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也別把馬謖當白痴

馬謖為什麼出名?因為他丟了街亭,致使諸葛亮一出祁山就全線敗北,很丟面子,很傷蜀軍的士氣。馬謖也由此成了“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成為一個笑料。有意思的是劉備兵敗夷陵,白帝城託孤時單門向諸葛亮交代過,說“馬謖言過其實”,你要防備他這一點,不可重用之。劉備將要離世之時,有多少大事需要交代安排,馬謖竟然成為一件大事,這實在有點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其中的潛臺詞相當的多,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失街亭,也別把馬謖當白痴

首先,劉備講馬謖是給諸葛亮聽的,諸葛亮不會感到意外。因為馬謖很可能會影響到蜀漢將來的興亡,所以事關重大。這樣看來,馬謖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並非僅僅是“紙上談兵”、“言過其實”而已。

諸葛亮為什麼重視馬謖呢?

我歸納有五個理由。

失街亭,也別把馬謖當白痴

其一是,諸葛亮一邊輔佐劉備,一邊在發現和選擇自己的接班人。馬謖是一個喜歡研究兵書戰策的人,又常到軍師那裡去討教一二。於是他進入了諸葛亮的視野,並且成為考察培養的一個對象。其二是,馬謖的一些軍事觀點與諸葛亮非常接近,這就有了共同的話題,諸葛亮也願意多與他探討一些問題,聽聽他的主張。馬謖的確出過一些良策,也不僅僅是“紙上談兵”,沒有真才實學。其三,蜀漢武將基本上可以說人才濟濟,但法正、龐統去世後,謀士人才比較缺乏,尤其年輕一點兒的有點軍事理論才能的更是鳳毛麟角。馬謖在當時幾乎是一個新星升空,諸葛亮也算是眾裡尋他千百度了。有時一些重要的軍事會議,諸葛亮也破例邀請馬謖參加,按級別他沒有資格參加的啊!其四,馬謖投其所好,對導師的教誨句句聽從,顯得非常虛心。也就是說,那麼聰明的諸葛亮,也喜歡別人拍他的馬屁。好聽話誰聽著都舒服啊!其五,諸葛亮也不是神仙,看人也有走眼的時候。久而久之,他就忽略了馬謖“言過其實”的毛病。劉備的那番話是敲了諸葛亮的麻骨的,可惜,諸葛亮沒有聽進去。

失街亭,也別把馬謖當白痴

街亭之失,不單是馬謖的責任,諸葛亮也難辭其咎。你可以用馬謖,但對馬謖的用兵不能完全放手,信任不等讓他任性。儘管囑咐馬謖一定不能在山上紮營寨,但缺少了監管(王平應該有此特權,可惜沒給他)。揮淚斬馬謖,好像是諸葛亮不得已而為之。其實,那也是給自己找了個臺階兒下。

馬謖有哪些功勞或者說特長呢?

其一,馬謖在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曾向諸葛亮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方針,諸葛亮讚賞並採納了這個高見,這個計策也恰好與諸葛亮不謀而合,馬謖的這個功勞不小,頗有戰略眼光。

失街亭,也別把馬謖當白痴

其二,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因蜀漢國小兵少,諸葛亮慣用奇招,以求速勝,而司馬懿擅用正招打持久戰,司馬懿的堅守不出讓孔明很是頭痛。這時馬謖出來給諸葛亮獻上一計,派人去魏國散佈謠言,說司馬懿有異心。結果魏文帝曹丕中招,撤了司馬懿的兵權,給了蜀國一次修整與強兵之機。

其三,曹魏發兵攻打蜀漢的時候,情況比較危機。馬謖請纓出使東吳,說服了搖擺不定企圖棄蜀助魏的吳主孫權,穩定與保持了吳蜀聯盟,令曹魏軍不敢輕舉妄動。馬謖的大局觀和思辨能力不同一般。

失街亭,也別把馬謖當白痴

不管怎樣講,馬謖是有其特長的,有思想見地的,也曾出過一些上好的計策,對蜀漢有著既定的功勞。所以,不殺他也沒有什麼大不了。關羽當年放走了曹操,按令當斬,不也沒有軍法從事嘛!如果我們讀三國,看電視劇啥的,真的以為馬謖是白痴、弱智,那就大錯特錯了。馬謖的軍事智慧出類拔萃,但是在理論與實戰的結合上出了紕漏。讓他多去領兵打幾次仗,甚至是敗仗,是必不可少的歷練。你不給他征討殺伐穿越槍林彈雨的機會,焉能不落下個“紙上談兵”的笑柄?當然,馬謖也缺了點兒自知之明。

失街亭,也別把馬謖當白痴

惜乎,馬謖!悲乎,馬謖!

有點才華的書生,怎麼能成為一代叫得響的軍事家呢?而且,沒留神卻當上了反面教員。是也?非也?英雄也?狗熊也?誰也說不清楚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