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達克位於什麼地方?

不忘初心成大業


吐蕃王朝崩潰後,西藏高原進入了長達400餘年的割據混亂時期。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吐蕃王室後裔吉德尼瑪袞在阿里的不讓(普蘭縣)建立了古格王朝。

當吉德尼瑪袞老去時,他裂土封王,將三個兒子分封各地,各自建國。

其中,長子貝吉德•日巴袞(通常簡稱貝吉袞)獲封拉達王,以今日列城(今印控克什米爾列城)為中心,轄瑪域、拉達(今日土和克什米爾)地方;

次子扎西德袞為普蘭、亞孜王,轄古格、普蘭和亞孜(今日尼泊爾之木斯塘);

三子德祖袞為桑噶三門、比地、比角王,主要轄古格以西,拉達以南今印度境內的桑噶、果松等地。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袞佔三圍”。

從此,象雄(羊同)地區改稱為“阿里速古魯孫”(意為阿里三圍或阿里三部)。這是“阿里”一詞的肇始,其意為吐蕃後裔的“屬地、領地”。

隨後,阿里地區組建了一個以古格為首的國家聯盟。

拉達克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王國,但在其國家歷史的早期,古格王國對其擁有近乎統治級別的影響力。

按照藏文史料《拉達克王統記》的記載,當時的拉達克被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上部拉達克靠近勃律,長時間被講韃靼語為主的克什米爾人控制。

這部分族裔因接近阿富汗,轉而信奉了伊斯蘭教,而下部拉達克則信奉佛教,保持了和西藏相近的風俗。

在很長一段時間的拉達克歷史中,抵禦上部拉達克穆斯林侵襲的工作是由古格王朝軍隊負責的。由此可見,古格王朝的強勢地位。

早期的古格國家聯盟,處於完全獨立的狀態。

既沒有和西藏其他地區的政權發生多少聯繫,其版圖也不隸屬於西藏其他地區的政權。

但隨著蒙古勢力的崛起,元朝在西藏(烏斯藏)派駐軍隊維護驛路交通,兩次提兵入藏打擊反對者,並至少進行了三次以上的人口普查(括戶)。

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包括拉達克在內的西藏,被一起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隨著古格王朝實力的衰落,漸漸做大的拉達克王國,開始侵襲古格的領土。

這便和當時居於衛藏的格魯派甘丹頗章政權,產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公元1679(清康熙十八年),拉達克和衛藏格魯派政權在阿里爆發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戰爭。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被稱為“古格之戰”,或“衛藏——拉達克戰爭”。

雖然戰爭初期,拉達克獲得了一定的戰場優勢,但隨著清朝以及蒙古實力派對格魯派政權支持,拉達克的失敗不過是遲早的事。

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欽點甘丹次旺(噶爾丹策旺)為統帥,領蒙藏聯軍大敗拉達克軍隊,也給從未見識過騎兵衝鋒的拉達克人,一個深刻認識蒙古鐵騎的機會。

不甘心失敗的拉達克王德登郎嘉,轉而向印度的莫臥兒王朝求援。但一個新巨頭的登場徹底改變了戰爭格局。

這個新入場的強人,就是縱橫新疆草原的綽羅斯·噶爾丹。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這位蒙古準噶爾部的“博碩克圖汗”,在康熙三大徵中與康熙皇帝打得你死我活。

但在阿里,他們卻分別成了格魯派政權的幫手。

甘丹次旺在五千準噶爾鐵騎的幫助下,兵圍拉達克首都列城。公元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拉達克國王德登郎嘉,親自到蒙藏聯軍的軍營中叩頭認罪,表示“願意做任何被要求的事情”。

最後,雙方在丁莫崗達成口頭協議,再次明確了拉達克作為西藏政權的屬國地位,還規定藏傳佛教是拉達克的國教,王室不能信仰異教(伊斯蘭教)。

藏文史料《頗羅鼐傳》中記載:“歷代神聖藏王,與拉達克王子洛桑白瑪是西藏的近親,特予撫慰,賜千餘戶,乃封為王”。

也就是說,至少在公元十七世紀晚期,拉達克依舊是西藏領土的一部分。

但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1834年至1841年,清道光年間),在英國殖民者的支持下,查漠道格拉王室(錫克王國的屬國)出兵侵略西藏,

因藏語中,將道格拉人稱為“森巴”,故此史稱“森巴之戰”。

“森巴之戰”,最終決定了拉達克的命運。

1834年(道光十四年)道格拉人入侵拉達克,佔領拉達克及巴爾蒂斯坦全境;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道格拉人繼續侵略西藏,與清軍發生軍事衝突,並最終與衛藏政權(注意是格魯派地方政權)簽訂停火協議。

雖然,清朝保住了阿里的大部分地區,但拉達克卻被生生割去,被併入了印度的多格拉土邦。

但道格拉人和格魯派簽署的協議之草率,不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成了之後雙方各執一詞的理由。

