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年初新冠肺炎在全國肆虐的時候,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最新疫情。當時有一張圖很出名,貴州在全方位的深色疫情包圍下,堅挺地維持了好一段時間百例以下的淡色疫情狀態。


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於是乎,機智如網民,開起了“茅臺消殺、折耳根護體”這樣的玩笑。藉著戲說之名,弘揚了一把貴州特產和特色飲食文化。

雖為笑談,但要說起折耳根在貴州飲食生活的地位,還真是特別有得一說。


無處不折耳根

折耳根,喜惡的矛盾集合體。喜歡的人愛之深切,厭惡的人談之色變。

苗族人早已深諳其道,故流傳著:“你若是愛他,就給他吃折耳根;你若是恨他,也給他吃折耳根。”

好的,不好的,都能以折耳根相待。

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在很多外地人看來,折耳根是一種可怕的食物,氣味和口味都難以接受。而對於貴州人來說,折耳根已然融入當地飲食之中,幾乎隨處可以見到它的身影。並不是作為多麼醒目而重要的存在,卻會帶來“沒有它,總缺點什麼”的感嘆。

曾看到一個對摺耳根的描述“遍佈貴州人的周圍,纏繞貴州人的靈魂”,貼切得讓人笑出來。

貴州特色小吃戀愛豆腐果,烤豆腐外焦裡嫩,將拌好的辣椒蘸水包進豆腐中間,折耳根便是其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貴州人吃辣,這辣椒蘸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佐餐佳配,吃火鍋、素菜,甚至辣味本身都可以和蘸水相配。貴州蘸水中的除了必要佐料,折耳根是辣紅蔥綠中的白色小清新,給香辣的蘸水又增添了獨特風味

作為美食裡的小佐,折耳根存在的領域頗為廣泛,大多和小吃關係密切。例如貴州人喜愛的早餐糯米飯裡,就要包上土豆絲、海帶絲、辣椒、脆哨、折耳根等吃起來才愈加美味;

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榕江小吃卷粉裡總會見到折耳根,不是包在米皮裡面,而是作為調味佐料拌在外面的,同為一種類型的安順裹卷則很少用到折耳根。

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以上折耳根都是作為配角出現,要說作為主角出場,它也毫不遜色。

涼拌折耳根和臘肉炒折耳根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家常吃法。

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還有人將折耳根做成折耳根幹,便是如蘋果乾那種香脆可口的小吃,我曾在一家酒館裡遇到過,折耳根換了一種形態出現在眼前,可見已沒了水分,不再柔軟,但吃起來酥脆香口,也很是美味。

原來可以配酒的不僅有涼拌折耳根,貴州人民真是為這個單純的“果腹”饑荒代替品賦予了無限可能性。


折耳根“考古”

其實折耳根護體之說並不是今年才有,早在 2003 年非典時期,貴州作為全國沒有SARS 的七個省中的一員,當時就掀起了折耳根護體的傳說。

在一些貴州人的回憶裡,春天會去地裡挖折耳根。別看白色的根莖那麼長,跑到地裡去尋白色可是找不到折耳根的,根莖都躲在土地下肆意地生長,興許是這樣,折耳根的根莖上也有土地的顏色,每一節上都滋生出咖黃色的細小根鬚。

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折耳根的葉子沒什麼奇特之處,卵形的綠葉,邊緣偶爾看到一點紫。就是在初夏的時候,會開出淡黃色的小花,大概是折耳根的顏值巔峰。

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折耳根還有個全國通用的名字:魚腥草,也稱蕺菜,前者更加接地氣且廣為人知,唯獨這名字一聽起來就有不好的預感,彷彿和“好吃”之間隔著那麼天南地北的距離。

雖然如今折耳根主要出現在西南的餐桌上,可真要考古折耳根的發現,還得去到江浙一帶。

歷史古籍中最早記錄折耳根可以追溯到《吳越春秋》,《吳越春秋》雲:越王嗜蕺,常採於此,故以山名……凶年民斫其根食之。

宋人王十朋歌詠《採蕺》,注曰:“採蕺,思越王也。越有山名蕺。蕺,蔬類也,王所嗜焉。予嘗登是山,故作是詩以思之。”

