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1、雖然我也害怕,但是必須堅持

近日,在武漢召開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首次邀請到5位抗疫前線的工作人員,講述了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平凡卻又偉大的故事。

這其中一位故事主人公,便是武漢市礄口區的一位普通民警易鑫。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今年才24歲的易鑫是個90後,表現得卻和大部分在蜜罐里長大的夥伴不一樣。

2018年才從警校畢業的他,成為了武漢市礄口區宗關街派出所一位民警。

讓他沒想到的是,工作才一年半不到,便遇到了或許是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和危險的任務——負責轉運新冠肺炎疑似、確診患者及其他各類病人。

這項工作風險性很高,往往要和患者近距離接觸,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感染。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對此,易鑫說,他開始時候也怕,但還是主動加入了臨時成立的青年突擊隊,負責機動力量。

沒過多久,易鑫便接到了一項緊急任務,一位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在家嘔吐、雙腳浮腫、身體虛弱,需要緊急送往醫院。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可是,患者所在的居民樓是一棟老舊樓房,沒有電梯,上去容易,下來就沒那麼簡單了。

因為患者已經極度虛弱,易鑫必須將他從6樓背下去。患者是一名33歲的男子,體格屬實不小,關鍵是在中途還吐了。

易鑫可以感受到後背上被嘔吐物溼潤,可他也沒有放下患者,一步一挪,硬生生地將該患者背下了一樓。

這時,易鑫又顧不上處理嘔吐物,趕緊開車直奔肺科醫院。這一路上,家屬反覆重複著兩個字,謝謝。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事後,易鑫說到,即便我多麼害怕,也要堅持下去。只希望疫情過後,能回到家給父母補上一頓團圓飯,然後帶女友回家。

在疫情面前,像易鑫這樣的年輕人有很多,他們是新時代最美的逆行者。

2、危急時刻,沒有理由後退

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有這樣一位走路看起來十分別扭的院長,他便是張定宇。

他早已身患漸凍症,生命和意識都進入倒數時間,可是他卻瞞了下來,只為更加全神關注地投入到救治工作中。

疫情發生以來,他跛著腳,一拐一拐的身影遍佈醫院的每一個角落。白天在一線抗疫,晚上則要開會到深夜,每天的睡眠時間短到僅有3個小時。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即便如此,他也選擇和其他同事一樣,連軸轉了20多天。當各路專家、醫生、以及支援紛紛趕來時,張定宇這才意識到不能再隱瞞病情了。

他身患絕症,身體越來越疼痛,行動越來越不便,但是張定宇不希望被千里迢迢趕來的專家誤會,這才公佈了自己的病情。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對於張定宇來說,更打擊他的是妻子的確診,可是他卻難以抽出時間前去探望。

他只好強忍著心裡最真摯的愛和關心,並把它都轉移到了工作中。得知妻子病情後,張定宇和她僅僅相見了半小時。

他說到,我也許是個好大夫,但不是個好丈夫。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然而,張定宇並不是第一次這樣做了。

早在1997年,張定宇便隨國家醫療隊出征阿爾及利亞和巴基斯坦等國;2008年汶川大地震,張定宇帶著醫療隊奔赴重災區搶救傷員;2017年的禽流感,張定宇同樣是全程待在醫院,半個月未曾回家。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他說:“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還可以跟同事們一起工作4年,這就是我希望的。”

疫情面前,張定宇不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相反,他甘於奉獻,不計生死,這種“忘我”的精神態度令人欽佩。

哪怕戰鬥到最後一刻,也要在沙場倒下

在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有這樣一位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民警,他便是北京市公安局法制總隊信訪支隊的艾東,同時也是革命英雄董存瑞的外甥。

艾東是市局12345接訴即辦工作負責人,去年他和同事共完成了派單10.7萬件,平均每天要辦近300件。

自疫情發生以來,艾東的崗位便成了戰疫一線,他帶領著同事加班加點地完成各項電話派單共320件,無一疏漏。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不幸的是在2月15日,艾東像往常一樣去上班,走到門口便突然感到不適摔倒,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

在醫院,艾東被診斷為急性腦出血,搶救6天后還是離開了人世。

據那天上午給他打過電話的同事回憶,當時艾東的聲音已經有些異樣,同事便勸他在家休息。可是艾東還是放心不下前線的工作,一出門就倒在了地上,讓人心痛。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作為英雄的後代,母親在艾東時常教育他,你工作要上進,對自己要求要高,關鍵時刻要衝得上去,不能給你舅舅丟臉。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在家庭教育的薰陶和自己的努力下,艾東工作十分積極熱心,是出了名的“熱心腸”、“急性子”。

據同事回憶,艾東干什麼事都跟踩了風火輪似的,要是看到群眾投訴遲遲沒有進展,他能氣得冒汗。

在農曆二十九的晚上,艾東也只和母親一起吃了頓餃子。沒想到,再見面,已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無論是易鑫、張定宇還是艾東,他們不計報酬,甘於奉獻,有的甚至為抗疫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是這個時代最值得尊敬的“逆行者”。

他們都有很多共同點,名字普通,工作普通,乃至樣貌普通,可是最大的共同點和閃光點卻是他們的奉獻精神。

他們都是我們社會的楷模,是當之無愧的明星,身上散發出來的光芒,永遠都不會消失。向這群平凡卻又偉大的“逆行者”致敬!

疫情之下,這3個男人的故事看得令人揪心,你認識他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