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漢大將軍韓信,作為楚漢戰爭時期最為優秀的軍事家之一,歷來都被後世所尊崇。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而大將軍韓信一生所取得的戰爭勝利,更是數不勝數,但要說其中戰果最為輝煌的一役,那就要數在漢二年到漢四年發生的東征五國戰役了。

在這場長達兩年的東征戰役中,大將軍韓信一舉為漢政權擺平了五大諸侯國,從而扭轉了漢弱楚強的不利局面,併為之後徹底擊敗西楚霸王項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本文便意在通過描述這場規模宏大的東征戰役,探討大將軍韓信是如何進行指揮作戰的,以及這場東征五國戰役對於當時天下格局的重要影響。

東征序曲:

大將軍韓信東征之戰最早是從漢二年九月開始的,當時正值楚漢彭城之戰結束後不久: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如上所示,這就是當時天下的局勢。

從漢元年的十九大諸侯國,到漢二年時已經就只剩下了十一個諸侯國。

而在這十一個諸侯國中,能夠算得上強國的有八個,分別是漢國,西魏國,燕國,齊國,趙國,代國,九江國,以及最為強大的西楚國。

所以對於當時進入全面戰爭狀態下的楚漢雙方而言,要想取得最終勝利,獲取到其他六國的支持就是至關重要了。

因此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大將軍韓信臨危受命,開始了他平定五國的漫長征程。

東征第一戰:滅魏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西魏國本是屬於漢國的盟國,正如在彭城之戰後結束不久,西魏王魏豹還曾親自前來拜見劉邦:

五月,漢王屯滎陽......魏王豹謁歸視親疾。《漢書·高帝紀》

漢二年五月,彭城之戰結束後的第二個月,當時劉邦已經回到了滎陽。然後劉邦可能是生病了,所以西魏王魏豹便前來看望劉邦,因此從這裡至少能夠說明西魏國還是漢國的盟國。

但不知為何,西魏王魏豹在返回之後突然就改旗易幟,反漢歸楚了:

至則絕河津,反為楚。《漢書·高帝紀》

如上記載,西魏王魏豹在返回魏國後,便立刻斷絕魏漢渡口,並宣佈反漢。

對於魏王豹的這種奇怪行為,史書中也沒有比較合理的解釋,所以誰也無法判斷劉邦到底做了什麼事會如此刺激到魏王豹,以至於他會如此堅決的反漢。

另外西魏國作為漢國的重要盟國,一旦反漢,就勢必會引起連鎖反應,譬如代、趙、燕、齊等國也都會因此而全面倒向西楚,所以劉邦也曾努力挽回過這種局面:

秋八月,漢王如滎陽,謂酈食其曰:“緩頰往說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萬戶封生。”食其往,豹不聽。《漢書·高帝紀》

漢二年八月,劉邦派出自己的心腹謀臣酈食其親自前往西魏國勸說魏豹,希望魏豹能夠重新與漢結盟。

遺憾的是,西魏王魏豹仍然還是鐵了心的要反漢。

於是,劉邦便啟用大將軍韓信為漢左丞相,正式開啟滅魏之戰:

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與曹參、灌嬰俱擊魏。《漢書·高帝紀》

此時大將軍韓信所統領的軍隊中,除了灌嬰的郎中騎兵外,主力便是曹參在關中募集的那支新軍:

漢二年,(曹參)拜為假左丞相,入屯兵關中。《史記·曹相國世家》

如上所述,這支軍隊最初還是以曹參為首,並且一開始曹參就以漢假左丞相的名義統領這支軍隊。

那麼這支軍隊到底有多少人呢?史書中沒有明文記載,目前保守估計應該是在五萬左右。畢竟魏國是大國,五萬兵力攻魏已經是保守估計了,同時劉邦還要在滎陽抵抗西楚軍隊,所以也不可能給韓信更多的軍隊了。