因為,這份本來就沒什麼約束力的協議,分別由波斯文和藏文書寫,但兩種文字的內容存在很多出入,也沒有規定以哪個版本為主。

難怪英國作家在《中印邊境》一書中揶揄道:“僅僅這一點,就有足夠的資料,可以使練達的外交家們辯論幾代了。”

更有意思的,協議是由格魯派的地方政權具名簽署的,清朝駐藏大臣從未在上奏中提及此協議。

因此,身在北京的清朝皇帝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過這麼一個邊境協議。新中國政府也從未表示,認可此協議。

1842年,在道格拉人的控制下,拉達克國王貢嘎郎嘉被廢黜,綿延八百多年的拉達克王國滅亡。

1846年3月,道格拉人又被迫和英國殖民者簽署了《阿姆利則條約》,其建立的查謨王國也逐漸淪為英國的附庸,包括拉達克在內的克什米爾地區落入英國人之手,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

這成了之後印度,對拉達克地區提出主權要求的基礎。

1947年,英國撤出印度次大陸,印、巴兩國分治,克什米爾地區成了印巴相爭的焦點,直接誘發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印巴戰爭。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拉達克位於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三國交界的克什米爾地區東南部,面積45110平方公里,人口約26萬,使用拉達克語和巴爾蒂語(藏語分支)以及烏爾都語,下轄列城和巴爾蒂斯坦,列城是其首府並建有列城機場。拉達克北面是喀喇崑崙山脈,南面是喜瑪拉雅山脈,西南則是克什米爾山谷,全境介於海拔3000至6000米。

根據目前拉達克地區的的石刻遺存可以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這時雅利安人成為了當地最早的居民。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被併入篤信佛教的貴霜帝國,此後佛教經克什米爾逐漸傳播到西拉達克,而此時的東拉達克則盛行苯教。公元644年興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悉勃野部首領松贊干布建立統一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並開始向周邊地區擴張;661年唐高宗李治在滅西突厥汗國後在西域地區設置州府:自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凡州八十八,縣百一十,軍、府百二十六。在這一時期拉達克北部成為大唐王朝治下的疆土;而南部則為吐蕃控制。此後拉達克地區成為唐和吐蕃爭奪的重要目標並在雙方之間幾經易手。

842年吐蕃王室發生內亂,一名王室成員尼馬嗊逃到拉達克地區並在這裡建立了拉達克王朝,這是拉達克第一次以獨立的政治實體身份出現在歷史記載中。這一時期大量躲避吐蕃內亂的藏人遷入拉達克並隨之將藏傳佛教傳入拉達克,被譽為拉達克歷史上第二次佛教傳播。儘管拉達克人建立了自己獨立的政治實體,但在文化上仍大體被視為吐蕃諸部的一部分。公元1247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之子闊端邀請西藏薩迦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涼州同自己會盟,這次會盟最重要的產物就是《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正是這一文件向歷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從此正式劃入蒙元版圖,西藏屬於中國。1271年忽必烈在自己的漢族幕僚建議下仿照中原漢制建元稱帝,與此同時忽必烈對全國各地的行政區劃進行了重大調整:包括今天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由中書省直轄,在地方上設置有遼陽、嶺北、甘肅、陝西、四川、雲南、湖廣、江西、江浙和河南江北十個行省,與此同時吐蕃舊地由宣政院管轄,同行省平級。而被視為藏地一部分的拉達克在這一時期同樣隸屬於蒙元宣政院管轄。公元1370年明軍攻取洮州、岷州並進克元朝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脫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遂降明。此後明朝從元朝手中繼承了對西藏的主權,位於西藏西部的拉達克在這一時期同樣隸屬於明王朝。

儘管中國的元、明兩朝都將拉達克納入了版圖,但這一時期的拉達克在內政上具有相當的獨立性並開始介入到和周邊勢力的交鋒角逐中:從13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大舉向南亞擴張。這時的拉達克同西部的穆斯林勢力以及東部西藏的藏傳佛教各教派都存在矛盾:一方面拉達克面臨穆斯林鄰國的劫掠和侵略;另一方面作為藏傳佛教噶舉派信徒的拉達克一直試圖從西藏獲得佛教事務的指導並同其他教派存在紛爭。在這一過程中一部分拉達克人皈依了伊斯蘭教,然而不久之後巴幹王重新統一了拉達克並建立了“勝利王朝”。勝利王朝一度將版圖向北擴張到了臧斯噶等地,向南拓展到尼泊爾,勝利王朝致力於在境內修復佛教聖器和廟宇,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來自中亞的突厥穆斯林在該地區摧毀佛教、實現伊斯蘭化的企圖。然而勝利王朝後來還是被已經吞併克什米爾和巴爾蒂斯坦的莫臥兒帝國擊敗,但是王國保持了獨立。

