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自成和多爾袞對明朝士紳的不同態度,就知道大清應當得天下

導讀

李自成的大順和多爾袞的大清都曾攻佔北京

,所不同的是,李自成僅僅待了四十二天就倉皇逃走,而大清則定鼎天下成為了最高統治者

我們從李自成和多爾袞對明朝士紳的不同態度,就知道李自成和多爾袞在政治上的差距,可以說在當時的環境下,李自成輸的並不冤,大清坐天下是應得的

明朝士紳對李自成是擁護的,然而李自成卻對士紳“打土豪,分田地”追贓助餉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形勢是一片大好,原明朝大部分官員都爭相投奔新朝。


從李自成和多爾袞對明朝士紳的不同態度,就知道大清應當得天下

京城百姓對闖王的擁護

官紳階級認為,大順代大明不過是歷史上常見的王朝更替,都希望躋身於新興的大順王朝成為定鼎功臣,絕對不會去投奔一個偏處遼東的滿族政權。然而在這種民心可用的情況下,大順政權對官員士紳的態度卻令人心寒

大順政權新建之時,確實需要大量財政經費做支持,因此大順政權對官紳地主實行追贓助餉政策(即打擊官員士紳階級,把他們的家產充公當做軍餉使用)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大順政權在已經佔領北京,“繼承”明朝的政治遺產後,仍沒有依據形勢對政策進行調整,據史料記載,大順政權委任的地方官到任之後都在堅決實行追贓助餉這一“打土豪,助軍餉”的政策:

“拷掠鄉紳,以官職大小定銀數之多寡,慘不可言”;

“置鄉紳於獄,比餉銀”;

“邢逼鄉官,漸及富戶,謂之追餉”。

各地方的追贓行動一直持續到大順軍兵敗山海關,西撤西安才結束。

明朝士紳群體對李自成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原明朝官紳階級投靠大順朝,原本就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然而新朝進京之後,不僅難以保住家資財產,還被嚴刑拷打,百般羞辱


從李自成和多爾袞對明朝士紳的不同態度,就知道大清應當得天下

官紳群體對李自成是失望透頂的,“豈興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賊而已矣”這是絕大多數官員對大順軍的評價,他們認為李自成如此不近人情的做派,是難以成就大業的,只不過當前攝於大順軍的兵威,不敢公開反抗罷了。

多爾袞對明朝士紳的態度:極力收買

山海關之戰之後,李自成決定放棄北京,向西撤離,這就給了大清以可乘之機,多爾袞在山海關短暫的修整後,即刻向北京進發。


從李自成和多爾袞對明朝士紳的不同態度,就知道大清應當得天下

此時的北京士紳尚不瞭解情況,他們還認為是吳三桂擊退了大順軍,並從李自成手中奪回了太子朱慈烺,吳將護送太子進京恢復明朝正統,他們萬萬沒想到昂首進京的是大清攝政王多爾袞

與大順李自成進京後,明朝官紳爭相求錄用不同;多爾袞進京後,大部分明朝士紳不願意給清廷效力,紛紛逃離北京

多爾袞知道要想坐穩天下,必須要穩住並爭取到漢族士紳的支持,因此清廷的政策是千方百計的收買並留住明朝士紳。

不管你是東林黨、閹黨、還是投降過李自成的,一律不計前嫌,官復原職

多爾袞入京後,就打著為崇禎皇帝復仇討賊的旗號,要求官民都為崇禎皇帝服喪三天,多爾袞的這一舉動就明確的告訴明朝的這些士紳,大清才是大明的正統繼承者


從李自成和多爾袞對明朝士紳的不同態度,就知道大清應當得天下

影視劇中的多爾袞

鑑於明朝後期以來,東林黨、閹黨鬥爭不斷,明亡後,還有很多官員投靠過李自成,官紳團體成分十分複雜,基於這種實際情況,清廷就明確宣佈:

凡文武官員軍民人等,不論原屬流賊,或為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

這就是說,不管之前是投降大順的還是東林黨,或是閹黨,只要歸順大清朝,一律官復原職


從李自成和多爾袞對明朝士紳的不同態度,就知道大清應當得天下

比如說原明朝官員周伯達在明時任陝西關西道(相當於正廳級),在大順政權,任職甘肅節度使(正部級),歸順清朝之後,仍舊保留原職位,繼續任甘肅巡撫。

史料記載了當時的情況:

“去歲五、六月間,人心粗定,引避者多,寮署一空,班行落寞。及攝政殿下寬仁好善之意,播於遠邇,暨聖主膺篆御圖以後,瑞葉天人,然後東西響應,多士雲集,乃有今日,豈易易哉。”

可以看到多爾袞不計前嫌,官復原職的政策爭取到了相當一批官紳投靠,從而在北京穩住了陣腳

清廷不僅在政治上給予明朝士紳官職權利,在經濟上也大力保證他們的利益,宣佈凡是被大順軍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同時對土地徵收的田賦按照萬曆年間的徵收政策執行,取消崇禎帝時期加徵的苛捐雜稅

對官紳不同的態度體現了大清與大順不同的政治眼光,也說明了大清應當得天下,李自成輸的不冤

明朝中期以來,官員士紳勢力逐漸成型,在社會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想要穩住政權,就要先穩住士紳階級

多爾袞對明朝的士紳是求賢若渴,極力收買,就現實意義而言,能夠迅速穩住陣腳,確保社會正常運轉;長期來看,收復了人心,為今後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清王朝在中原的統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民心可用的情況下,對明朝的士紳仍舊是“追贓助餉”老思維,生生的把已經歸順自己的官紳階級推向了對立面

同樣是攻佔北京城,對明朝官紳的不同態度就體現了李自成與多爾袞在政治能力、戰略眼光上的差距,正是這種差距才導致大清擊敗大順,而後又統一全國,成為中原的統治者

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大清得天下是理所應當的,李自成輸的並不冤。


參考:

《清世祖實錄》《明清史料》《南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