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談藝」張大千:敦煌壁畫對於中國畫壇的影響(一)


「大師談藝」張大千:敦煌壁畫對於中國畫壇的影響(一)

張大千像

張大千,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季爰,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我國現代著名的國畫大師。

我以為,敦煌壁畫對於中國畫壇,有十大影響,現分述如下:

第一是佛像、人像畫的抬頭。

中國自有圖畫以來,在我前面所述,是先有人物畫,次有佛像畫,山水不過是陪襯人物的。

到了後來,山水獨立成宗。

再加以有南宗水墨、北宗金碧的分別,而文人便以為南宗山水是畫的正宗,連北宗也被摒斥在“畫匠”之列,不只將人物佛像花卉看作別裁異派,甚至也認為是匠人畫。

自宋、元到今天,這種見解牢不可破,而畫的領域也越來越狹小。

不知古代所謂大畫家,如所說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這些話,教師指畫人物而言,所謂“頰上添亳”、“畫龍點睛”這些話,也都是指人物畫。

到後來,曹、吳之作不可見,而一般畫人物的,又苦於沒有學問,不敢和山水畫爭衡,所以一天一天地衰落下去。

到了敦煌佛像人像被發現之後,這一下子才知道古人所注意的,最初還是人物,而不是山水。

況且又是六代三唐名家高手的作品,這一下子才把人像畫的地位提高,將人物畫的本來價值恢復。

因為眼前擺下了許多名跡,這才使人們的耳目視聽為之一新,才不敢輕詆人物畫,至少使人物畫的地位和山水畫並峙畫壇。


「大師談藝」張大千:敦煌壁畫對於中國畫壇的影響(一)

張大千 敦煌菩薩圖 畫心 設色絹本

第二是線條的被重視。

“書畫同源”這句話,在我國藝壇裡極普遍地流傳著。

當然,繪畫的方法,和寫字也有相當的差別。

如皴、擦點、染這些方法,在書法是絕對不能相通的,

能相通的,恐怕只有山水的畫法和人物畫的線條畫法。

皴法當然是要用中鋒一筆一筆地寫下去,而人物畫的線條,尤其要有剛勁的筆力,一條一條地劃下去。

如果沒有筆力,哪能夠勝任?

中國有一種白描的畫法,即是專門用線條來表現。

可惜後來人物畫衰落,畫家不願意畫人物,而匠人們能畫人物,卻又不懂得線條的重要。

所以一直到敦煌佛像發現以後,他們那種線條的勁秀絕倫,簡直和畫家所說的“鐵畫銀鉤”一般,這又證明敦煌的壁畫,如果不是善書的人,線條絕對不會畫得如此的好。

而畫人像、佛像最重要的便是線條,這可以說是離不開的。所以自從佛像恢復以前的畫壇地位以後,這線條畫也就同時復活了。

第三是勾染方法的復古

我們中國畫學,之所以一天一天走下坡路,當然緣故很多,不過“薄”的一個字卻是致命傷。

所謂“氣韻薄”、“神態薄”,這些話固然近於抽象,然而我國畫家對於勾勒,多半不肯下功夫,對於顏料,也不十分考究,所以越顯得退步。

我們試看敦煌壁畫,不管是哪一個朝代,哪一派作風,但他們總是用重顏料,即礦物質原料,而不用植物性的顏料。

他們認為這是垂之久遠要經過若干千年的東西,所以對於設色絕不草率。

並且上色還不只一次,必定在二、三次以上,這才使畫的顏色厚上加厚,美上加美。

而他們勾勒的方法,是先在壁上起稿時描一道,到全部畫好了,這初時所描的線條已經被顏色所掩蓋,看不見了,必須再在顏色上描一道,也就是完成工作的最後道描。

唐畫起首的一道描,往往有草率的,第二道描將一切部位改正,在最後一道描中,很精妙地將全神點出,而且在部位等方面,這最後一道描與第二道描,有時也不免有出入。

壁畫是集體的製作,在這裡看出,高手的作家經常是作決定性的最後一描。有了這種勾染方法,所以才會產生這敦煌崇高的藝術,所以我們畫壇也因此學會古代勾染的方法了。

「大師談藝」張大千:敦煌壁畫對於中國畫壇的影響(一)