17世紀後期同為西藏藩屬、信奉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不丹同信奉格魯派的西藏達賴政權發生爭端,在這一爭端過程中同樣信奉噶舉派的拉達克站在了不丹一邊並因此引起了西藏方面的進攻。後來克什米爾的穆斯林民族幫助重建了拉達克政權,但條件是拉達克王室允許在首都列城建清真寺並且國王皈依伊斯蘭教。1684年西藏和拉達克簽約解決了雙方之間的爭端。1834年和1840年多格拉人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帝國的支持和率領下兩次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兩次向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清朝駐藏大臣拒不發兵,以致於拉達克淪陷於多格拉人之手。1842年拉達克人發動起義但失敗,拉達克被併入多格拉土邦。多格拉土邦允許拉達克王室保留部分王權,而這一格局一直延續至今。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事實上在多格拉人的背後是有英國的支持的。

英國在南亞次大陸採取的是分而治之的統治策略:由英國直接統治的地區被稱為英屬印度;而像多格拉這樣的土邦則在臣服於英國的前提下被允許保持半獨立性。1947年在二戰中被嚴重削弱的英國面對印度次大陸風起雲湧的獨立浪潮被迫撤出,而在撤離前英國最後一個大動作就是印巴分治:將原英屬印度殖民地按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對那些此前保持著半獨立性的土邦則允許自主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然而這時的多格拉土邦王公在面對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問題時犯了選擇性綜合症,印、巴雙方見多格拉王公遲遲不做出選擇都急在心裡,1948年先等不及了的巴基斯坦攻入包括拉達克在內的多格拉地區,此後多格拉土邦同印度簽約宣佈加入印度,隨即印軍也開進到包括拉達克在內的多格拉地區。

在1840年代以前拉達克一直屬於傳統藏區的一部分並曾受到過中國元、明、清三朝的有效管轄,直到1842年被英國扶植的多格拉人佔領,儘管如此時至今日拉達克在國際上仍有“小西藏”之稱。印巴分治後印軍和巴軍曾一度在此地交鋒,在經歷三次印巴戰爭後目前拉達克絕大部分地區處於印度的實際控制下。與此同時自清朝以來中國從沒承認被侵佔的拉達克屬於外國。迄今為止中印邊界西段問題仍懸而未決。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拉達克有小西藏之稱,位於西藏西南部,歷史上曾是吐蕃藩屬國,到唐朝幾度易手唐蕃。到了元朝徹底歸順。後來印度北部的莫臥兒王朝入侵拉達克,拉達克歸順於莫臥兒王朝。到了清朝重新成為中國西藏的一部分。到了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指使印度境內的錫克王國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向大清求援,大清拒絕出兵(有點像琉球被日本吞併)。拉達克戰敗歸順錫克王國。自此中國徹底失去對拉達克的控制。後來英國吞併了錫克王國,拉達克併入克什米爾。印巴分治後因克什米爾爆發戰爭,拉達克成為主戰場之一。解放軍入藏後重新奪回了自清末丟失的阿里,阿克塞欽,這就是中印領土西部爭議地區。而拉達克也被印巴一分為二分別屬於兩國。目前拉達克地區主要是藏族,還有錫克族,以及雅利安人後裔。宗教主要是藏傳佛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


伈倓焸


拉達克(藏語:ལ་དྭགས་;英語:Ladakh)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信仰噶舉派佛教,現絕大部分由印度實際控制。拉達克面積45110平方公里,首府是列城,有“小西藏”之稱,無論地理、民族,宗教與文化皆接近西藏。

拉達克傳統上是藏區同中亞和南亞交通、貿易的中心和門戶。拉達克歷史上屬中國西藏的一部分,清朝時為受駐藏大臣節制的西藏藩屬。1834年,英國支持錫克帝國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從此落入外國之手。

清朝以來,中國從來沒有承認被侵佔的拉達克屬於外國。印方曾聲稱,中印邊界西段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劃定,遭到中國方面的駁斥。直到今天,中印邊界西段問題仍懸而未決。[1]

中文名稱

拉達克

外文名稱

लद्दाख़、لدّاخ

別名

小西藏、麻域

行政區類別

地區

所屬地區

印控克什米爾(查謨-克什米爾邦)

地理位置

拉達克地居世界屋脊之上,北有喀喇崑崙山脈、南有喜瑪拉雅山脈,西南則是克什米爾山谷,全境介於海拔3000米至6000米。

拉達克的首府是列城(Leh),也是拉達克最低的地方,大部分的居民住在海拔3000米的拉達克河(印度河上源)的山谷裡。

氣候環境

拉達克氣候乾燥,溫差甚巨,拉達克因地處高山深谷,以致氣候相當乾燥。北方為喀喇崑崙山脈所阻擋,南邊以喜馬拉雅山為屏障,所以北方的溼氣和雨水無法吹過來,而南方每年定期吹向印度大陸的季風也無法進入。

拉達克南北氣候差異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向東北遞減:氣溫自南而北遞降,查謨1月平均為14℃,列城在0℃以下。夏季最高溫度可高達38℃,入夜後可降到7℃左右,冬天天氣寒冷,平均氣溫零下25℃左右,最冷時會到零下30℃,即使是在列城也會降到零下20℃,冬夏的溫差可達60℃﹝冬天則常處於-30℃以下﹞,所以每年的9月至來年的6月,拉達克可以說完全與世隔絕。

