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長期以來,關於二戰德國最終戰敗人們往往歸結於其領導人過於輕率的戰略指揮以及一些天災,不過就筆者看來,這並非真正原因。德國陸海空三軍發展上的重大失誤才是其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陸軍問題

德軍雖然以裝甲部隊發跡,然而從裝甲兵的發展來看,還不能體現出德國對此予以了充分重視。在戰前是這樣,在戰爭中也是如此。

在波蘭戰局中已經暴露出德軍的I型與II型坦克裝甲薄且火力弱的特點,III型與IV型雖然優良,卻產量低而且數量較少。當然,在波蘭與法國戰役中,德軍還不能以完全放棄輕型坦克的生產而全部轉產中型坦克,認為這勢必會導致耗費巨大而且大大削減裝甲部隊的實力,使得德國對於英法坦克在數量上處於很大劣勢。這個階段,德國確實需要發展輕型坦克來縮短差距。

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德軍在波蘭的坦克縱隊


在法國戰局結束後,德國發展了水陸兩棲坦克,但這種坦克用途很少。同時,希特勒下令將坦克月產量提高到每月800-1000輛。由於這一計劃需要花費20億馬克和10萬名技術工人及專家而被取消。其實這個做法明顯錯誤。雖然一下子將產量從100多輛提高到800輛以上確實困難不小,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儘量提高產量還是應該的。但奇怪的是,希特勒在坦克產量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卻下令組建了新的裝甲師與摩托化師,使得裝甲師裝備的坦克數量降低了一半。隨後,德軍在東線作戰3個月後,至9月底"颱風行動"之前,已經損失了坦克和強擊火炮1719輛,佔進攻蘇聯的裝甲力量一半左右(德軍對蘇進攻裝甲部隊共有坦克和強擊火炮3823輛),而且摩托車量減少1/3,此外陸軍人員也損失55.1萬餘人,造成這個重大損失的根源之一就是裝甲師實力的削弱。更槽糕的是,德軍非但沒有根據現存實力進行合併,相反仍然保持原有部隊編制,甚至於在坦克數量明顯不足的情況下還新編了新的裝甲師,這樣只能使裝甲部隊越戰越弱!(開戰半年,德軍自身統計損失坦克和強擊火炮2851輛,但6-12月一共只生產了2487輛,無法彌補損失)

注:德國1939-1941坦克生產情況

1939年(指9月份開戰後):270輛(IV型中型坦克45輛)

1940年:1772輛(IV型中型坦克268輛、強擊火炮184輛)

1941年:4681輛(IV型中型坦克467輛、強擊火炮540輛)

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1941年6月巴巴羅莎行動進攻的德軍坦克,前景Pz.Kpfw. IV坦克,背景2輛Pz.Kpfw II


這點,德軍確實應該好好向蘇軍學習。蘇軍在裝甲兵建設上在吸取戰前對於裝甲兵建設的誤區後,於1942年創建了坦克集團軍,在歷經哈爾科夫、斯大林格勒會戰等作戰的經驗教訓後,編制在1943年逐步合理。同時,蘇軍的裝甲兵部隊儘管在戰役中遭到損失,但一般很快就會得到補充,如果一下子來不及補充,最高統帥部一般會將其直接調入後方,編為預備隊,待將其實力恢復到一定水準後再做為突擊力量使用。

德軍在波蘭戰役中,雖說投入的坦克多為輕型坦克且部隊也是第一次實戰。但是由於波蘭軍隊反坦克能力的不足,所以德軍可以相對輕鬆的獲勝且損失輕微(德軍一共損傷坦克674輛-不可修復218輛)。但不久在西線,已經顯示出了危險的徵兆。德軍在作戰中共出動坦克裝甲車輛2800多輛,但除去裝甲偵察車,實際只有2200輛,而英法等盟軍卻有4000輛,還裝備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和重炮。雖說德軍最終仍然獲勝,但裝甲部隊損失較大,損失坦克600餘輛。這個充分表明此時德軍的裝甲部隊實力已經需要擴充和增強,並應該根據作戰時機進行分合。

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1940年6月在巴黎的德軍


雖然德軍其後也建立了裝甲兵團,但與法軍裝甲主力的作戰早已結束,而且這些裝甲兵團的軍、師坦克數量編制並沒有增加。由於德軍始終沒有認清這一點,結果在東線作戰中大吃其虧。而德軍失中所得是組建了裝甲集群,在小戰略範圍內起到了一定的集合作用,這也是初期德軍可以勝利的主要原因。不過,根本問題不解決還是不行。之後,德軍的裝甲兵部隊在莫斯科戰役之前已經大傷元氣,又沒有適時縮小編制並集中兵力,以致再次慘敗。直到1943年,德軍才對此有所認識,下令將每個裝甲師的實力恢復到之前的400輛。然而可惜的是,由於德軍損失和補充不成比例,這一計劃不僅難以達到,而且此時蘇軍的裝甲兵實力在數量與質量上均超過德軍,即便實現,也無法扭轉戰場劣勢。

