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史料實際記載出發,深度探究三國真實人口謎團

三國時期的真實人口到底有多少?我相信這個問題誰也不能給出一個相對確切的數字。

現存的三國人口史料記載,總是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關於三國人口的史料存世量過少、內容過於不完整。加之三國時期距今時間過於久遠,這些史料記載難免有些偏差,甚至有些不合常理,令人難以相信。

從古代史料實際記載出發,深度探究三國真實人口謎團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

因此如今要想確切知曉三國真實人口數量,這幾乎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但也並不是說三國人口絕對無法考證。

我們可以從史料記載出發,結合三國的時代背景,將史料中官方統計的“戶籍”人口,加上未能編入國家“戶籍”的人口,如戰亂導致的流民、豪強士族隱蔽下的人口等等。再將其綜合考慮,便能探究出一個相對符合實際的三國人口數量。

史料中關於三國人口的記載,令人難以置信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大多都聽過這樣一段描述,“蜀漢滅亡前夕擁有28萬戶,約94萬人,曹魏曹丕時期擁有66萬戶、約443萬人,孫吳擁有52萬戶,約230萬人”

這段關於三國人口的描述,乍一看令人難以置信。畢竟在東漢永壽三年,官方統計戶籍人口為5600餘萬人,而到了三國時期,人口怎會突然驟降至767餘萬人呢

如果我們仔細查找資料就會發現,這組數據其實來源於眾多的史料支撐。

從古代史料實際記載出發,深度探究三國真實人口謎團

如在《三國志·後主傳》中,有一段公元263年劉禪投降後,呈送曹魏的蜀漢官方“戶籍”人口記載。

《三國志·後主傳》: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關於孫吳的人口描述,同樣出現在《三國志》中:

《三國志·孫皓傳》: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 吏三萬二千, 兵二十三萬, 男女口二百三十萬。

關於曹魏人口的描述,有以下史料記載:

《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紀》:景元四年, 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 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

其中曹魏人口雖未單獨列出,但只要將魏蜀通計人口與蜀漢人口相減,便可得出曹魏人口數:66萬戶,約443萬人。

從古代史料實際記載出發,深度探究三國真實人口謎團

三國時期仍然採用竹簡記錄

瞭解了這些,我們再將魏蜀吳三國人口相加,便得到了767萬這個數字。其他史料也有關於三國人口數的描述,但都與之相差不大。

因此,許多人說到三國人口就會直接引用這組數據,畢竟其來源於史料的實際記載,也有一定的參考度。但如要硬說這就是三國真實的人口數,那就有些強詞奪理了。

畢竟這隻計算了官方掌握的地方“戶籍”人口,而魏蜀吳三國的“戶籍”制度承襲於東漢,這套制度從最開始便存在著諸多漏洞,如隱匿脫籍等現象嚴重,導致許多人未能編入地方州郡“戶籍”系統。

從古代史料實際記載出發,深度探究三國真實人口謎團

三國戰亂導致脫籍逃戶現象嚴重

而到了三國亂世時期,這一漏洞更是被無限放大,隱匿脫籍等現象相比東漢時期更為嚴重。

因此在考慮了戰亂等自然因素導致的人口減少問題後,我們會發現:從東漢永壽三年統計的5600萬,到三國時期767萬史料記載的人口之間,差距仍是過於巨大不符合常理。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時許多人為未能編入地方州郡“戶籍”系統。因此簡單的將魏蜀吳官方統計的“戶籍”人口,說成是三國真實人口數,這是十分不可取的。

三國未被編入“戶籍”的人口眾多,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拋開戰爭因素導致的人口衰減,那些未被編入地方“戶籍”的人口到底有幾何呢?其實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從三國時期的時代背景來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地方士族豪強對魏蜀吳三國的人口搶奪

在東漢時期,地方士族豪強相繼崛起,隨著土地兼併的進行,這些豪強勢力也隨之壯大,並蔭附了許多佃客、部曲,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從古代史料實際記載出發,深度探究三國真實人口謎團