拉達克為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使得太陽的熱量更為強烈。

歷史

拉達克地區的石刻表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這個地區。拉達克最早的居民是雅利安人,這些早期居民被希羅多德的著作和往世書記載下來。1世紀左右,拉達克成為貴霜帝國的一部分。2世紀的時候,佛教經過克什米爾傳入西拉達克,而此時東拉達克仍然盛行苯教。7世紀的時候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記錄了這個地區。

8世紀,拉達克東部的吐蕃擴張,拉達克北部的中亞被中國唐朝控制,拉達克捲入了唐蕃衝突,其宗主權在唐帝國和吐蕃之間幾經易手。

清代達拉克

842年,吐蕃王室成員尼馬嗊(Nyima-Gon)由於王室內亂,逃往吐蕃西部,脫離吐蕃王國,吞併拉達克,建立獨立的拉達克王朝。這個時期拉達克湧入了大量藏人,隨之藏化。王朝從印度東北地區尤其是克什米爾引入佛教思想,史稱藏人的“第二次佛教傳播”。

13世紀面臨伊斯蘭教征服南亞,拉達克謀求從西藏獲得佛教事務的指導。隨後的大約兩個世紀裡,直到1600年,拉達克面臨穆斯林鄰國的劫掠和侵略。由此拉達克開始衰落,並且部分人轉信伊斯蘭教。之後巴幹王重新統一了拉達克,並建立了“勝利王朝”,此後國力漸強。這個地區王朝一直持續到今天。為了對付穆斯林在該地區摧毀佛教、實現伊斯蘭化的企圖,王朝的歷代國君驅逐了來自中亞的入侵者,並且一度把王國擴張到尼泊爾。17世紀前期,勝利王朝為修復佛教聖器和廟宇做了大量努力,王國版圖向北擴張到了臧斯噶(Zanskar)等地區。然而王國後來被已經吞併克什米爾和巴爾蒂斯坦的莫臥兒帝國擊敗,但是王國保持了獨立。

提可色的宗堡,拉達克

17世紀後期,拉達克在不丹和西藏的爭端中支持不丹,引起了西藏的進攻。克什米爾穆斯林民族幫助重建拉達克政權,但是條件是拉達克王室允許在首都列城(Leh)裡建清真寺並且國王皈依伊斯蘭教。1684年西藏和拉達克簽約解決了雙方之間的爭端。

1834年和1840年,多格拉人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帝國的支持和率領下兩次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兩次向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是清駐藏大臣拒不發兵,拉達克淪陷。1842年拉達克人起義失敗,拉達克被併入多格拉土邦。

1842年拉達克戰爭後,拉達克王室被允許在拉達克保留部分王權,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今天。

1947年印巴分治,多格拉土邦王公不能決定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1948年巴基斯坦攻入該地區,並且佔領了卡吉爾(Kargil)和臧斯噶,軍隊距離雷城不到30公里。在多格拉土邦王公簽約加入印度之後,印度派軍隊進入該地區。

列城的土邦王宮

1949年中國關閉了奴布拉(Nubra)和新疆的邊界,封鎖了傳統的邊貿道路。1950年中國解放西藏,大量藏人逃入拉達克。

1962年以前中國修建的新藏公路穿越阿克塞欽地區,使自清末以來未能有效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重新回到中國的有效管理中。中國還建設了喀喇崑崙公路通入巴基斯坦。在此期間,印度建設了斯利那加-列城公路,使行程從十六天縮短到兩天。

如今整個查謨-克什米爾邦處於印度、巴基斯坦的領土爭端之中。[2]

藏傳佛教

拉達克等地信仰噶舉派佛教,明朝是噶舉派的藏巴汗政權統治西藏、包括拉達克,1643年格魯派政權和碩特汗國進入日喀則,推翻藏巴汗政權,統治西藏,多次欲統一拉達克,但沒有成功,因此出現拉達克小王國、不丹小王國,後來歸駐藏大臣節制。

噶舉派佛教在拉達克、不丹當權,噶舉派在西藏當權(康區主要是紅教即舊教),這種局面長期保持。

Thiksey (提可色)的宗堡,被國際媒體稱為修道院,其實它與日喀則的江孜古堡、桑珠孜宗堡一樣)――位於海拔3600米,是藏傳佛教黃帽子教派的機構,後來成為寺廟,建築格式和西藏江孜古堡、桑珠孜宗堡、布達拉宮相似,是拉達克中部地區最大的寺廟。

人口

約260000人,主要為藏人以及操印度-伊朗語族的雅利安人,多數信藏傳佛教。還有大量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印度教等。

人口

環境

拉達克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最高的高原,其中大部分是超過3000米(9800英尺)。它從喜馬拉雅到崑崙範圍,包括上梧桐河谷。