下面再看這支軍隊是如何進行戰鬥的: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西魏國位於漢國的東北方向,所以漢軍要想盡快進攻西魏國,就需要從西魏國的西南方向發起進攻。

(韓信)遂進兵擊魏,魏盛兵蒲坂,塞臨晉。《漢書·韓信傳》

事實上對於這一點,無論是漢軍攻魏的最高統帥韓信,還是西魏國最高統帥魏王豹,他們都很清楚。

因此魏王豹便將軍隊駐紮到了西魏國西南門戶蒲坂一帶,如下圖所示: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而漢軍韓信部則是以正面進攻的態勢,向蒲坂以西的臨晉發起進攻。

如果是一般將領來統軍,很有可能就是強攻臨晉了,但大將軍韓信自然是不會如此的:

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缶度軍,襲安邑。《漢書·韓信傳》

如上記載,大將軍韓信此次所制定的攻魏方略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聲東擊西。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大將軍韓信兵分兩路,一路為疑兵假意“陳船欲度臨晉”,一路則是伏兵經過“夏陽”攻入西魏境內。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大將軍韓信能想到如此進攻,西魏王魏豹就會完全沒有防備嗎?

事實上西魏王魏豹也並不是就完全沒有防備,因為魏軍在蒲坂以北的東張一帶就駐紮了一支精兵,並由西魏國大將孫遬所統領,而其目的顯然就是為了防備漢軍突然從西魏西北方向攻入魏境。

但因為西魏國與漢國之間隔著天塹一般的黃河,所以當時除了臨晉渡口之外,其他地方並不容易渡過黃河。因此對於漢軍從其他地方渡過黃河,魏軍雖然有一定的防備,但只能說是很有限。

而漢軍此次又是如何在夏陽一帶渡過黃河的呢?這一點史書中在《淮陰侯列傳》中用的是“以木罌鮓渡軍”。

按《三家注史記》中的解釋:

【集解】:徐廣曰:“鮓,一作‘缶’。”服虔曰:“以木押縛罌鮓以渡。”韋昭曰:“以木為器如罌鮓,以渡軍。無船,且尚密也。”

這裡“以木罌鮓渡軍”大概的意思就是,漢軍士卒以浮木作為渡河工具,強渡黃河,並且沒有使用任何船隻。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那麼現在就有一個問題,漢軍這麼大規模的渡過黃河,就真的不怕被魏軍發現嗎?

何況這樣強渡黃河的危險性也非常大,漢軍真的就不怕損失過大嗎?

所以這就需要談到大將軍韓信的用兵之道了,縱覽韓信用兵,雖然多以詭譎著稱,但終歸還是建立在詳密的準備之下才完成的。

正如之前的三秦之戰中,韓信便採用了趙衍提出的“故道之策”,突襲陳倉,從而幫助漢軍一舉攻入了三秦。

那麼這一次奇襲魏國腹地,韓信又會如何進行準備呢?

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照當時兩位參與過定魏之戰漢初功侯的記錄:

祝阿侯高邑:以將軍定魏太原,破井陘,屬淮陰侯,以缻度軍擊籍。《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棘丘侯襄:以上郡守擊定西魏地,功侯。《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記載,其中祝阿侯高邑當時就是以將軍身份歸屬韓信節制,並且高邑率領的一支軍隊就是“缻度軍”。

顯然這裡的“缻度軍”與漢軍強渡黃河時出現的“以木罌鮓渡軍”一同出現在此處,絕不僅僅是偶然,甚至很有可能高邑所部就是漢軍強渡黃河的先鋒部隊。

另外再按照棘丘侯襄以上郡郡守的身份率軍平定西魏地的記錄,而夏陽就在上郡的不遠處。

因此綜合這兩處記載,目前可以推斷出的結果就是:

早在大將軍韓信集結軍隊在臨晉之時,上郡郡守襄和將軍高邑便已經開始嘗試在臨晉以北強渡黃河了。而之所以選到夏陽一帶渡過黃河,很有可能也正是他們二人做出的選擇。甚至大膽推測,最早大將軍韓信選定的強渡黃河計劃應該是從上郡中的某地強渡,所以才出現了上郡郡守襄率兵協助漢軍攻魏的記錄。只是後來按照上郡郡守襄和將軍高邑的實地考量,最適合的強渡地點還是在上郡以南的夏陽,所以大將軍韓信才將漢軍強渡黃河的作戰地點最終選到了夏陽。

從以上分析中便能看出,大將軍韓信早在進行攻魏之前,就應該已經預先準備好了一切。

而當大將軍韓信率領漢軍主力抵達臨晉不久後,應該就是傳來了將軍高邑的好消息,可以從夏陽強渡。於是大將軍韓信便立刻兵分兩路,一路為疑兵向魏軍表示漢軍要在臨晉強渡,而另外一路則是由大將軍韓信率領的主力部隊,在高邑部的協助下由夏陽成功渡過黃河。

到此,漢軍渡過黃河後便是一馬平川了,就可以與魏軍展開決戰了。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本來按照大將軍韓信之前的計劃,渡過黃河之後應該就是直取魏軍後方中樞城市安邑,也就是史書中記載的“襲安邑”。

但是按照《漢書·曹參傳》中的記錄:

(曹參)以假左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遬東張,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將王襄。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如上圖所示,韓信率領的漢軍主力事實上是放棄了首攻安邑的戰略計劃,而是轉道進攻東張一帶的魏軍孫遬部。

於是毫無防備之下的魏軍孫遬部因為完全沒有料到漢軍會突然從北部攻來,所以很快便潰敗了。

接著大將軍韓信在拿下東張後,便繼續向東進攻安邑。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而駐守安邑的,則是魏軍王襄部。

安邑作為魏軍的後方中樞城市,能夠駐守此處的人,自然也是魏王豹的心腹大將,並且此地應該也是有著規模不少的魏軍。

所以在明知漢軍主力已然暴露的情況下,韓信再攻安邑就顯得有點不明智了,因為一旦進攻安邑有失,就會陷入到魏軍腹背夾擊的危難之中。

畢竟按常理推斷,既然再攻安邑已經沒有了奇襲之效,那麼此時的漢軍主力最應該做的,就是直接南下與魏軍主力展開決戰。

對於這一點,可能西魏王魏豹當時也是這麼想的吧,所以他也並沒有緊急後撤,而是準備與漢軍就近展開決戰。

但誰能料到,韓信偏偏就是沒有與魏軍展開決戰,而是繼續向東進攻西魏國的腹地安邑,並且還真的拿下了安邑城。

到此,西魏王魏豹便徹底慌了,按照《韓信傳》中的記錄就是“魏王豹驚,引兵迎信”。

再繼續參照《漢書·曹參傳》中的記錄:

擊魏王於曲陽,追至東垣,生獲魏王豹。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當時西魏王魏豹聽說韓信已經拿下安邑後,便迅速率領主力向東而去。

至於上圖中的漢軍與魏軍主力交戰的這個曲陽,目前是筆者猜測的地方。因為按照史書中的考證,當時確實是有曲陽,但距離安邑地點太遠,且不符合之後魏王豹的走向,所以就姑且認定大概是在這個位置,漢軍主力與魏軍主力展開了決戰。

對於這場決戰的勝負,史書中並沒有明確結果,只是說西魏王魏豹繼續向東部的垣地逃去。但如果是按照最終結局,則基本可以認定,此次漢魏決戰,魏軍就是慘敗而逃。

因此之後的故事就簡單了: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韓信部在垣縣一帶成功追到了魏王豹,並活捉了魏王豹本人。

再之後,便是漢軍北攻西魏重城平陽,拿下西魏國的剩餘疆域:

取平陽,得豹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縣。《漢書·曹參傳》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客觀的說,此次韓信的指揮確實可以稱得上“用兵如神”四字,幾乎打的西魏國毫無還手之力,甚至魏軍都沒有給漢軍造成一絲實質性的傷害。