對於坦克設計來說,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是綜合考慮的。防護固然是重要的,但一味增加裝甲厚度會影響坦克別的作戰性能。德軍在坦克設計中過於追求裝甲防護,導致設計的坦克重量偏重,機動性很差,這嚴重影響了作戰發揮。在實際作戰中,減少被對方火力擊中,也可以通過提高速度加強機動性或者減小體積來實現。可惜,德軍對於這些重要而又具體的問題明顯不夠重視且重視過於遲緩。

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1943年7月德軍 Pz.Kpfw.VI虎式坦克在奧廖爾南部的1個村莊


此外,德軍在裝甲部隊進攻作戰戰術方面似乎過於單一,基本只有空中支援。要知道,裝甲部隊進攻,最關鍵在於突破對方有準備的且配備較強火力的防線。這點蘇軍的大縱深進攻似乎更有實際意義。德軍在最初階段連連得手,但當蘇軍逐步建立了大縱深防禦且開始採取反措施後似乎就腹中空空,別無他計了。

最後,德軍在部隊的反坦克裝備發展上也有較大過失。德軍一開始裝備的37毫米反坦克炮早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已經顯得過時,在面對法軍的一些中型與重型坦克時顯得力不從心,而在1941年7月面對蘇軍的T-34坦克更是無能為力。不過德軍並沒有著手改善,甚至於連一些反坦克手榴彈、手雷等也沒有大量裝備部隊。直到1945年初,戰爭已經將近4年,德軍反坦克部隊也只有1/3裝備了新式反坦克武器,面對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德軍也只能望洋興嘆了。

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1944年蘇軍1門ЗиС-3型76毫米反坦克炮,旁邊是被擊毀的德軍Flak-18型88毫米高射炮


海軍問題

二戰中,德國海軍的狼群戰術風靡一時,然而仔細推敲起來,發覺德國海軍實際上如同他們在一戰一樣,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制海權。在一戰中,德軍潛艇就有過不錯的表現,因而二戰中德國海軍發展重點就是潛艇。

需要說明的是,潛艇固然在海戰中有很大作用,隱蔽性好、攻擊能力較強、具備長距離作戰能力、也方便製造,比較適合德國造船工業的特點。開戰之初,由於英國的潛艇防禦能力較弱,所以德軍潛艇對於英國海上生命線構成嚴重威脅。但是,沒有一種武器是萬能的,包括潛艇。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潛艇的主要武器-魚雷的射程與射速無法與水面艦艇的艦炮等相提並論,何況隨著深彈與聲納的不斷改進,特別是航空反潛技術的發展,德軍的潛艇優勢逐步消失。再者,潛艇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無法與對方海軍展開正面交戰,其發展核心本身就意味著拱手相讓制海權。

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1943年在皮勞基地潛艇浮動基地旁的第1潛艇訓練艦隊


而在水面艦艇發展上,德軍同樣存在問題。儘管德軍早就有航空母艦發展計劃,可在1940年反而取消了發展的計劃,不能不說是短視行為。在戰前好容易建造的幾艘戰列艦、袖珍戰列艦和巡洋艦等大型水面艦只,開展不多久就損失殆盡,餘下的基本只能雪藏,因為海軍在沒有制空權的掩護下是不可能有制海權的,而不能夠掌握制海權的海軍實際上就沒有很多的實用價值。

事實上,當德國海軍不準備或者沒有能力在英國登陸的時候,已經宣告了它是一支"無用"的軍事力量。在挪威戰役後,更清楚的說明了這一點。當不列顛空戰結束以及準備進攻蘇聯時,海軍"無用"已經是明擺的事實,一方面空軍、裝甲部隊、反坦克裝備因軍費不足無法大力發展,另一方面船臺上一艘艘潛艇等相繼下水。即使到了英美盟國擁有了先進反潛技術並且已經在諾曼底登陸後,德國海軍已經純粹無用情況下依然如此,實在是不可取之下策。

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在挪威峽灣的提爾比茨號戰列艦,失去了應有的威懾作用


空軍問題

德國空軍在發展方面首先失誤在於組成中有很大的偏廢與錯置。首先需要肯定,德國非常重視空軍的發展,從1939年大戰爆發到1941年蘇德戰爭前,德國空軍人數從26萬人猛增到168萬人(此時德軍陸軍總兵力517萬人、海軍總兵力40.4萬人),而到了1943年更達到196萬人之眾,主要由航空隊、國土防空兵和空降兵組成。

表面上看起來,德軍空軍人數眾多,但卻是外強中乾,大量人員並沒有對應擁有相符的飛機、高射炮等裝備。按照德國官方數字,德國空軍飛機數量最多時也不過3800多架,按照這個比例,實際人員配備以1939年的標準有40萬人已經足夠(飛行員和地勤人員),而國土防空軍充其量有60萬人也綽綽有餘,而剩下的都是空降兵,而德軍空降兵自從克里特島一戰後就很少作戰了。德軍的後備力量本來就不足,然而大批空軍部隊直到1943年才開始編入陸軍作戰,數量竟有數十個師之多,也就是說,之前至少有幾十萬空軍人員屬於閒置狀態,這與東線作戰不久德軍就感覺兵力嚴重缺乏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從德軍最終編有10餘個空軍野戰師就可見一斑。