從歷史上看,該地區包括巴爾蒂斯坦(Baltiyul)谷(現在大多在巴基斯坦給予部分克什米爾地區),整個上印度河流域,遠程扎斯卡,拉胡爾和比蒂到南方,許多阿里包括Rudok區和古格的東部,東北部的阿克賽欽,以及拉布拉克角度的Khardong La北部的Nubra Valley。當代拉達克接壤西藏的東部,拉胡爾和斯皮蒂地區南部,淡水河谷克什米爾,查謨和Baltiyul地區西部和西南角新疆跨越喀喇崑崙山口在遙遠的北方。拉達克和青藏高原之間的歷史性但不精確的差距在北部開始,在包括Aling Kangri和Mavang Kangri在內的 Rudok以東的山脊複雜迷宮中,並繼續向東南向到西北尼泊爾。

附近地形

這個地區的山脈形成了4500多萬年,將印度板塊摺疊成更穩定的歐亞板塊。漂移繼續,引起喜馬拉雅地區頻繁的地震。拉達克山脈的山峰處於Zoji-la附近的中等高度(5000-5500米或16000-18050英尺),向東南方向增加,最終達到了坤坤雙峰會(7000m或23000英尺)。

蘇茹和扎斯卡山谷形成由喜馬拉雅山和包圍的大槽扎斯卡範圍。蘭古是Suru山谷居民最高的地區,之後,通往Zanskar門戶的Pensi-la山谷上升到4400米(14400英尺)。卡吉爾是蘇魯河谷唯一的一個小鎮,是拉達克市第二大的重鎮。這是對貿易路線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大篷車 1947年之前,或多或少等距,在約230公里斯利那加、列城、斯卡和Padum。僧伽谷位於Stod和Lungnak河的低谷。該地區經歷大雪;Pensi-la僅在6月至10月中旬開放。Dras和Mushkoh谷形成了拉達克西部的極端。

印度河是拉達克的支柱。大多數主要的歷史和當前的城鎮列城、Basgo和Tingmosgang(但不卡吉爾),靠近印度河。在1947年的印巴戰爭之後,流經拉達克的梧桐河逐漸成為這條河的唯一一部分,在印度教宗教和文化方面,這個河流仍然流經印度,這是非常崇拜的。

在錫亞琴冰川是在東部喀喇崑崙山沿有爭議的印度-巴基斯坦邊界的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形成了一個將中國與印度次大陸分開的大流域,有時被稱為“三極”。冰川位於Saltoro Ridge立刻在西面和主要的Karakoram範圍之間東部。長76公里,是喀喇崑崙最長的冰川,是世界非極地地區第二長的冰川。它的海拔高度為海拔5753米(18875英尺),源自中國邊境的英迪拉(Indira Col),海拔為3620米(11880英尺)。Saser Kangri是印度喀喇崑崙山脈最東部的Saser Muztagh的最高峰,Saser Kangri I的高度為7672米(25171英尺)。[3]

拉達克的班公湖

拉達克是一個高原沙漠,因為喜馬拉雅山形成一個雨陰,一般拒絕進入季風雲。水的主要來源是山上的冬天降雪。該地區最近的洪水(例如2010年的洪災)歸因於異常的雨水模式和退縮的冰川,這兩者都被認為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3]

喜馬拉雅山脈Dras、Suru山谷和Zangskar北面的地區,經歷了大量的降雪,並且與該地區其他地區一年隔絕了好幾個月,因為整個地區仍然被其他地區的道路所割斷。國家的。夏天很短,雖然它們長得足以種植莊稼。夏天的天氣是乾燥和愉快的。夏季溫度範圍為3〜35 ℃,冬季最低溫度範圍為-20〜-35 ℃。[4]

中國主權

清朝以來,中國從來沒有承認被侵佔的拉達克屬於外國。

印方曾聲稱,中印邊界西段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劃定,遭到中國方面的駁斥;直到今天,中印邊界西段問題仍懸而未決。[1]

沒有畫在標準地圖的中國領土,有墨拉薩丁(屬中不邊界爭議)和拉達克地區。

印巴爭端

1840年代以前該地區屬於傳統藏區(曾歸屬清朝派駐拉薩的辦事大臣節制),後被錫克帝國吞併,錫克帝國併入英屬印度後該地區劃歸克什米爾土邦,在印巴戰爭爆發後,印度確立了對該地的實際統治,但巴基斯坦並不承認。[5]

拉達克地區的實際控制線

相關文獻

據馬大正主編的《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介紹,早在9世紀,拉達克就是吐蕃的一部分,13世紀統一於中國的元朝,後來統治北印度的莫臥兒帝國曾侵入拉達克,迫使其成為藩屬,但隨著莫臥兒帝國的衰落,拉達克在清代重新歸屬中國西藏管轄,拉達克王由駐藏大臣“節制”。從1683年開始,拉達克就年年向西藏進貢。1826年,拉達克部長奉駐藏大臣松廷的密令,緝拿逃亡拉達克的張格爾匪徒100餘人,並立即派人稟報駐藏大臣。1829年,道光皇帝賞給拉達克部長五品頂戴花翎。

清朝中期管轄區域與現國界

在中國地圖出版社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8冊中,有1820年的全中國地圖,該圖把拉達克劃為中國西藏的一部分。

