來吧”。

就在我分享的時候,二女兒嚷嚷要跳舞,大家樂呵呵鼓掌,她熱情地“獻舞”兩圈,這才依偎進奶奶的懷裡去了。小傢伙的眼神滴溜溜,我實在看不懂,她是不是明白家人們在幹啥。

日常生活中值得感謝的事兒就那麼幾大類,做飯灑掃、採買照料,新鮮內容並不多,即使表達真誠,終歸還是缺點味道;恰恰是孩子的成長,鮮活故事有趣有料,趁著這些事兒,感謝老人的付出、表揚孩子的努力,或者肯定我和妻子的用心,都顯得更自然,更飽滿;相互批評當然有,主題常常是運動鍛鍊、作息習慣等;而像“孫女批評爺爺”這種掉鏈子的事兒,已經遇到好幾次,最後都成了調解家庭責任、融合教育理念的好契機。

家庭例會最後一個環節是“美味分享”,是朵寶準備果盤或小點心,有時苗寶也積極參與,剝橘子、擺葡萄,忙得不亦樂乎。

這算完美麼?當然不算,家庭關係裡的尷尬麻煩多得是,小小家庭會議又不是萬能膏藥。我是發起者,也常做主持人,免不了左右觀察,想著怎麼改善提高,卻無意間發現一個從未料到的“重大細節”。

在所有人的表達中,都極少用”感恩“這個詞,而只說”感謝”,這不是默契,而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這兩種表達之間的微妙差異,就連二年級的朵寶,好像也有感知。原本希望承載“家庭感恩”的例會模式,卻在“感謝”這種簡單輕鬆的氛圍中不斷循環著;更沒想到的是,這個本來要解決的問題,卻漸漸想明白,這根本不是問題,而是本就如此,沒有“感恩”才是家庭關係最好的狀態……


三、沒有“感恩”

家庭教育的幻象:是孩子感恩父母,還是父母感恩孩子

我感謝女兒,她們給了我很多啟發和樂趣,孩子身上源源不斷的成長動力,我也是受益者;孩子感謝家人,我們提供充分的滋養和教育,滿足她們成長的需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使命,不就是“生命”麼?

家庭事務繁雜,平時就應該相互表達“感謝”,這不僅僅是行為習慣、禮貌修養,更是維繫家庭關係處於健康範圍的前提條件;而"表達感謝"還是每個人維繫自己與社會的關係的積極策略。

家庭例會也好、紀念日活動也罷,要麼是對日常感謝表達“不及時、不充分”的補償,要麼是通過重複或儀式感強化意義,目的是讓多方之間的“善意”保持動態均衡。最佳狀態當然是“時刻平衡”,這要求太高,我們家的月例會,只能算是一種定期補償,微弱的儀式感,最多起到點促進表達的作用。想到這些,心裡輕鬆了許多,要感謝倆孩子,沒有她們,家庭會議這個場景,想營造出來都很難。

很顯然,如果多方間的“善意”長期不平衡,初始會不舒服,繼而感到痛苦,積累太深太久,自然就會走向極端。想要避免關係僵局,最簡單做法,就是通過家庭教育的力量,把“感恩”降級為“感謝”。

感恩教育,是個非常“扭曲”的概念,簡單比喻,相當於“以長生不老為目標的醫療保健方案”,有點魔幻現實主義。感恩,是近乎無邊界的單向欲求;而教育,是現實有條件的雙向交互。前者需要強儀式感才能有效表達,辭藻華麗亦無妨;而後者真真切切才有效果,否則就白學了。把“感恩”與“教育”合起來,或許就像莊子曰過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己”,他表面說知識,本意講養生,用在此處相當貼切。(原文出自《莊子·養生主》)

感恩教育,難道就是邏輯謬誤麼?當然不是,在需要喚醒人內心“崇高感”,乃至於“神聖感”等強大精神能量的時候,只能依靠這些極致方式。感恩還有更多細分課題,而且已經接近宗教的邊緣,咱們就不跑題了。

從迷茫到重生,家庭關係或許可以走出“感恩的幻象”,營造“真實的感謝”,孩子感謝父母,父母感謝孩子,生活很具體,不裝不做作;而且儘量讓“感謝”在平時發生,成為建設美好家庭的日常;如果平時身體健康,在這場疫病風暴中,依靠自身的抵抗力,醫療稍微輔助,就能戰勝病毒。

家庭教育內核在哪裡?大概就在附近,至少可以明確,肯定不在”作業和考試”中。

寫到這裡,已是深夜。或許明天早上,朵寶還會跑過來,並詢問我的腳傷好了沒有;而我還會說:“謝謝女兒,等下試試看,如果可以,絕不放棄……”

願疫情早日消散,春暖花開。


本人研究教育,歡迎轉贊評藏+關注!

家庭教育的幻象:是孩子感恩父母,還是父母感恩孩子

(所有配圖選自網絡,侵刪)


——家庭教育,精選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