但話又說回來,面對韓信這種變幻莫測的用兵手段,換做是誰恐怕也都會很難防備的。

畢竟魏王豹並不是無能之人,當年他僅僅靠著數千人就能打下“五十二縣”的西魏版圖,所以太史公還曾將魏王豹和彭越並列到一起,說他們“雖故賤,然已席捲千里”。但遺憾的就是,偏偏遇到了韓信,讓魏王豹這個劉邦都曾一度非常難辦的對手,居然在短短一個多月裡便成為了韓信的階下囚。

那麼韓信的目標就僅僅是魏國嗎?

當然不是,也許一開始就只是魏國,但在此戰結束後,便不是了。

東征第二戰:平代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代國,本為趙歇所領之國,在漢二年南皮侯陳餘反楚期間,趙歇被陳餘擁戴為趙王,而陳餘則又被趙歇反擁戴為代王,於是便有了楚漢戰爭時期的新代國。

接著再看史書中的記錄:

陳餘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趙王,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史記·陳餘列傳》

如上所述,陳餘以趙王歇年幼為由,親自坐鎮趙國。而後陳餘又將自己的心腹大將夏說立為代國相國,令其留守代國。

因此對於大將軍韓信而言,他接下來的對手就是名為兩家實為一國的代王陳餘。

事實上當時的韓信也確實沒有把代地的夏說放在眼裡:

信遂虜豹,定河東,使人請權王:“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王與兵三萬人,遣張耳與俱,進擊趙、代。《漢書·韓信傳》

如上記載,大將軍韓信在擊敗魏王豹後,便派人向劉邦請示,希望能夠再增兵三萬,讓他一舉拿下燕、趙二國,從而東擊齊,南絕楚國糧道,並最終與劉邦會師於滎陽。

先不論韓信的此次戰略勾畫是有多麼大膽,單說韓信所描述的那些對手中,就完全沒有提到過代相國夏說的名字,可見夏說於韓信而言,基本就是摟草打兔子,順帶的事。

而既然韓信都能有如此信心了,那麼將要發生的代國之戰就真的是沒有任何懸念了。

因此史書中就只用了非常簡短的一句話形容了之後的代國之戰:

(韓信)破代兵,禽夏說閼與。《史記·淮陰侯列傳》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如上圖所示,漢軍韓信部幾乎橫掃代地,不費吹灰之力便在閼與活捉了代國的實際掌控者,代相國夏說。

不過這裡還需要說明一點,當時漢軍之所以能夠活捉代相國夏說,可能也是因為另外一位代國重臣突然反代造成的:

閼氏侯馮解敢:以代太尉漢王三年降,以特將平代反寇,侯,千戶。《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記載,漢三年代國太尉馮解敢率部投降漢軍,而後又被韓信任命為將軍平定代國地方叛亂。

從代太尉馮解敢之後的記錄來看,其人在代軍中的威望應該是非常高的,所以才能以平定代地而受封列侯。

因此要說夏說的被俘與他無關,恐怕也是不現實的,不過目前這也只是猜測,還不能定論。

總而言之,隨著代相國夏說被俘,以及代太尉馮解敢的投降,代國覆滅也就是必然的了。

大將軍韓信東征五國戰役(上):滅魏平代

到此,西魏國和代國徹底不復存在。

而魏、代二國的覆滅對於當時的天下諸侯而言,也是極具震撼性的,正如同時期趙國謀臣李左車曾對留守趙國的代王陳餘所說的:

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段話中無論是“喋血閼與”,還是“鋒不可當”,都能證明漢軍韓信部所具有的超凡戰鬥力確實已經名聞諸侯各國了。

而既然韓信的威名已經遠播四方了,那麼試問接下來的趙、燕、齊三國又會如何應對呢?

所以大將軍韓信接下來的東征勢必會更加艱難,但無論再艱難,對於知道結局的後人而言,都會明白,勝利永遠屬於大將軍韓信。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