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曾固:亦老亦實不忘初心

史海鉤沉|陳曾固:亦老亦實不忘初心

  圖為陳曾固故居

  陳曾固(1907-1988)原名陳文光,曾用名陳鏡明、陳近明,曾一峰,又名曾固,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轎子山鎮大山村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北平東區區委書記、中共河北省委巡視員,北平市委組織部長,遼西和遼吉省委組織部長兼秘書長、省委副書記,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兼省政府第一副主席,教育部副部長,中共甘肅省委書記處書記,教育部顧問,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七大候補代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26年,陳曾固在安順中學畢業後,徒步近一個月,行程1600多里到重慶,又幾經輾轉到達心儀已久的“五四”運動發源地北平,考上北平朝陽大學經濟系。這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馬列主義書籍,系統地接受革命思想的薰陶,思想發生了突變,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3年7月,由於內奸告密,陳曾固被捕,被反動派判處無期徒刑,作為“重要政治犯”關押進南京國民黨監獄。獄中四年,陳曾固慘遭種種酷刑,深受皮肉之苦,雖不滿三十歲而頭髮全白。他堅持了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保守了黨的重要秘密,並同陶鑄等同志一起積極參與和領導了獄中鬥爭。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陳曾固被營救出獄,同年冬到達延安。先是在中央黨校學習,畢業後在黨中央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李富春等同志領導下,先後任中央組織部幹訓班總支書記、主任,中央財經部秘書長和中央機關直屬黨委書記。他以自己的行動,言傳身教,為我黨培養訓練了一大批年輕幹部,為各抗日根據地的開闢、鞏固和發展,輸送了人才,做出了貢獻。

  1981年夏,陳曾固帶著女兒,在省、地有關人員陪同下,輕車簡從,一臺小麵包車徑直開到大山。之前,不少父老鄉親覺得他離開貴州後第一次回故鄉,“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應當多叫幾臺轎車來,搞得隆重些、熱烈些、體面些。陳曾固卻說:“又不是去打仗,搖旗吶喊幹什麼?”他告誡家鄉親友們,不準放鞭炮,不準敲鑼打鼓,不準搞“歡迎儀式”,“那些東西俗氣得很!”

  那天下午來到小園,他不準驚動當地政府,悄然走進村裡,看望故居,看望學校,看望生他養他的地方。眾鄉親眼裡,衣著簡樸、講著鄉音、平易近人的陳曾固,不是什麼大官,而是一個藹然可親的長者。座談中,有人提出希望他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困難時,陳曾固耐心地向大家解釋:個人有個人的困難,國家也有國家的困難,不能隨便給國家添麻煩,有的事情可以幫助反映一下,但你們不要奢望,我也不會去勉強。陳曾固從大山返回安順,住在虹山賓館,他的幾個直系親屬去看望,擺談到吃飯時分,賓館同志問怎樣安排?陳曾固連想都沒想,只一句話告知:“他們都是安順人,都有家的,全部回家吃飯。”

  陳曾固,在近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忠於黨,忠於人民。他歷盡艱辛,百折不撓,任何邪惡不能使他屈服,任何困難不能動搖他的意志,他無愧為久經考驗的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他堅持原則,一身正氣,襟懷坦蕩,光明磊落,是非分明,剛直不阿;他最講實事求是,一貫注重少說多做,反對誇誇其談,好大喜功,對“左”的一套更是深惡痛絕。陳雲同志在東北時期曾評價陳曾固同志,說曾固同志“亦老亦實”,此確無過之;他為人直率,沒有官氣,關心和愛護幹部,千方百計地保護幹部,在他身邊工作過的同志,無不感受到他表面雖然嚴肅,但他的心卻是火熱的;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能上能下,顧全大局,在他身上找不到一點庸俗的東西;他生活簡樸,對親屬子女要求嚴格,從不搞特殊化。他始終保持了我們黨在戰爭年代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他把自己全部身心都獻給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他的一生,是飽受磨難,歷經坎坷的一生,是堅信黨,堅信革命,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