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戰“疫”史上的梁羽生、金庸、古龍與溫瑞安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國已有2600多年戰“疫”史了。魯莊公二十年(

前664),《春秋》“夏,齊大災”中的“災”,《公羊傳》解釋為“癘”,也就是瘟疫。再據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疫病史鑑》統計,僅西漢到鴉片戰爭(前202-1840)期間,我國至少爆發過321次大型瘟疫。另外,東漢末年與晚明兩次大瘟疫,不僅讓華夏大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更是改變了歷史走向,加速了王朝覆滅。

華夏戰“疫”史上的梁羽生、金庸、古龍與溫瑞安

但從艱難困苦中走出來的中華民族又有何懼哉!面對瘋狂肆掠的“疫魔”,植根於華夏大地的中醫迎難而上,歷代醫家們生死對決中為防治疫病和拯救蒼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晉代葛洪、隋代巢元方、唐代孫思邈、宋代朱肱、元代朱丹溪、明代李時珍和清代吳鞠通等無不青史留名,但要論這方面承前啟後的大家,無疑《黃帝內經》作者、東漢張仲景、明末清初吳又可與清代葉天士了。巧的是,他們竟然與新派武俠小說四大宗師梁羽生、金庸、古龍和溫瑞安,有著前世今生的關係。

“梁羽生”無名氏

最早疫病記載雖然春秋中葉“齊大災”那次,防治這一塊卻在醫之始祖《黃帝內經》裡。該書“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原則,大致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同時還有“治病必求於本”的治則學說,哦!簡直與正在進行時的“抗擊新冠肺炎”無縫對接呀,老祖宗就是牛!

華夏戰“疫”史上的梁羽生、金庸、古龍與溫瑞安

不過《黃帝內經》這本偉大的中醫鉅著,作者到底是誰?恐怕永遠都是謎了。黃帝?怎麼可能,人家可是一位神話人物,寫好了又交給誰帶到人間呢?那好吧,鑑於這本書成書年代有先秦和西漢兩種說法,只有把作者(據說集體創作)尤戰“疫”的那位作者,定位於這兩個時代裡某位無名氏醫者了。既如此,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的梁羽生,前世便是他了,戰“疫”鼻祖無名氏也。

“金庸”張仲景

東漢末年被時人稱為傷寒的大瘟疫,應該中國歷史上最大疫魔浩劫了,全國人口從五千多萬銳減至不到八百萬,其“殺手本色”絲毫不遜戰亂,且是後者源頭黃巾起義的重要“助推器”。那會兒究竟慘到什麼程度?為《三國志》作注的東晉史學家

裴松之稱“自中原酷亂,至於建安,數十年間生民殆盡。比至小康,皆百死之餘耳”。張仲景的家族也未能倖免於難,“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華夏戰“疫”史上的梁羽生、金庸、古龍與溫瑞安

面對大家悲與小家慘,化悲痛為力量的張仲景(150-154~215-219)挺身而出,含辛茹苦悉心鑽研數十載,終寫就《傷寒雜病論》這一不朽醫學鉅著,開創了中醫學上的“全真教”:傷寒學派。該“教”系統分析了傷寒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被後世奉為圭皋,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尊為醫聖。如此一個集大成者,稱他為“金庸”沒毛病吧。

“古龍”吳又可

面對晚明那一場不遜於東漢末年的大瘟疫,孤獨而又偉大的醫學家吳有性(1582-1652),即電影《大明劫》裡的吳又可挺身而出,悉心鑽研書就我國醫學史上首部溫病學專著《瘟疫論》,明確提出溫病不同於傷寒的獨特見解,並率先創立了瘟疫學說

,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溫病辨證論治綱領,不僅開華夏傳染病研究之先河,更是領先西方世界200年,尤“癘氣”致病之說,槓槓的世界傳染病學史上的首創。

華夏戰“疫”史上的梁羽生、金庸、古龍與溫瑞安

吳又可在書中還揭示了瘟疫病原,突破六氣致病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新的傳染病病原觀點;總結瘟疫侵犯途徑、傳染方式和流行特點,指出當是從人的

口鼻而入;同時探尋治療藥物,創立了達原飲和三消飲,前者後來還對治療非典起到了不小作用。咋樣,吳又可牛吧,尤能在醫聖張仲景“枷鎖”中掙脫而出,另闢蹊徑開創了不同於傷寒學派的瘟疫學說,不正好來生緣那位衝破金庸陰影的古龍嗎?

“溫瑞安”葉天士

吳又可雖然把傷寒與溫疫區別開來,並創立了瘟疫學說,但從根本上劃清溫疫”和“溫病”界線的,還是葉天士(1666-1745)。生活於清代中葉承平年代的他,不像張仲景與吳又可那樣歷經亂世磨練,成就與人氣也略遜一籌,卻也是不同凡響的“溫熱大師”。

華夏戰“疫”史上的梁羽生、金庸、古龍與溫瑞安

他的溫病學說奠基之作《溫熱論》,首次闡明溫病的病因、感受途徑和傳變規律,明確提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伏寒化溫”的傳統認識,徹底把溫病從傷寒的“牢籠”中“解救”了出來。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創立了“衛氣營血”溫病辨證理論,並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診斷方法。

對了,葉天士還是我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醫學家。咋樣,戰“疫”中比不了無名氏、張仲景和吳又可,但也自成一家的他,跟新派武俠小說中同樣遜於梁羽生、金庸和古龍,卻也宗師級別的溫瑞安有的一比吧。至於溫熱大師的“溫”和溫瑞安的“溫”不謀而合,看來也是巧合中透著前世今生的那份緣了。“

”,妙不可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