那麼,拉達克地區是怎麼落入印度之手的呢?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陸擴張的過程中,對拉達克等西藏西部地區日益關注,因為該地區扼住了英國通往亞洲腹地之路。19世紀30年代,東印度公司派人到拉達克蒐集情報。

1834年,得到英國支持的錫克王國查謨土邦總督、道格拉族人(藏文文獻中一般稱作“森巴人”)古拉伯·辛格,派遣克什瓦爾(今查謨東北)地方長官瓦齊爾佐爾阿弗爾·辛格(藏文史料記載為“倭色爾”),率領約5000名士兵突然侵入拉達克。拉達克王派人至拉薩向清朝駐藏大臣求援,但是駐藏大臣拒絕派兵支援。1835年,道格拉軍擊潰拉達克軍主力,攻抵拉達克首府列城,拉達克被迫簽訂城下之盟,淪為查謨的附屬國。但拉達克人不斷反抗,在道格拉軍1839年第四次入侵拉達克之後,查謨的統治才相對鞏固。1840年,古拉伯·辛格派兵侵佔了拉達克西北的巴爾蒂斯坦(在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內,此前也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

拉達克併入錫克帝國

在向東擴張連連得手之後,1841年5月,古拉伯·辛格派遣瓦齊爾佐爾阿弗爾·辛格指揮的道格拉軍隊向中國政府直接管轄下的西藏阿里地區發動侵略,藏軍和西藏民眾英勇反抗,這場戰爭在藏文史料中被稱為西藏-森巴戰爭。

中外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一戰爭是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從戰爭的起因來看,與鴉片關係密切。鴉片是克什米爾商人通過拉達克運往中國新疆葉爾羌(今莎車)的重要商品和利潤來源,但中國政府1839年(即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那一年)在全國推行的禁菸運動,使居住在葉爾羌的克什米爾商販損失了數十萬盧比,還斷了他們的財源。古拉伯·辛格以朝拜聖山聖湖為藉口發動侵略,其實是想吞併中國西藏和新疆南部。第二,從戰爭的過程來看,道格拉軍隊侵略西藏,確實配合了英軍對中國東南沿海的進攻。古拉伯·辛格致信英屬印度政府,聲稱他是“通過對中國西部邊境的入侵,來與英國政府進行軍事合作”。第三,從戰爭的結果來看,英國最終奪取了對拉達克的“保護權”。

西藏阿里地區承平日久,防備鬆懈,侵略軍接連得手。當時清朝在東南沿海前線吃緊,無法調集內地軍隊支援西藏。幸虧當時有藏軍義無反顧地投入保家衛國的戰鬥。[6]

藏軍的抵抗

根據廖立的《中國藏軍》(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的研究,藏軍並非地方武裝,而是“吃皇糧”的中央軍隊。藏軍軍官由清朝軍機處任命,軍官、教官中有不少滿人、漢人,士兵大多為熟悉當地環境的藏人,軍械、軍糧由中央提供,軍事行動由駐藏大臣指揮。在清軍中,藏軍的裝備相當精良,50%的士兵使用火繩槍,還有14門當時清軍最先進的野戰攻堅武器——“劈山大炮”。

中國清末藏軍武裝

1841年6月,清朝駐藏大臣孟保派遣前藏代本(官名,藏語音譯,意為箭官)比喜赴前線組織抵抗,但由於路途遙遠,救援不及,道格拉軍仍攻陷了西藏阿里地方長官噶本駐地噶大克,大肆殺戮掠奪。同年8月,孟保先後共派出2300名兵丁奔赴前線。據朱維群主編的《中國西藏》視點叢書中的《西藏史話》,孟保還將從內地運來的22門“劈山大炮”交藏軍使用。道格拉軍得知藏軍準備反攻,送信約和,但要求獲得戰爭賠款,被孟保拒絕。在班禪額爾德尼等西藏上層人士的動員下,西藏各階層積極行動,不畏艱險,趕在大雪封山之前,將糧餉運到前線,創造了後勤史上的奇蹟(直到當代,拉薩到阿里的公路都不能全年通車)。

藏軍打死侵略軍主帥

1841年冬,藏軍冒著風雪嚴寒,發動反擊,接連取勝。12月11日至12月14日,雙方決戰於多玉,森巴侵略軍主帥瓦齊爾佐爾阿弗爾·辛格被藏軍火繩槍射中後滾落馬下,勇敢的藏軍士兵用長矛將其刺死,6000多人的道格拉軍全線崩潰。到1842年3月,藏軍收復了全部阿里地區。

據孟保向道光皇帝奏報,藏軍擊斃侵略者軍官40多名,俘虜道格拉兵和被逼參戰的拉達克兵共836名。這些俘虜大多不願返回,其子孫今天仍居西藏。1842年4月,比喜統帥的藏軍推進至拉達克首府列城,拉達克人民發動起義配合藏軍,並通過西藏地方提出迴歸中國,表示“情願各防邊界,協力堵御”。但是,古拉伯·辛格和其宗主錫克王國都派出重兵,雙方死傷慘重,藏軍退到班公湖南的嚨沃,事後雙方都聲稱自己獲勝。

