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情況恰恰證明:蘋果產業鏈不可能轉移

最近,Covid-19給蘋果帶來的影響備受關注,主要體現在需求端和供應鏈兩個方面。

首先是中國的需求受到了影響。即使目前部分線下門店已經恢復營業,線上門店也一直正常運營,但是消費者還沒有恢復到日常的經濟活動和生活當中去,仍然受到疫情的困擾,客流大幅減少。這個影響其實並不太大,因為蘋果產品的客戶粘性很高,目前的需求處於一種“被壓制”的狀態,一旦生活恢復常態,相信需求也會恢復,也就是晚兩個月買手機的事兒。即便需求影響是全球性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另外,1季度本來就是淡季,全年40%的iphone都是在四季度賣出的。

極端情況恰恰證明:蘋果產業鏈不可能轉移

《金融時報》報道:

2011年日本東北部大地震發生的兩週後,汽車製造商開始在各大洲暫停生產,因為他們的汽車專用塗料短缺。這個塗料正是福島核電站附近的一家工廠製造的。


產業鏈複雜的製造企業發誓再也不會因為產業鏈地理位置佈局而暴露問題。但在世界衛生組織宣佈Covid-19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週後,全球供應鏈的可靠性再次受到考驗。

在這個時點去看看蘋果產業鏈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極端情況下蘋果產業鏈佈局的利弊,在短期和長期會有怎樣的變化,同時會給其它行業帶來怎樣的借鑑意義,比如新能源汽車。

短期來看,雖然Tim Cook一直對於產能的恢復非常的樂觀(1月底時估計2月10日能夠復產),但最新消息是富士康要到三月底才能恢復正常生廠,目前有一半的臨時員工投入工作,那這是不是意味著三月底蘋果產品的交付就恢復正常了呢?個人並不樂觀。

手機產業鏈是一個相對比較複雜和長的產業鏈條,一千個零部件歸由幾百個工廠分別生產,任何一個零部件的缺失都會導致富士康無法生產。雖然說工廠並沒有完全做到“Just In Time”還有庫存,但是庫存也就是幾周的量,非常有限。

蘋果美國總部有大量的工程師是需要進駐工廠參與到生產當中的,尤其是新品測試階段(應該就是Q2),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是否能夠按照計劃進行新品的測試和量產其實還是不確定的。

當然,對於其它手機品牌來說,在開工有限的情況下,生廠商肯定是優先保蘋果的產量,這也就意味著其它品牌的手機產品(如果是同一供應商的話)是無法保證的。所以相比之下雖然短期對於蘋果不利,但是對於其它手機品牌來說更不利。


在正常情況下,蘋果手機產業鏈的“精細化產業分工”,“地理佈局集中“,”低庫存管理“,這些都是形成規模優勢,高效運營的一些基本要素。但是在極端情況下,卻恰恰成為了”劣勢“。企業的決策者必須對於企業發展戰略在常態下和極端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利弊做出權衡,到底是需要建立常態下的競爭優勢,還是為幾十年不遇的極端情況做好準備而放棄一些優勢?

近兩年,關稅問題,蘋果中國銷售業績的下滑,以及Cvoid-19這三個事件的疊加,導致蘋果產業鏈向東南亞和印度轉移的問題又被投資者提起。到底能不能轉移?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至少在未來5-10年的可能性不大。海外的一級供應商都認為未來5年蘋果90%的產業鏈還是會在中國。

我想這其中有幾個原因:

1)雖然富士康在越南,巴西,墨西哥,美國等地建廠,但是轉移不是富士康一家組裝工廠就能夠撬動的,整個產業鏈在中國嵌入的太深,產業鏈的短期面臨的問題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2)中國的人工肯定不便宜,但是效率高;雖然東南亞和印度人工便宜,但是效率很低,更容易造成產品質量問題;

3)生產流程有很多的know-how,這是沒有辦法寫在說明書上copy的,就像兩個人按照同樣的步驟醃鹹菜,醃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蘋果間接培養了一批中國的工程師,這是東南亞和印度在中短期無法超越的;

4)中國是蘋果第二大的消費市場。蘋果花了20年的時間與中國政府和社會建立了緊密的連接,為中國間接提供了300萬個就業崗位,創造了社會價值,如果大批量的轉移可能會導致

市場份額的丟失。

另外,回顧下Tim Cook在蘋果的經歷就會發現,Cook在2000年遇到郭臺銘,01年開始在中國打造蘋果產業鏈,對於Cook來說,他對一手帶大的“孩子”是有感情的。確實,在正常情況下,中國既有市場又有規模生廠能力,給蘋果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管理者有路徑依賴是很正常的事情。蘋果鏈的大量轉移估計在Cook的時代不太可能。Cook在最近幾次公開場合的對話也不斷得表現出對於中國產能恢復的樂觀態度,Tim Cook在3月2日接受Fox Business採訪時說到:

“It feels to me that China is getting the coronavirus under control; you look at the numbers, they are coming down day by day by day. So I’m very optimistic there.


On the supplier side, iPhone is built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We have key components comi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e have key parts that are made in China, so on and so forth. When you look at the parts that are done in China, we have re-opened factories, so the factories were able to work through the conditions to re-open. They’re re-opening, they’re also in ramp, so I think of this as the third phase of getting back to normal, and we’re in phase three of the ramp mode.”

再者,對比三星手機產業鏈來說,三星的產業鏈轉移就相對容易,主要是存在兩點差別:首先,三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很小,大量產能放在中國的意義不大;其次,三星的手機的零部件比較大,是粘合工藝,自動化組裝的程度要高很多。蘋果從初期開始就立足於精細的產品設計,零部件小而多,大量依賴人工組裝生廠。中國有足夠的,勤勞的人工,而東南亞包括印度都沒有,印度雖然有很大的市場和人工,但除了人工問題以外,碼頭,物流這些供應鏈的基礎設施還很落後。


放在更長的時間視角來看,東南亞和印度有可能會成為20年前的廣州,know-how可以積累,工人的質素也可以培養,從下圖我們已經看出印度的市場份額的提升,以及部分自動化組裝程度高的產品已經移到了越南,如AirPods Pro.

極端情況恰恰證明:蘋果產業鏈不可能轉移

但關鍵的問題在於: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而且需要數年的發展才可能完成整體產業鏈的轉移,那個時候我們還是不是在用“蘋果手機”或者“手機”?


參照蘋果產業鏈,還在成長初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是否會在中國複製它的發展呢?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Chris

發文時,本作者持有蘋果股票,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透鏡社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