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之高下:弘光朝“借虜平寇”策,卻給了清廷快速統一天下的機會

前言:在弘光立國的前期,無論是滿洲清廷,還是在南京繼統的弘光朝廷,都把大順農民軍視為死敵。

山海關之戰後,尤其是逃到南方剛剛立足的明朝士大夫們,幾乎都沉浸在借用滿洲八旗兵掃滅“流寇”的美夢中。可以說“借虜平寇”成為了南明弘光朝的基本國策。

南明自身腐敗無能,君臣苟且偷安之心人盡皆知,因而對借用滿清軍力代平“流寇”充滿幻想。認為此策既行,就可坐享江南財賦充盈之地,仿照南宋偏安一隅,依然可以過著紙醉金迷的太平日子,因此“借虜平寇”就成了弘光朝廷一廂情願的上策。

策之高下:弘光朝“借虜平寇”策,卻給了清廷快速統一天下的機會

然而事與願違,清廷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謀劃下,一方面以雷霆之勢掃滅大順軍;另一方面與卑辭遜禮想要結好自己的南明弘光政權虛與委蛇。待到大順覆滅,建立僅一年的南明弘光小朝廷也灰飛煙滅。在這裡,嘗試從兩個不同角度,分析弘光朝與清朝在爭天下時策略的高下。

局勢的惡化促使“攘外必先安內”思想的形成

崇禎年間,兵部尚書兼大學士楊嗣昌深知朝廷積弊、兵力空虛不足以支持兩線作戰,曾經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建議,主要思想是同清廷達成和議,每年互市,明朝賜予大量白銀、緞帛等物換取少量人參、貂皮,想用這種不平等的貿易關係來穩住“蠻夷”外敵,然後集中兵力掃除“流寇”。

隨著整個局勢的進一步惡化,一些重臣的幕僚文人開始從總結前朝的歷史經驗,考慮聯合關外少數民族武裝一同鎮壓內部農民起義的策略。

大學士孫承宗的謀士茅元儀撰寫的《平巢事蹟考》

和兵部尚書史可法的幕僚姚康起草的《太白劍》都是以唐朝末年黃巢起義之事例作為借鑑,替在朝重臣出謀劃策應對當下惡劣地局勢。他們著書立論,用意是借歷史經驗說明唐朝平定像黃巢起義這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光靠國內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是不夠的,還需要收買外族勢力參與,如藉助李克用沙陀兵,然後分化義軍叛徒等措施。只有這樣,國家在危難之際才有中興的希望。

明朝末期,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在接連派遣了幾位“肱骨之臣”任欽差總督邊事,卻局勢越加糜爛後,也看出了事不可為,有了議和的打算。遂密派兵部尚書陳新甲負責與清談判,“手詔往返幾十次”,告誡他不要洩密。但天不遂人願,議和之事洩露,群臣譁然,崇禎帝面對朝臣的圍攻不得不殺掉他以平息大臣們的憤怒。陳新甲既死,明朝喪失最後一次議和的機會。

策之高下:弘光朝“借虜平寇”策,卻給了清廷快速統一天下的機會

之後,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吳三桂降清,聯合清軍擊敗大順軍。弘光君臣情報不明,想當然的以為是吳三桂借清兵擊敗了“闖賊”,收復神京,舉朝歡喜,稱之為“功在社稷”。

馬士英“陳恢復大計”:“吳三桂宜速行接濟,在海有粟可挽,有金聲桓可使;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虜。原任知縣馬紹愉、陳新甲曾使款奴。昔下策,今上策也。當諮送督輔以備驅使。”

弘光朝廷即加封平西伯吳三桂為薊國公,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前往勞軍。可憐南明君臣還不知吳三桂早已率領遼東軍民剃髮降清,被清攝政王多爾滾封為平西王,成為其忠實走狗,哪裡還稀罕什麼薊國公的爵位。

漁翁得利順利入關,清廷略施計策穩定人心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5萬前明遼東鐵騎與20萬大順農民義軍決戰山海關一晝夜,雙方疲乏不堪之時,7萬八旗兵在多爾袞的指揮下突襲大順軍陣,一路勢如破竹,大順軍潰敗,北上精銳死傷慘重,不得不退回北京。

清軍毫不費力佔領了北方大片領土,之所以能有如此之大的收穫,在於清攝政王多爾袞的審時度勢和隨機應變。

《山海關志》:“汝等願為故主復仇,大義可嘉。予領兵來成全其美。先帝時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為敵國,今為一家。”