停戰

1842年9月17日,西藏地方政府噶倫索康、藏軍代本比喜與道格拉代表在列城達成停戰協議。

協議要點為:

1.雙方停戰,各自維持舊有邊界,承諾不使用武力改變;

2.雙方按戰前辦法進行貿易;

3.拉達克王的王后和兩個王兄弟從西藏回到拉達克,拉達克照舊向西藏朝貢。這一協議,使得西藏地方政府未能將道格拉人逐出拉達克,失去了對拉達克的實際控制,僅維持了拉達克照舊“年貢”的虛名,為以後英國直接侵略拉達克留下可乘之機。但西藏地方政府也未正式承認拉達克歸道格拉人管轄。需要指出的是,該協議簽字的雙方代表僅是各自國家地方當局的代表,而且沒有得到各自中央政府的批准,因此,它只是表示互不侵犯的停戰協定,而不是劃分邊界的條約。而且,所謂維持舊有邊界,指的是西藏地方政府直接管轄的阿里地區,與作為中國西藏藩屬的拉達克王轄區之間的中國內部的行政邊界。

道格拉與錫克人的軍事力量在侵略拉達克和阿里的過程中受到削弱。英國利用這一機會,於1845發動對錫克王國的戰爭,古拉伯·辛格統治的克什米爾,在1846年被劃為英屬印度的土邦。接下來,英國就想繼承道格拉的侵略遺產,通過與中國簽署正式條約的形式,把對拉達克的“保護關係”合法化,並廢除拉達克向中國西藏的朝貢制度。1846年,英屬印度總督哈定向清朝轉呈了要求劃界通商談判的提議。同時,當時的駐藏大臣琦善也收到了哈定通過邊境頭人和西藏地方政府轉交的內容相同的信件。

藏軍士兵

1847年2月11日,道光帝降旨,駁回英國要求。但英國竟然單方面組織了劃界委員會,在沒有徵得中國西藏和克什米爾土邦同意的情況下,以“分水嶺原則”,劃出了若干點,就草草收場,這條所謂邊界線是非法的、無效的。清廷拒絕與英國劃界,避免了中國領土主權的損失。幾十年後,英國在藏南地區故伎重演,以“分水嶺原則”拋出了“麥克馬洪線”。此後的歷屆中國政府,從未正式承認過拉達克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雙方就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爆發戰爭,戰後印度控制了拉達克。印方曾聲稱,中印邊界西段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劃定,遭到中國方面的駁斥。直到今天,中印邊界西段問題仍懸而未決。[7]

森巴戰爭

據藏文文獻記載,很早以前,拉達克的統治者是格薩爾王的後裔,他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並時常發生戰爭。後統一於吐蕃。842年,吐蕃王朝崩潰後,朗達瑪的孫子吉德尼瑪袞逃至西藏西部羊同地區的乍布朗(今西藏達扎縣),娶羊同地方官之女沒盧氏為妻,生有三子。此後,長子貝吉袞佔據瑪域地區,以原拉達克的首府今克什米爾的列城為中心,成為拉達克的首領,其後代遂世世代代成為拉達克的統治者。吉德尼瑪袞的另外兩個兒子分別成為普蘭和古格王。這兄弟三人藏史統稱為“拉堆三袞”。



歷史地理儲存站


拉達克是西藏同中亞和印度交通、貿易的中心和門戶。拉達克有"小西藏"之稱,無論地理、民族,宗教與文化皆接近西藏。拉達克歷史上屬於中國,是

西藏

的一部分,到清朝時為受

駐藏大臣

節制的西藏藩屬。1834年,得到英國支持的

錫克

王國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從此落入外國之手。

開著挖機去旅行


拉達克地居世界屋脊之上,北有喀喇崑崙山脈、南有喜瑪拉雅山脈,西南則是克什米爾山谷,全境介於海拔3000米至6000米,拉達克的大部分居民住在海拔3000米的拉達克河(印度河上源)的山谷裡。


拉達克氣候乾燥,溫差甚巨,拉達克因地處高山深谷,以致氣候相當乾燥。北方為喀喇崑崙山脈所阻擋,南邊以喜馬拉雅山為屏障,所以北方的溼氣和雨水無法吹過來,而南方每年定期吹向印度大陸的季風也無法進入。

拉達克南北氣候差異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向東北遞減:氣溫自南而北遞降,查謨1月平均為14℃,列城在0℃以下。夏季最高溫度可高達38℃,入夜後可降到7℃左右,冬天天氣寒冷,平均氣溫零下25℃左右,最冷時會到零下30℃,即使是在列城也會降到零下20℃,冬夏的溫差可達60℃﹝冬天則常處於-30℃以下﹞,所以每年的9月至來年的6月,拉達克可以說完全與世隔絕。


