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人和人的距離,到底是怎麼拉開的?

有人說,是因為選擇,選擇大於努力,要緊跟趨勢。

有人說,是因為努力,人生會面對無數的選擇,但只有努力才是最根本的底色。

有人說,是因為能力,努力不一定有效果,關鍵還是能力的提升。

這些答案,貌似都對。

但問題是,現在很多90後甚至00後,短短几年時間就實現了財富自由。

你說TA比你努力?你上班從來都是996。

你說TA選擇對了?你也一直在緊跟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大潮。

你說TA能力比你強?這一點連你自己都不會相信。

到底是因為什麼?

選擇、努力、能力……這些看似重要的原因,其實都只是比較表面的解釋。

支撐你選擇、支撐你努力、支撐你能力提升的,最根本的內核,是你的觀念。

觀念不同,即使面對同樣一個事物,看到的東西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普通人看見樹木,高手看見整片森林。

史鐵生說過一句話:人與人的差別,大於人與豬的差別。

任何一個人和任何一頭豬之間的差別,是恆定的、可量化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則會大到完全超乎你的想象。

事實上,我們都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裡,只是偶爾會有交集。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觀念提升

比能力提升更難

2014年7月,我來到北京。至今已有5個年頭,這期間我入職過兩家公司。

第一家公司,我最開始做了一年的程序員,後來轉崗做了運營。

轉崗後,我從運營專員做起,7個月後,升職為運營經理,又過了7個月,升職為運營副總監,再過了5個月,升職為運營總監。

撕裂般成長的速度,帶來的卻是撕裂般的痛苦,而撕裂般的痛苦,又反過來逼著我去撕裂般的成長。

一個人的時候,做好自己手裡的事就可以了,非常輕鬆,但開始帶團隊後,痛苦就接蹤而至。

為什麼會痛苦?

雖然我的職位升級了,但是我對待工作的觀念還沒有完全升級,還是原來作為一個執行者的思維。

凡事總想著親力親為,不願意花時間培養員工,不知道如何管理目標......

直到後來我才明白,有的時候,你觀念的改變,恰恰來自於你對痛苦的反應。

有了痛苦怎麼辦?

有的人選擇放任痛苦,有的人選擇解決痛苦。

我選擇了後者,我不想被困在原地。

我開始大量讀書,因為我相信,我遇到的問題,別人肯定也遇到過,書裡一定能找到答案。

通過讀書,我明白了,我缺的是管理能力。

其中讀到的最重要的一本書,是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經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從那以後,我對痛苦竟然有了完全不同的認知。

每個人都排斥痛苦,我也不例外,但真的當你有了痛苦後,你應該怎麼辦?

反正埋怨痛苦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我反而覺得應該感謝痛苦,因為它給了你一次改變自己的機會。

痛苦在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既然無法避免,唯有正面面對。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但很多人,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終究還是少了些勇氣。

為什麼觀念的改變會如此之難?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思維定式裡,就像一個牢籠,把你困得死死的,而最可怕的是,你是這個牢籠最忠實的捍衛者。

如果一個打工者不升級自己的觀念,即使換再多的工作,能力再怎麼提升,也還只是一個高級的打工者。

都是宿命。

如何才能改變觀念?

我自己的經驗。

一是你的生活出現了重大變故,你面對重大痛苦時,你主動尋求改變;

二是你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遇到與自己觀念不同的時候,不要著急否定,而要靜下心來思考;

三是給自己一個承諾,終身做個學生。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你的思維

決定你的階級

所謂的高手,腦袋裡都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升職加薪的速度是烏龜型,但有的人卻是火箭型?

這是因為,他們明白一種叫做“工作槓桿率”的東西。

什麼是工作槓桿率?

隨著你所做工作的產品或者服務到的人增多,如果你付出的邊際成本沒有降低甚至越來越高,這就說明你的工作槓桿率比較低。

反之,如果邊際成本下降很快甚至為零,那麼工作槓桿率就高。

工作槓桿率低的工種有一個特性:簡單、重複性、機械性。比如出租車司機,比如流水線工人。

你可能早就忘記了中學時期學過的槓桿原理,但阿基米德說的這句話你一定記得:“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

這句話可以很好的詮釋工作槓桿率的本質:用最小的代價,起最大的作用。

也可以換一種說法:如何將你的單位時間用得越來越有價值?

怎麼來衡量?有兩條判斷標準:一是所花的時間最小化,二是造成的影響最大化。

這是高手和普通人的重要區別,為什麼別人比你更值錢?

因為TA的工作槓桿率高,TA花最少的時間,造成最大的影響,TA當然比你更值錢。

從表面看,這有投機取巧的嫌疑。花最少的時間,造成最大的影響,這不就是投機取巧嗎?

