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球到了現代幾乎沒有大型的造山運動?

譚敏


很高興能回答您提出的問題。

造山運動是地球的地殼受到持續劇烈的受力作用,而使岩石發生大規模的變形,從而引起地表隆起抬升的一種地質現象。現代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大型的造山運動,是因為這個運動的週期特別特別的長。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殼的受力作用,幅度大、範圍廣,這種受力作用,使地球板塊產生位移,相鄰板塊間隨之產生了強烈的擠壓碰撞,常引起地勢高低的巨大變化,同時隨著岩層的強烈變形,也有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形成複雜的褶皺和斷裂構造,在地貌上表現為高大的山系、鏈狀島弧和伴生的深海溝。可見,造山運動的源動力,基本上是來自地殼運動,從形態上看,既包括山體的形成,同樣也包括山體的改變或消失。

距今約3000萬年前,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的活動時期,即地質學上所說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也是目前觀測到的時間最近的造山運動。這一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變成巨大山脈,一般認為包括3個主要造山階段:第一階段在始新世末期至漸新世初期(約3400萬年前),海水從青藏高原全部退出,並伴隨強烈褶皺、斷裂及中酸性岩漿侵入;第二階段開始於中新世初期(約2300萬年前),有強烈褶皺、斷裂、岩漿侵入、變質作用等,形成大規模逆沖斷裂和推覆構造,導致地殼大幅度隆起;第三階段從更新世至今,主要表現為高原急劇隆升、周圍盆地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斷裂繼續活動,部分地區有第四紀火山噴發活動。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形成了地球上橫貫東西的高峻的年輕褶皺山脈,如北非的阿特拉斯、歐洲的比利牛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以及向東延伸的高加索、喜馬拉雅等山脈。

其實地球上的造山運動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比如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下方持續俯衝、日本島東移、我國閩粵沿海斷層的張裂等等,只是由於過程非常緩慢,我們感覺不到而已。大型的造山運動以及地殼的明顯演變,需要經過漫長的歷史才能形成,說不定經過幾千萬年、幾億年之後,我們的後代會對之前發生的造山運動增加一個新的命名呢。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為什麼地球到了現代幾乎沒有大型的造山運動?還是我們沒發現?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殼的受力作用,幅度大、範圍廣,這種受力作用,使地球板塊產生位移,相鄰板塊間隨之產生了強烈的擠壓碰撞,常引起地勢高低的巨大變化,同時隨著岩層的強烈變形,也有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形成複雜的褶皺和斷裂構造,在地貌上表現為高大的山系、鏈狀島弧和伴生的深海溝。可見,造山運動的源動力,基本上是來自地殼運動,從形態上看,既包括山體的形成,同樣也包括山體的改變或消失。

在地球上,陸地面積只有地球表面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山地面積又佔陸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地球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山呢?

這是因為地殼在地球的轉動過程中,部分地區出現擠壓現象造成的。地殼在擠壓過程中,比較容易發生斷裂,在斷裂的兩側相對地上升或下降,就會形成山脈。

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而且它還在不斷地升高。

現在的地球不但在造山運動,而且很激烈,其典型代表就是以喜瑪拉雅山為代表的青藏高原隆起,一刻沒有停止過運動。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後來的雅安地震、雲南地震、九寨溝地震都是造山運動的外在表現。只不過時間以天計算,我們感受不到激烈。若時間以一單位千年、萬年計,那青藏高原周邊的地震就燦若煙花了。另外,美洲西海岸也處擠壓造山過程中,太平洋板塊西部,即勘察加半島、日本群島、菲律賓群島一線,也是正在發育的造山帶。

其實地球上的造山運動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比如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下方持續俯衝、日本島東移、我國閩粵沿海斷層的張裂等等,只是由於過程非常緩慢,我們感覺不到而已。大型的造山運動以及地殼的明顯演變,需要經過漫長的歷史才能形成,說不定經過幾千萬年、幾億年之後,我們的後代會對之前發生的造山運動增加一個新的命名呢。

不能因為地震、火山少,地球就平靜不造山,地球的造山活動時刻沒有停止過。


第一美女


這個問題錯得太遠?

現在的地球不但有造山運動,而且很激烈,其典型代表就是以喜瑪拉雅山為代表的青藏高原隆起,一刻沒有停止過運動。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後來的雅安地震、雲南地震、九寨溝地震都是造山運動的外在表現。只不過時間以天計算,我們感受不到激烈。若時間以一單位千年、萬年計,那青藏高原周邊的地震就燦若煙花了。另外,美洲西海岸也處擠壓造山過程中,太平洋板塊西部,即勘察加半島、日本群島、菲律賓群島一線,也是正在發育的造山帶。

不能因為地震、火山少,地球就平靜不造山,地球的造山活動時刻沒有停止過。


武當行者老魏


只有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逆掩才會形成造山運動!



金童希瑞


喜瑪拉雅山還不夠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