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這都過年了,家家戶戶都其樂融融的,就連平時雞飛狗跳的家庭,春節裡,父母都格外淡定,看見孩子調皮搗蛋,都笑著說,“玩兒吧,玩兒吧,過年了”,然後在心裡默唸,“再讓你得瑟幾天,你等著出了初五的”。

父母是抱著一顆世界和平的心,但是奈何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尤其是對於那些青春期的孩子,這世界上也真的沒有心理學專家說過,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會在過年期間放假的。

於是,原本死撐著和諧的家庭,還是在青春期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擊下,變得體無完膚。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01過年就爆炸,青春期孩子真就不愛過大年

小孩子就喜歡過年,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大年三十還能混點兒壓歲錢。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對過年的熱情就呈直線下降,畢竟新衣服壓歲錢,平時也能得到,這些物質上的刺激已經不能激發孩子們過年的慾望,尤其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物質上的富足也根本無法抵擋精神上的“摧殘”

家庭聚會,成績成了永恆的主題。

大姑問:“期末考試怎麼樣啊?你表姐當年可以門門功課都第一”。

小姨問:“早戀沒有啊?可別就想著搞對象,耽誤了學習啊”!

堂哥問:“你咋還這麼矮呢?你這樣不打籃球,誰會喜歡你啊”?

這可真是句句插在心口上啊!要是聽到一句,沒準兒還能有禮貌地笑一笑,聽了這麼多,作為一個青春期孩子,“我真是忍不住內心的萬馬奔騰”,於是,大型互懟大劇就拉開帷幕。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可以理解,但是父母的面子掛不住啊,人家回去不得說“這孩子沒家教、沒禮貌”嗎?父母就得出手阻攔,一來二去,聚會升級為戰場。

不過,這一切對於青春期父母而言,其實也算小場面。畢竟大家都已身經百戰。

在生活中,我們就經常會聽到父母對青春期孩子這樣說話:

“你再玩遊戲,我就把手機沒收,你聽見沒有?我說話你聽不見嗎?”

“你看人家小麗,又考了第一名,你怎麼連前十都進不去?你是不是傻啊?”

“老師說你一上課就是睡覺,我們這麼辛苦,你這樣對得起我們嗎?給你交學費就是為了讓你睡覺嗎?”

父母一邊說,一邊氣得要死。可是,青春期孩子卻無動於衷,一臉無所謂。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要是父母逼急了,孩子就會強烈反抗,重重地關上房門以示抗議,嚴重的時候甚至會離家出走。

看到孩子這樣的反應,父母都覺得十分苦惱,明明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怎麼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與孩子進行溝通呢?

趁著過年,大家都不忙,我們就不妨來聊一聊,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與青春期孩子好好溝通。

接下來,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與父母聊聊和青春期溝通的問題。

02父母要學會閉嘴,將充分表達的機會留給孩子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一個疑惑,以前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聽,怎麼越來越大了,反倒不懂事兒了呢?不是頂嘴就是抗議,怎麼就不能好好聽話呢?

父母總覺得這是孩子的問題,其實不然,這其中也有父母的問題。比如,孩子回家告訴你,“我不喜歡我們的語文老師,他說話總是磨磨唧唧的,一開口我就想睡覺”。

聽到孩子這樣的表述,父母會作何反應呢?大部分時候,父母會馬上打斷孩子,對孩子的想法進行批判,“人家是老師,再差也比你強,你自己不努力,還怨人家?管好你自己得了。有本事你就考個滿分,要不就別說別人不行”。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你回家抱怨領導,你的伴侶對你說,“都是你的問題,別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你會怎麼想?你一定會更加氣憤,對不對?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同樣的事情,放到孩子身上也是一樣。父母不僅無法理解自己的感受,還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批評指責,孩子一定會十分氣憤,這種情況下,哪怕孩子知道應該好好學語文,聽了這些話,也就只會選擇自暴自棄了。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習慣站在我們以為對的角度,居高臨下地對孩子的想法進行批判,但是,我們卻很少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慢慢地孩子就會逐漸關上心門,拒絕父母所謂的好意。

同樣是面對孩子對語文老師的抱怨,父母完全可以聽孩子把話說完,允許孩子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把情緒發洩出來,讓他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接納。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之後,父母再去與孩子進行進一步交流,比如,“我也遇到過和你類似的事情,遇上自己不喜歡的老師,真的很痛苦。但是,如果一直牴觸,我們的成績就會下滑,你打算怎麼辦呢?其實,不要低估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知道正確的做法是什麼,但是,父母說出來,和孩子自己說出來,效果完全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真的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學會閉嘴,把表達的權利交還給孩子,從而讓孩子自己去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相信孩子一定會還給你一個驚喜。