折耳根最早是與越王發生了關係,例如越王下屬食蕺、越王採蕺、越王種蕺。蕺便是折耳根。

據傳,折耳根是由越王在饑荒時嚐盡百草後,選出無毒又可下口的野草食物。諺雲:豐年惡而臭,荒年賴爾救。

南宋《會稽志》記載,紹興人難以承受折耳根散發出來的濃重腥味,遂不將其作為日常蔬菜,而是當成救荒之物。

即便災荒大難臨頭,人們也很少吃其葉,而是吃根莖。相對於莖葉部位,根莖部位含有更多的粗纖維,能夠較好地增加胃的物理飽和度,可果腹扛餓。

李時珍發現折耳根的莖葉均有臭氣,便給了它一個不受待見的名字:魚腥草。而作為常年食用折耳根的本地人如我,早已忽視了外人恐避之不及的這股味道。

折耳根雖發現於江浙一帶,卻發跡於西南一帶。這應該和近代饑荒在雲貴大肆盛行相關,前文提到江浙民眾對摺耳根很是嫌棄,也就饑荒時吃吃根莖。

折耳根成為饑荒時代果腹食物的不二之選,在雲貴的饑荒命途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它還特別能野蠻生長,適應得了江南水鄉,也毫不嫌棄西南的貧瘠土地,反而來到嗜辣的西南,由西南民眾創意發揮,產生了奇特的“化學反應”,從此擁有了新的姓名。


藥 or 毒

貴州真可謂消耗折耳根的大省。在幾年前的一篇報道中,貴陽市最大的折耳根種植基地貴陽市烏當區百宜鄉農辦主人周長潮說:“單是貴陽人,每天吃掉的折耳根大約有 15 噸。”尚不包括藥用部分,全省的使用更是大得驚人,有報道稱高達 20 萬噸。

除了之前提到的常見折耳根吃法,我還找到一些比較小眾的吃法,例如將折耳根醃製之後煮粥喝,提味又有嚼勁。

以往我吃折耳根基本會把葉子去掉,後來知道葉子也是可以吃的,四川人民還特別喜歡用折耳根的葉子來涼拌吃;

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此外我也會專門去掉折耳根的根鬚,被告知根鬚是好東西!還有人會用根鬚來煮水喝,稱其有解暑、消炎的功效。

折耳根的藥用價值從古時就有記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記錄其“其性味辛、微寒,歸肺經。”而折耳根來到貴州之後,1940 年修纂完畢的《息烽縣誌》提到當時貴州一帶傳出折耳根可以治療肺癆的消息。

折耳根的護體傳說,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由此來看,大家稱“折耳根護體”並非無稽之談。

不過,近年來關於折耳根是否有毒的說法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對於不接受折耳根的人來說徹底泯滅了嘗試的心,而折耳根擁躉表示小毒不傷好胃口。

至於折耳根有毒,則是因為其含有馬兜鈴內酰胺分子,是馬兜鈴酸的衍生物,而馬兜鈴酸則是中草藥腎病的元兇。馬兜鈴內酰胺分子甚至被認為毒性比馬兜鈴酸還大。

貴陽日報 2015 年有報道顯示,西南地區成年人群中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為 18% 左右,相比全國平均值是10.8%。但沒有直接證據表明,西南地區成年人群中慢性腎臟病的高發病率和大量食用折耳根有關。

此外,肝病國際權威期刊《肝臟病學》於去年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韓澤廣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證明:除了具有明顯腎毒性外,馬兜鈴酸暴露還可以導致肝癌的發生。

縱然網路上對摺耳根充滿了討伐之聲,但喜好和吃什麼本就是個人選擇,對於我來說,如果對摺耳根的攝入量以及可能產生的後果有一個比較科學的建議,那麼我可以接受參考值;但若是不能證明直接關係,或者因為“有毒物質”便讓我“戒”折耳根,就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折耳根在貴州文化中不是每天必食的主菜,它是別具一格的佐味。健康誠可貴,飲食自由亦難以割捨,若不是斷然致命的毒,適量偶食的快樂,不會放棄呀!


參考:

《食物、藥物和景物:魚腥草在傳統中國的利用》

網易曹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