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从行星变恒星,冥王星从行星变矮行星,性质划分才是根本原因


行星这个词由来已久,最早希腊语称行星为的“流星”。古代的托勒密将恒星称为“固定恒星”,这说明恒星是固定的。而那个时候,人们认为太阳也是流动的,并把七个天体称为行星。这七个天体是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所以太阳以前被称为行星。

可以看出来,古代七个行星中不包括地球,因为那时人们认为地球才是宇宙中间永恒的星球。所以地球最初都不被称为行星,而太阳和月亮却被称为行星,因为在人的眼里,太阳和月亮都是流动的。所以,早期太阳被称为行星就很合乎人们的知识范围。

在1781年和1846年发现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后,行星的分类也就正式开始了。并把天王星和海王星也纳入行星范围。而太阳依然保持在行星之位。

后来人们发现太阳的性质和其它行星的性质很大不同,例如太阳可以自己发热,具有热核反应,并且太阳系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转,这时太阳才被命名为恒星,确立了太阳的特殊性。

当然,太阳被命名为恒星之后,它就再也不可能再回到行星之位了。地球被命名为行星之后就永远是行星了。

但是在太阳系中有个悲催的星球,它就是冥王星。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并将其视为第九大行星。

不过冥王星的命运很快就反转了,2005年发现的阋神星质量甚至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国际天文联合会因此正式定义行星概念,新定义将冥王星排除行星范围,将其划为矮行星。

冥王星比月球还要小,而冥王星却有5个卫星,导致冥王星的质量仅仅是周围星体质量的7%,无法满足行星的定义,因此被排除了行星之位。

冥王星最初只是因为科学事故才被称为行星,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对冥王星的性质还不太了解,质量体积等各种因素都不了解,身边有几颗卫星也不知道,所以造成了对冥王星分类的误判,也导致了人们开始重新定义行星。

总的看来,要想把星体分类,就得按照星体的性质分类。行星和矮行星确实性质不同,这才是冥王星被分为矮行星的原因。矮行星是直接环绕着太阳,并且自身的重力足以达成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但未能清除邻近轨道上的其它小天体和物质。冥王星身边有5个卫星,所以冥王星不能被称为行星了。

总的来讲,无论是太阳从行星变为恒星,还是冥王星从行星变为矮行星,都需要我们对世界物质的性质划分清楚,这才是科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