拉達克為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使得太陽的熱量更為強烈。

拉達克地區的石刻表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這個地區。拉達克最早的居民是雅利安人,這些早期居民被希羅多德的著作和往世書記載下來。1世紀左右,拉達克成為貴霜帝國的一部分。2世紀的時候,佛教經過克什米爾傳入西拉達克,而此時東拉達克仍然盛行苯教。7世紀的時候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記錄了這個地區。

8世紀,拉達克東部的吐蕃擴張,拉達克北部的中亞被中國唐朝控制,拉達克捲入了唐蕃衝突,其宗主權在唐帝國和吐蕃之間幾經易手。


842年,吐蕃王室成員尼馬嗊(Nyima-Gon)由於王室內亂,逃往吐蕃西部,脫離吐蕃王國,吞併拉達克,建立獨立的拉達克王朝。這個時期拉達克湧入了大量藏人,隨之藏化。王朝從印度東北地區尤其是克什米爾引入佛教思想,史稱藏人的“第二次佛教傳播”。

13世紀面臨伊斯蘭教征服南亞,拉達克謀求從西藏獲得佛教事務的指導。隨後的大約兩個世紀裡,直到1600年,拉達克面臨穆斯林鄰國的劫掠和侵略。由此拉達克開始衰落,並且部分人轉信伊斯蘭教。之後巴幹王重新統一了拉達克,並建立了“勝利王朝”,此後國力漸強。這個地區王朝一直持續到今天。為了對付穆斯林在該地區摧毀佛教、實現伊斯蘭化的企圖,王朝的歷代國君驅逐了來自中亞的入侵者,並且一度把王國擴張到尼泊爾。17世紀前期,勝利王朝為修復佛教聖器和廟宇做了大量努力,王國版圖向北擴張到了臧斯噶等地區。然而王國後來被已經吞併克什米爾和巴爾蒂斯坦的莫臥兒帝國擊敗,但是王國保持了獨立。


17世紀後期,拉達克在不丹和西藏的爭端中支持不丹,引起了西藏的進攻。克什米爾穆斯林民族幫助重建拉達克政權,但是條件是拉達克王室允許在首都列城裡建清真寺並且國王皈依伊斯蘭教。1684年西藏和拉達克簽約解決了雙方之間的爭端。

1834年和1840年,多格拉人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帝國的支持和率領下兩次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兩次向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是清駐藏大臣拒不發兵,拉達克淪陷。1842年拉達克人起義失敗,拉達克被併入多格拉土邦。

1842年拉達克戰爭後,拉達克王室被允許在拉達克保留部分王權,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今天。


亞馬孫蝴蝶


這不是拉薩布達拉宮嗎?西藏是我國優秀民族血濃與水五十六民族之一,愛西藏更勝於親朋好友團結一致共同幸福共同創造,終究屹立於世界之峰。


五月琴絃


【原創】拉達克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北的拉達克地區,是今天克什米爾東部範圍人列城為中心地區。原是西藏的一部分。首府在列城。



推動軍事理論創新、軍事技術創新、軍事組織體制創新和軍事管理創新。深化軍隊體制編制和政策制度調整改革逐步形成一整套有中國特色符合現代軍隊建設規律的科學的組織模式封,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在我國的世界屋脊之上,喀喇崑崙山脈以南有一地區叫做拉達克,它位於克什米爾的東南部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里,是傳統的藏族民居住區。他原本是西藏的一部分,是中國的鄰土。


新中國成立至今,數以百計的軍事法規和數以千計的軍事規章留在人民軍隊的法制建設的歷史縱深處。翻閱著這些,本作者驟然想起葉劍英元帥一句語重心長的話:條令是前一輩人向後一輩人交班的文件。最早在公元9世紀時,吐蕃就已控制了這一地區。後來,一吐蕃王成員在拉達克地區建立拉達克王朝,也是在這時期,拉達克地區湧入了大量的藏人。在清政府時,拉達克又重新劃歸了西藏,西藏的駐藏大巨奉命管轄這一地區。

但是拉達克絕佳的地區地理位置使得西方殖民者都對該地區覬覦已久。英國人將拉達克地區看作進入中國,亞洲腹地的必經之路,認為拉達克地區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就這樣,拉達克地區落入錫克帝國之手,實則落入了英國的勢力茫圍之內。

實則英國欲以條約的形式將拉達克地區從中國分割出去,但是道光皇帝拒絕了英國的簽約劃界的要求,並且也未承認拉達克屬於英國。

戰爭的危險還是存在的。但是和平力量的發展超過了戰爭的力量,爭取一個較長期的和車是可能的時代主題確定了我軍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一一從立足於早打、大打戰爭的臨戰準備,轉入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


行知20265071


拉達克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信仰噶舉派佛教,現絕大部分由印度實際控制。拉達克面積45110平方公里,無論地理、民族,宗教與文化皆接近西藏。拉達克地居世界屋脊之上,北有喀喇崑崙山脈、南有喜瑪拉雅山脈,西南則是克什米爾山谷,全境介於海拔3000米至6000米。拉達克的首府是列城(Leh),也是拉達克最低的地方,大部分的居民住在海拔3000米的拉達克河(印度河上源)的山谷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