這是多爾袞收買吳三桂以及歸降漢族官紳人心的言辭,其中先化解了吳三桂等往昔敵對的感觀,又避免了其降臣、降將身份的尷尬,還申明瞭清廷出兵的大義之舉,可謂一箭三雕,其謀略之深令人感嘆。

策之高下:弘光朝“借虜平寇”策,卻給了清廷快速統一天下的機會

清軍在入關初期,因兵力有限,面對中原地域遼闊,實力仍然相當可觀的大順政權和南明政權,在沒有摸清底細的情況下,不敢貿然行事。

清廷的統治者們這次能收降與之交手十多年的“死敵”吳三桂,並在其引領下不費吹灰之力的佔領了大片北方土地已屬意外,原本初期的意圖很可能是趁大明內亂,以往那般搶些人口和財物沾些便宜就走。

然而,夢寐以求的理想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出乎意料的順利讓清廷有了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勾結南明共平“流寇”,實際上先佔有整個北方與南明形成對峙的局面,再觀形勢走下一步棋。

《清實錄》:“我兵進關,若動人一株草、一顆粒,定以軍法處死。汝等分諭大小居民勿得驚慌。”

為了改變在漢民中以往殘暴不仁的形象,入關之後,清軍嚴整軍紀,以幫明帝復仇的友軍身份,一路南下,很少遭到像樣的抵抗。

在爭取漢族官紳勢力上,清廷顯然技高一籌。多爾袞雖然佔了北京城,但依然謹小慎微,遇事多於范文程、洪承疇等漢族官僚商議,聽取了

“急行徵聘,先收人望,此興朝第一要務。”的建議,廣為招攬各級官吏,形成清廷中央執政構架,求“賢”若渴的方針,就成為當時最為成功的一招竗棋。

在經濟上,宣佈被起義農民軍奪去的田產、商鋪、宅院一律“歸還本主”。停徵崇禎朝加徵的遼餉、剿餉和練餉,放免所有在籍的手工匠人,以上種種措施對於穩定民心、恢復社會生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不僅使清廷在北方所佔領的土地上站穩了腳跟,也為此後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策之高下:弘光朝“借虜平寇”策,卻給了清廷快速統一天下的機會

清廷與南明短暫的和平期,弘光朝卻黨爭不斷自毀長城

清廷入關後的對手一直是大順政權,跟南明所佔據之地並不接壤,二者之間也沒有直接的軍事衝突,甚至私下裡都有互相示好,一起“剿寇”的想法,這就使得弘光朝有了短暫的喘息期,但君臣之間沒有上下一心一同禦敵的意識,朝堂之上卻在不斷上演“黨爭”的好戲。

任何一個國家政權要想有所作為,必須首先保持內部的穩定。而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朝廷威望和文武官員的齊心合力。

明朝後期的黨爭是內部矛盾激化的表現,這種導致亡國的紛爭,一直延續到了南明。不同的是前者僅限於朝野的文官士大夫之間,後者因為軍閥勢力的介入,朝中文臣往往以武將為外援,使黨爭變得更加複雜尖銳。如果說崇禎亡國,黨爭的因素還不是很明顯的話,那麼南明弘光朝短短一年時間就消亡的最直接原因一定就是黨爭。

南京政權從籌備建立開始,就發生“立福”、“立潞”的爭議,所謂的“立賢”、“立親”不過是表面文章,實質上是不同利益集團想要壟斷朝政的一場爭鬥。

福王朱由崧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圍繞帝位的勾心鬥角,並沒有就此平息。一年之內,先後發生了“妖僧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這三個案件喧囂一時,表面上是孤立的,互不相涉,實際上是某些東林復社黨人在幕後掀風作浪,不管真相如何,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必欲推倒福藩另立新君才肯罷休。此事一直鬧到清軍佔領南京,弘光朝廷覆亡,方告平息。

弘光初立,朝中大臣多是東林復社人士心目中的正人君子。可是好景不長,姜曰廣、張慎言、劉宗周等相繼被“奸臣”馬士英排擠出了朝堂。他們不敢把矛頭指向“當今天子”,也不肯承認自己私心自用,只好群起圍攻馬士英等執政重臣,不管施政好壞,對國家有無益處,只要對方支持的,我必反對,這樣就造成朝堂內部巨大的損耗,群臣把內鬥當成第一要務,哪還有什麼心思用來抵禦外敵?眼看局勢不妙,大順將亡,南明君臣就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北上求和的使團身上。