03充分了解孩子的興趣,與孩子討論他們覺得重要的事情

在父母眼裡,孩子的成績永遠是第一位的,期末成績怎麼樣,別人家孩子是不是又考了第一,你是不是應該再報一個補課班。父母幾乎每天都在與孩子討論這件事情。在大人的世界裡,成績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成績好,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卻不是這樣的。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畫畫、跳舞、打籃球,他們也會有自己喜歡的明星,崇拜的偶像,想要實現的夢想,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重要性一點兒都不比學習成績差。所以,當父母一味地與孩子聊學習的時候,只會引發孩子的反感,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剝奪了生活的權利,而這一點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講,是最無法接受的。

所以,要想與青春期的孩子好好溝通,父母一定要做的一門功課就是了解孩子的興趣。新聞曾經報道過一個高考分數超過600分的學霸,在高三學習期間,為了保持住自己的遊戲等級,讓自己的媽媽來做代練。結果,媽媽一點兒都沒有讓他失望,甚至還將遊戲等級提高了很多。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其他家庭,很多父母可能一聽孩子講遊戲,就火冒三丈,“都什麼時候了,還惦記玩兒,考不上大學看你怎麼辦?”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所以,這位媽媽做的最好的地方,不在於她遊戲玩得多麼好,而是在於她看到了孩子的興趣,並且願意去尊重孩子、支持孩子。

想要與孩子好好溝通並不難,關鍵在於我們是不是知道孩子真正的興趣在哪裡,願不願意和孩子去聊那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如果我們能夠用心地去了解孩子的興趣,花時間去體驗和感受孩子喜歡的漫畫、流行音樂或者網絡遊戲,就不用擔心孩子會和我們無話可說。

就算我們真的對孩子關注的內容不感興趣,也不要打來斷孩子,更不要批判孩子。父母可以偶爾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有機會向我們介紹。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傾聽,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尊重與接納。一旦我們做到這些,就會發現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在悄悄變好,而彼此之間的溝通也會變得越來越順暢。

04如果言語溝通不暢,父母可以嘗試與孩子進行紙筆交流

很多父母瞭解了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想法,但是每到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還是覺得十分困難。

就像是孩子說自己喜歡某一首流行歌曲的時候。

父母就會說,“那你放一下,我們也來聽一聽”。

孩子馬上就會翻個白眼,說上一句“給你聽,你也聽不懂”。

父母通過觀察,發現孩子最近特別喜歡紅色,之後就在網上找了一件紅色的衣服,想要送給孩子作為生日禮物,結果孩子瞟了一眼,就說“這麼老土的衣服,現在誰還穿啊!”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本來想了好多話想和孩子好好說一說,結果孩子總是第一時間就終止了溝通。不過,父母也不要因此感到焦慮,除了面對面的溝通方式,作者還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溝通方式,就是紙筆溝通。

雖然我們現在很少使用這種方式來溝通,但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很好的交流的方式,它可以讓我們不用考慮孩子鄙視的眼神或是語氣,從而更專注更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孩子真誠地進行溝通。

那具體應該怎麼操作呢?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首先,父母要買一個筆記本。

不用在乎它的樣式與薄厚,只要是你或者孩子喜歡的樣式就可以。

其次,在筆記本的開篇,為孩子寫上一段話。

介紹一下這個筆記本的用途。比如,孩子,“我買這個筆記本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與你好好溝通,我不希望我們每一次溝通都不歡而散,我希望你也可以在這裡寫下你內心的真實想法,讓我能夠更好地瞭解你”。

第三,要把這個筆記本放在孩子的床上或是顯眼的地方。

如果願意,還可以在上面貼上一個便條,寫上“給我最親愛的孩子”,落款寫上爸爸媽媽。這麼做的目的是要讓孩子能夠經常看到筆記本,提醒他筆記本將會成為自己與父母之間溝通的橋樑。

不過,在這裡,父母要注意一點,用筆記本的目的是為了打開與孩子交流的大門,而不是用來指責和批評孩子的,更不是我們用來發洩情緒的。我們可以在筆記本里寫上,最想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叛逆不放假:三招青春期家庭過年不吵架

“你聽過的最好聽的歌是哪一首,為什麼呢?”

“誰是你碰到過的最糟糕的老師?他怎麼讓你不爽了?”

“你現在最好的朋友是誰?他為什麼會成為你的最好的朋友?”

無論是言語交流,還是紙筆交流,我們真正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再一次對父母敞開心扉,重新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促進親子溝通。

希望各位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瞭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興趣,允許孩子發洩情緒,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親密,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順暢,一起歡歡喜喜過個年。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