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教科書式的關中保衛戰,體現出宇文泰與高歡才具的差距

公元534年七月,北魏孝武帝元修不堪受制於權臣高歡,投奔鎮守關中的宇文泰。九月,高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將國都從洛陽遷往鄴城。

立國近一百五十年的北魏正式一分為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東西對峙,在遼闊的北方大地上演。

遷都鄴城的東魏,繼承了北魏絕大部分國土,包括人口的稠密的河北與山東地區,山西全境,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及南陽盆地。與西魏沿著傳統的地理邊界,即黃河、潼關、武關一線形成軍事對峙,其國力在當時鼎足而立的三國之中(包括南方梁朝)最為雄厚。

一場教科書式的關中保衛戰,體現出宇文泰與高歡才具的差距

公元534年,兩魏疆域示意圖

西魏國都長安,疆域包括關中,陝北高原,隴右和河西走廊,從地理面積上來看,似乎與東魏相差無幾。但由於地廣人稀,相隔懸遠,西魏能夠有效控制的區域僅有關中與隴右一帶。其國力與東魏相比,處於明顯劣勢。

公元537年正月,東魏奇襲西魏北方重鎮夏州得手,在西魏產生了極大的震動。不久之後,西魏靈州、涼州兩鎮將領先後向東魏投降,西魏頓時丟失了半壁江山。

一場教科書式的關中保衛戰,體現出宇文泰與高歡才具的差距

西魏丟失北方三州

同年十二月,東魏的實際掌控者高歡,抱著畢其功於一役的期望,親自統兵西征,東魏大軍兵分三路殺向關中。

自古以來,無論是從中原進入關中,還是從關中挺進中原,只有三條通道可供選擇。第一條是從洛陽沿黃河河道向西抵達華陰,潼關坐落在這條通道的盡頭。第二條是從南陽盆地經過上洛,翻越秦嶺,進入關中藍田地區,武關控遏著這條通道的咽喉。第三條是從山西的河東地區,渡過黃河,進入關中的河西地區。

歷史上,進攻關中的勢力往往會選擇其中的一條或者兩條通道進軍。如魏武帝曹操選擇的是潼關,強攻不成,而折向河東。漢高祖劉邦進攻洛陽不克,從武關攻進關中。宋武帝劉裕則是潼關與武關兩路並進。

東魏因為控制著南陽盆地、洛陽和山西,三條連通關中的通道都毗鄰國境。加之遠遠凌駕於西魏的軍事實力,選擇了罕見的三路並進。高歡統帥主力從晉陽出發,逼進黃河沿岸。大都督竇泰進攻潼關。司徒高昂從荊州向武關進軍。

一場教科書式的關中保衛戰,體現出宇文泰與高歡才具的差距

西魏兵力處於劣勢,且需要在北至黃河龍門渡,南至武關數百里的防線上,阻擋東魏進攻,處境十分被動。

面對咄咄逼人的高歡,宇文泰意識到被動防禦將使局勢越發險惡。他決定集中兵力,主動出擊,目標鎖定在了進攻潼關的東魏軍隊。

為了確保出其不意,宇文泰刻意帶領西魏主力返回長安,同時散佈退保隴西的假消息,迷惑對手。隨後帶兵連夜離開長安,向潼關方向疾行,在第三日清晨,出現在了潼關東魏軍隊的眼前。

東魏主帥竇泰慌忙部署防禦,但陣型尚未展開,西魏的鐵騎已經衝殺上來。竇泰臨陣戰死,東魏軍隊被全數殲滅,萬餘人成為了西魏的俘虜。

一場教科書式的關中保衛戰,體現出宇文泰與高歡才具的差距

竇泰的迅速潰敗讓高歡猝不及防,雖然東魏主力尚存,但缺乏潼關一線的掩護,從河東渡過黃河,進入關中的軍隊,將會遭到西魏軍隊來自後方的進攻,處境將十分兇險。權衡利弊,高歡下令燒燬已經搭好的黃河浮橋,迅速撤軍。

而此時武關方向的東魏軍隊已經成功拿下上洛,打通了進入關中的通道,無奈於主力撤退,也只得迅速後撤,上洛得而復失。

高歡聲勢浩大的進攻,從出征到撤軍,僅僅維持了三十幾天,大都督竇泰戰死,折損精銳萬餘,未拿下一城一地。與之相對的,是宇文泰教科書式的關中保衛戰。

東西兩魏當時的情況,與三國時期曹操出征關中時極為相似。不同的是,曹操最終拿下關中,而高歡輸得灰頭土臉。

究其原因,要先從關中地形說起。關中盆地內部,是大面積的平原與丘陵地區,幾條河流分佈其中,從與上洛隔秦嶺相連的藍田到北面龍門渡不過三百里路程,從長安到潼關也不過三百里路程。按照古代行軍速度,兩三天內即可橫穿這片區域,這樣的地形,給防守方提供運動戰的可能。

由於關中向東三條通道間有黃河、中條山和秦嶺阻隔,導致進攻方即便是三路進軍,也無法相互呼應,同時因為兵力分散,有被防守方集中兵力消滅的危險。

曹操看透了這一點,集中兵力從洛陽進攻潼關,強攻不成後,繞道河東渡過黃河,最終拿下關中。而高歡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些,儘管三路並進,看似攻勢兇猛,結果卻使得潼關方向的東魏軍隊全軍覆沒。

一場教科書式的關中保衛戰,體現出宇文泰與高歡才具的差距

曹操進攻關中示意圖

宇文泰依靠對關中地形的熟悉和卓越的戰略思維,贏得了一場教科書式的關中保衛戰。他與高歡才具的差距在這場戰爭中展現無疑,關中宇文氏最終能夠戰勝實力遠勝自己的高氏,實非偶然。

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泰這種集中兵力逐個擊破的運動戰,在一千多年後,被另外一位少數民族統帥發揮到了極致。

明萬曆四十七年,明軍十一萬大軍兵分四路,向後金國都赫圖阿拉進發。努爾哈赤帶領六萬士兵,五天內疾行數百里,擊潰三路明軍。明軍陣亡五萬,損失軍資器械無數,徹底失去了在遼東與後金角力的實力。這場戰爭史稱薩爾滸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