策之高下:弘光朝“借虜平寇”策,卻給了清廷快速統一天下的機會

弘光朝充滿幻想北上談和,多爾袞“先禮後兵”兩路出擊

大順軍退出北京之後,面對明朝降將和清八旗兵的追剿,一路節節潰敗。此時,剛剛建立的弘光朝尚擁有南部半壁江山,表面看起來兵多糧足,實力不弱。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的戰略是:對大順軍堅決消滅,而對南明政權則是“先禮後兵”。

在此方針的指引下,多爾袞先後派葉臣、石廷柱、巴哈納、馬國柱、吳惟華等進攻山西,很快攻陷太原,進而包圍陝西。同時,多爾袞派出大量降清的前明官員對南明文武大臣進行招撫。

弘光朝廷的國策是“借虜平寇”,便也派出自己的使臣北上想與清廷討價還價。按理說,既然正式派出使團同清廷談判,就應當有一個明確的方案,但朝臣的意見又不統一,先後提出了4條意見:

  • 1、以兩淮為界,南北分治,共滅逆賊。
  • 2、從兩國皇帝年齡考慮,弘光為叔,福林為侄。
  • 3、山東之地,不可輕言放棄,能爭則爭。
  • 4、借用蘇秦佩六國相印的典故,要吳三桂“劻勷兩國而滅闖”。

欽差正使左懋第北行原本是為了聯絡義士,恢復山東。但馬士英、史可法等朝中重臣

“聯虜心切”,根本聽不進他的意見。他深知赴京議和,如同與虎謀皮,希望渺茫,但君命難違,只能照辦。

“望陛下時時以先帝之仇、北部之恥為念,更望嚴諭諸臣,勿以北行為和議必成,勿以和成為足恃。夫能渡河而戰,始能畫江而安。”

臨行前,他提醒弘光朝臣不要期望和議一定能成功,即使議和成功,也不一定可信,主張以武力來保障安全。

策之高下:弘光朝“借虜平寇”策,卻給了清廷快速統一天下的機會

南明使團到達北京,清廷大臣指責弘光帝即位為僭,左懋第大義凜然,駁斥了清方謬論。祭告崇禎帝時遭到了清廷的阻擋,左懋第便在鴻臚寺陳設太牢,率隨員北面哭祭三日。清攝政王多爾袞敬重左懋第的品性,數次派人勸左懋第降清,皆為左懋第斥退,便狠心將其殺害,並對議和之事置之不理。而隨行副使左都督陳弘範卻暗地裡降清,答應說服南明淮北守將投降。

北使的失敗,在弘光朝廷內部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少數官員已經看出清廷的真實目的:以替明“復仇”為掩飾,時機一到便推行滅明之策,要求當政諸公改弦易轍,不要沉浸於“借虜平寇”的美夢中,認真做好清兵南侵的準備,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此時,清軍已經佔領山東,進據蘇北,與南明軍隊沿河相峙。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認為全面進攻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先後命阿濟格和多鐸率軍出征,向大順軍和南明政權發起了戰略總攻。

史可法督師前線飛章告急,並調總兵高傑至徐州,以掣清軍。1645年正月,高傑被許定國誘殺。不久,弘光朝內訌又起。三月,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以

“清君側”之名,率所部東下,朝堂之上一片混亂,無暇顧及清軍的進攻。清軍一路攻城掠地,只用了六天時間攻破揚州,史可法殉國。不到半月,攻克南京,弘光帝朱由崧逃到蕪湖被俘殺。至此,弘光朝宣告滅亡。

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就人力、物力而言,對清廷、大順政權都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它控制著半壁江山,淮河以南是當時中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方,而且受戰亂破壞最小。然而,弘光朝廷內部腐敗無能、傾軋嚴重,各路武將擁兵自重,怯於外戰等等因素導致了其迅速滅亡。

清廷之所以能迅速獲勝原因很多。比如:收買漢族官紳、穩定民心;趁漢族內鬥,用極少的代價入主了中原;善於利用降臣、降將治理國家等等。與弘光朝廷所作所為比較而言,高下立判。

當然,弘光政權始終並沒有將清廷視為首要敵人,反而對於大順軍的仇恨總是念念不忘,總體戰略上的失誤成為其最大敗筆。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