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1940年4月德軍在挪威納爾維克實施空降


此外,對於空降兵的發展也存在很大問題。做為較早使用空降兵的國家,德軍空降兵在開戰之初表現不俗,然而由於在克里特島單獨使用空降兵作戰蒙受重大損失(共空降與傘降2萬人-其中傘降1.2萬人,結果空降兵共傷亡1.4萬人-包括空降兵第7師師長薩斯曼少將在內陣亡0.4萬人),希特勒錯誤的認為大規模空降時代已經過去,基本廢止了在戰場上的使用,而盟軍則認為空降部隊對於戰爭勝利至關重要反而開始加強空降兵的建設。而且最大的問題是,既然基本廢置不用,又不肯重新整編部隊,或是編入陸軍或是改編為其他部隊,導致幾十萬人長期閒置。

再者,德國對於空軍發展還忽視了明顯的關鍵環節。空軍是奪取制空權的有力保障,要做到這一點核心就是擁有足夠數量的性能優異的飛機和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在這一點上,德國兩方面都做得不夠到位。飛行員的培養方面遠不如盟國,儘管出現了數量最多的王牌飛行員但最終依然輸掉了戰爭。

在飛機方面,德國同樣錯誤不少。這其中涉及到噴氣式飛機的發展、戰鬥機與轟炸機合理比例以及是否需要戰略轟炸機等。德國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生產出噴氣式飛機的國家,但直到1944年已經是戰爭末期才開始壓縮轟炸機生產製造噴氣式飛機,但顯然為時已晚。關於戰鬥機與轟炸機生產比例,德軍的工業雖然發達,但受制於整體資源匱乏,所以相對而言應該適當減少戰術轟炸機的生產,增強戰鬥機(特別是遠程戰鬥機)與戰略轟炸機的產量。但是很可惜,德國空軍腿短的問題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改變。

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1940年10月德軍He111轟炸機群飛往英國


最後,德國空軍戰術方面顯得十分呆板,基本只是利用對方缺乏戒備實施空襲,以期一舉獲得制空權。這種方法在對方缺乏一定的預警條件下是非常實用的。同時對於這個戰術來說,第一次攻擊往往是成敗的關鍵,這需要集中大量飛機以及很好的選擇好攻擊目標。

波蘭戰役時,德國空軍投入攻擊2000架飛機,一開始就轟炸所有目標,波蘭空軍在開戰兩天後才失去作用,而直到戰爭結束,波蘭空軍依然還有數百架飛機,這對德軍作戰產生了一定不利影響。

西線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沒有全力轟炸對方空軍基地與機場。雖然德國空軍有3824架飛機,而且也重創了四國空軍,但對方在飛機數量上基本相當(3800架)且分佈較廣,德軍在第一次打擊後未能令其大傷元氣,隨後不得不展開激烈的空戰,結果僅僅在法國戰役德軍就損失飛機1284架,這使得日後投入到不列顛空戰的飛機不到2300架,嚴重削弱了德國空軍實力,這也是導致其此戰敗北的一個重要原因。

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1940年不列顛戰役期間英俊高炮對抗德軍飛機夜襲


在東線開戰時,德軍一線飛機僅有3604架(具體為戰鬥機1118架、轟炸機1515架、偵察機257架、陸軍支援飛機681架、水上飛機33架;另有預備飛機397架-其中戰鬥機237架),而蘇方西部邊境軍區以及海航飛機總數有9383架。然而德國空軍依然無視自己力量不足,依然對所有目標都狂轟濫炸,雖說第一天使得蘇軍損失飛機1811架-地面擊毀1489架(蘇軍宣佈是損失1200架-地面損失800架),然而這對於蘇聯西部軍區擁有的飛機總數來說,還是談不上重大損失,這從蘇軍當天就出動6000餘架次並宣佈擊毀德軍飛機200餘架(德軍宣佈第一天損失飛機78架,這是德軍開戰以來單日損失的最高紀錄)可以看出。

到9月份,德軍宣佈蘇軍損失飛機1.45萬餘架,而自身宣佈也損失了1603架,佔東線德軍一線飛機數量的3/4(德軍當時一線飛機中戰鬥機數量只有1000餘架,十分不利於空戰),還有1028架被擊傷。雖說這個交換比相當合算,但是如果仔細考慮到雙方不同的後備力量建設因素,德軍這一損失還是大大超過原先設想的,也一點德方也予以承認。德國空軍還是沒有意識到突襲只能使用一次,而且是應該面對空軍力量較弱、國土面積較小國家會很有效,反之則事與願違。畢竟制空權的獲得是主要依靠戰鬥機的,並不是指望一次突襲。德軍空軍在使用和發展方面確實存在諸多失誤,這是需要明確客觀來評析的。

德國三軍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其戰爭失敗,而並非戰略指導失誤

雅克-3殲擊機機群


綜上所述,德軍在三軍建設上犯下了一系列的重大失誤,如此眾多的失誤,再強的軍隊又焉能不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