還真不是,這其實是一種逼迫你從更高層次去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不是讓你僅僅在問題的表層做重複性的努力。

層次越高,抽象越深,作用越大。

舉幾個工作槓桿率高的例子。

如果某項重複性的工作,通過開發工具,提高了自動化的程度,那這就工作槓桿率高,因為這可以顯著的減少完成某項工作需要的時間。

用心培養新員工,使其能快速的成長,幫你分擔更多的工作任務,這對你來說就是工作槓桿率高。

學習也是一件工作槓桿率極高的事,雖然要花不少時間,但未來給你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需要注意,工作槓桿率高,並不是指某一種或某幾種特定的工作,而是每一種工作,都可以提高工作槓桿率,這是一種思維方式。

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所做的工作,有沒有可能提高工作槓桿率,而總是在低水平的重複。

我們總是習慣用忙碌來麻痺自己。

所以你就知道了,為什麼你升職加薪的速度這麼慢了,因為你一直在做最表層的工作,從來沒有從更深的層次去解決問題。

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價值,就別用增加工作量的方式來衡量自己,而要挖的深一些,從更深層次去提供價值,挖得越深,威力就越大。

在我初入職場時,我的老領導經常問我一句話:有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

這句話總是能讓我去思考更好的解決辦法,也讓我養成了先思考、再行動、再反思的習慣。

感謝我的老領導。

前段時間發了一篇文章:《賺錢的4層境界,你在哪一層》,裡面提到了賺錢的4層境界。

第一層——打工者:同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第二層——成長者:同一份時間,出售兩次。

第三層——IP者:同一份時間,出售多次。

第四層——資本者:用錢買別人的時間,創造了價值,然後再賣出去。

成長者相對打工者來說,槓桿率就更高,雖然兩者花的時間是一樣的,但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卻大不相同。

IP者是同一份時間出售多次,這天然就是高槓杆率的工作,它完美的符合了高槓杆率的2種標準:所花的時間最小化、造成的影響最大化。

而資本者,把低槓桿率的事都外包出去,比如請助理,比如請司機。而TA去做對TA來說槓桿率更高的事,比如學習,比如研究商業。

這裡需要注意,槓桿率的高低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比如寫作,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槓桿率極高的工作,但對馬雲來說就不是。

所以,不管你在什麼位置,就從你現在的位置出發,去思考,去分析,怎麼能夠提高你當前工作的工作槓桿率。

對每個人來說,可以遵循這三個基本方法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槓桿率:

減少完成某項工作需要的時間;

增加一項工作帶來的影響 ;

外包低槓桿率的工作,將時間分配到高槓杆率的工作上。

這其實是符合二八原則的,你要把大量的時間,花在那20%的高槓杆率的工作上。

如果你嫌自己掙得少,那你最好檢查一下自己的工作槓桿率。

切記,不要通過增加工作量來解決問題。

再進一步說,工作槓桿率的本質,其實是效率。

社會的進步,就是一個高效率淘汰低效率的歷史。

汽車淘汰馬車,筆記本淘汰臺式機,智能機淘汰功能機……

我在判斷一個企業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框架,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始於價值,長於效率,優於體驗,毀於科技。

為什麼會毀於科技?

因為科技的進步,必然帶來效率的提升,所以如果你不想被淘汰,那你就只能自己革自己的命,用新技術和新工具來武裝自己。

為什麼未來是人工智能的時代?因為效率高。

為什麼知識付費這麼火?因為學習效率高。

為什麼知識付費加社群越來越火?因為學習效率更高。

追求高槓杆率,其實是在追求效率。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混沌中

尋找你人生的秩序

很多人都在說底層能力,底層能力到底是什麼?

所謂的底層能力,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看世界的認知框架,我們通過認知框架去建立信息的秩序,再建立自己內心的秩序。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那種茫然無措的狀態一路走過來的,因為沒有認知框架,所以我們每天都面對著海量的正面的、負面的信息,任其衝擊我們的情緒,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置。

我曾在梁寧老師的《產品思維30講》裡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19世紀70年代後期,婦產科醫生斯蒂芬·塔尼去巴黎動物園散步。

那時候相當於中國的清朝,雞鴨等都是動物園裡的觀賞動物。在動物園裡,他看到了小雞的孵化器。

斯蒂芬看到了從小雞孵化器中剛孵出的小雞,在溫暖舒適的環境中蹦蹦跳跳,他頓時有了一個想法。

他聘用了動物園的家禽飼養員奧迪爾·馬丁,兩人合作用小雞孵化器的模式,製作出了人類的嬰兒恆溫箱。

你要知道,19 世紀末期新生嬰兒的死亡率高得驚人。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嬰兒恆溫箱成為了美國每家醫院的標配,讓1950年到1998年,近50年間新生兒死亡率降低了75%。

研究認為,嬰兒恆溫箱的發明對公共健康起了巨大的保護作用,超過了20世紀其他任何一項發明。

因為它是在生命之初提供了幫助,讓一個新生兒擁有了人生。

這麼偉大的發明,卻來自於一個醫生去逛動物園,看到的小雞孵化器。

他為什麼會因為小雞孵化器而聯想到人類的嬰兒恆溫箱呢?

因為他有慈悲之心,他想解決新生兒死亡率高的問題。

當你為某件事感到痛苦,當你面對痛苦時的起心動念,當你想要解決這個痛苦,也許,你會因為日常的一個小事而受到啟發。

你的思維升級了,你的工作槓桿率提高了,你的效率提升了,但這並不是你追求的終點,這些都只是為你服務的工具。

人工智能時代,機器的效率必然高於人,我不想你成為一個只追求效率的機器。

生而為人,唯愛不可缺。

上個月,馬化騰在朋友圈寫到:科技向善,我們新的願景和使命。

短短4個字,足夠簡潔,足夠明確。

茨威格說,對於一個人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自己此生的使命。

世界總是混沌一片,在混沌中,尋找你人生的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