士族門閥勢力對三國政權影響深遠

尤其到了東漢末年,因戰亂等因素產生了大量流民。許多地方士族豪強順勢將其吸收為佃農,為己所用並不斷壯大自身實力。

魏蜀吳三國政權礙於士族豪強的龐大勢力,甚至於東吳就是以士族豪強作為政權基礎,因此為了保證自身政權的穩定,自然不會對其輕易動手。

因而在三國時期,這種士族豪強的“蔭戶”現象十分普遍。這種行為事實上說,就是一種對國家人口的搶奪行為。鑑於當時士族豪強對國家政權的影響,即便是在極為保守的估計下,這部分“蔭戶”的人口數量也應同官方掌握的地方“戶籍”人口相當。

二、“屯田戶”獨立於地方戶籍系統

三國時期,由於戰亂或賦稅過重的因素,許多農民脫籍逃亡成為流民。魏蜀吳各國為了恢復農業的生產,相繼施行“屯田制”設立典農官,收容各地流民併為其提供耕地。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分被收容的屯田者,並沒有被記入地方州郡“戶籍”系統,而是由專門的屯田機構另立戶籍並統一管理。

從古代史料實際記載出發,深度探究三國真實人口謎團

魏蜀吳三國極為重視“屯田”

同樣。這樣的屯田機構也是獨立於地方州郡之外,並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系統。這樣一個龐大的機構到底收容了多少流民呢?從魏蜀吳對“屯田”的重視程度和在全國的分佈範圍來看,這部分人口起碼多達上百萬人。

三、逃籍脫戶的流民和少數民族族,大多未被記入地方“戶籍”系統

翻看三國時期的民族政策時,我們會發現曹魏大多采用安撫懷柔政策,而這也導致了北方大量的少數民族內遷,填充了許多因戰亂而產生的人口真空地帶。

這樣大規模長時間的人口變遷,勢必會導致一些管理上的漏洞,許多內遷人口並不能被完全記入地方戶籍系統。

從古代史料實際記載出發,深度探究三國真實人口謎團

三國時期少數民族大量內遷

除此之外,還有蜀漢南中各少數民族,遍佈東吳廣大區域的山越等少數民族,在加上因逃避賦稅而逃籍脫戶的人口。其綜合數量保守估計,應該不會少於官方控制的州郡“戶籍”人口的四分之一。

綜合所有因素,對三國真實人口進行合理猜測

綜合上述三種未被納入國家地方州郡“戶籍”人口數量的猜測,再加上史料記載中州郡編戶人口767萬,我們就可以對三國真實人口進行一個合理猜測:其人口數量大概在1500萬到2000萬之間。

由於三國時期人口隨著全國戰爭局勢的激烈程度,時刻在處於變動態勢,因此人口數量也隨之處於波動狀態。因而在三國人口谷底時期,其數量應在1500萬左右。到了三國末期,隨著魏蜀吳的相繼建立,戰事相比起東漢末年已大為改善,社會局勢趨於穩定,其人口峰值數量大概在2000萬左右。

從古代史料實際記載出發,深度探究三國真實人口謎團

三國時期戰爭頻繁發生

在此基礎上我們在對其合理性進行論證。

根據《晉書·地理志·總序》上的記載,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後,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全國總共有2459840戶、16163863人。

鑑於此時西晉已廢除屯田制,原“屯田戶”人口已轉入州郡“編戶”。同時考慮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豪強勢力依舊強盛,“蔭戶”現象仍未滅除。因此將西晉初期統計的1600餘萬加上這部分“蔭戶”人口,其數量大致與我們猜測的三國末期峰值人口數相當。

從古代史料實際記載出發,深度探究三國真實人口謎團

西晉版圖

《中國史上人口之統計》:東漢初視西漢全盛得三之一,三國視東漢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視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視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視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較也。

另一方面,縱觀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時期,因大規模戰爭導致的人口銳減在所難免,可不論是東漢還是唐、宋、清三朝,其初期人口均為前朝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間。唯獨三國時期,其史料記載的人口數量竟銳減至東漢永壽三年統計的七分之一。這也從側面驗證了我們對三國人口1500萬到2000的萬猜測的相對合理性。

結語

由於社會混亂導致的三國人口大幅度縮水,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史料中所記載的關於三國人口的描述,卻又有些不切合實際。因此三國真實人口到底幾何,這幾乎成了中國古代人口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引起了人們的無限猜想。

本文從史料實際記載出發,結合三國時代背景,從而估算出了1500萬到2000萬這樣一個相對合理的數據,但這個數據也僅僅是猜測而來。不論其真實結果如何,在探究三國人口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對了解三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產生一些有利影響,便是有很大收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