張大千 敦煌壁畫 軸 設色絹本

第四是使畫壇的小巧作風變為偉大。

我們古代的畫從畫壁開始,然後轉到卷軸上去。

以壁來論,總是尋丈或若干丈的局面,不管所畫的是人物是故事,這種場面是夠偉大的,到後來因為卷軸畫盛行,由屏風障子變而為屏幅中堂。

畫壁之風衰歇之後,卷軸長的有過丈的,但是高度不過一、二尺,屏幅中堂等等也不過三、四尺高,一、二尺寬而已,因為過於寬大是不便於攜帶的。

到後來再轉而為扇面斗方,那局面只限制到一尺見方的範圍,尺度越來越小,畫的境界也越來越隘,泱泱大風,恐怕要衰歇絕滅了。

我們看了敦煌壁畫後,如畫的供養人,多半是五、六尺的高度,至於經變、地獄變相、出行圖等等,那局面真是偉大,人物真是繁多。

再至於極樂世界的樓臺花木人物等等,大逾數丈,繁不勝數,真是歎為觀止矣!

我曾說,會作文章的一生必要作幾篇大文章,如記國家、人物的興廢,或學術上的創見特解,這才可以站得住,畫家也必要有幾幅偉大的畫,才能夠在畫壇立足。

所謂大者,一方面是在畫積上講,一方面是在題材上講,必定要能在尋丈絹素之上,畫出繁複的畫,這才見本領,才見魄力。

如果沒有大的氣概,大的心胸,哪裡可以畫出偉大場面的畫?我們得著敦煌畫壁的啟示,我們一方面敬佩先民精神的偉大,另一方面卻也要把畫壇的狹隘局面挽救擴大起來,這才夠得上談畫,夠得上學畫。

「大師談藝」張大千:敦煌壁畫對於中國畫壇的影響(一)

張大千 敦煌壁畫 立軸

第五是把畫壇的苟簡之風變為精密了。

我國古代的畫,不論其為人物山水宮室花木,沒有不十分精細的。

就拿唐、宋人的山水畫而論,也是千巖萬壑,繁複異常,精細無比,不只北宋如此,南宗也是如此。

不知道後人怎樣鬧出文人畫的派別,以為寫意只要幾筆就夠了。

我們要明白,像元代的倪雲林,清初的石濤八大他們,最初也都經過細針密縷的功夫,然後由複雜精細變簡古淡遠,只要幾筆,便可以把寄託懷抱寫出來,然後自成一派,並不是一開始就隨便塗上幾筆,便認為這就是文人寫意的山水。

不過自文人畫盛行後,這種苟簡的風氣普遍瀰漫在畫壇裡,而把古人的精意苦心都埋沒了。

我們看敦煌壁畫,不只佛像衣褐華飾,處處都極經意,就是出行圖、經變圖那些人物、器具、車馬的繁盛,如果不用細工夫,哪能體會得出來?

看了壁畫,才知道古人心思的周密,精神的圓到,而對於藝術的真實,不惜工夫,不惜工本,不厭其詳的精密的態度,真值得後人警省。

杜工部不是有“五日畫一水,十日畫一石”的詩句麼,畫家何以畫水畫石要這許多功夫?這就是表示畫家矜慎不肯苟且的作風。

所以我說有了敦煌壁畫的精巧縝密,這才挽救了中國畫壇苟且的風氣。

「大師談藝」張大千:敦煌壁畫對於中國畫壇的影響(一)

張大千 近現代 敦煌菩薩 軸

第六是對畫佛與菩薩像有了精確的認識。

我國因後來山水畫的盛行,人物畫佛像畫都衰落下去,差不多淪於工匠手中,就是能夠以畫佛名家的,也不過畫達摩式的佛像、女相的觀音菩薩而已。

至於天釋是個什麼樣子,飛天和夜叉這兩個名詞雖然流傳人口,到底又是何種樣子,可以說是全不知道。

畫壇衰落到這個地步真是令人氣短。

但在敦煌壁畫發現以後,才給我們以佛菩薩及各種飛天、夜叉的真像,我們才曉得觀世音菩薩在古代是男像,是有鬍鬚的,不只是後來畫一絕美女人,便指以為是觀世音菩薩。

本來,菩薩男、女相本沒有什麼可以爭執的,因為《普門品》上曾說過,凡是世人應該用什麼形態得度的,觀世音菩薩便現何種形態給他講說佛法,有時現丈夫身,有時現女人身,有時現宰官身。

這就是說,對於某界人要叫他信佛法,必定要現出那一界人的形態、服飾及語言等等,要一切相像,才能接近他們。

如果現丈夫身而為女人們說法,那女人們不會被駭跑了麼?

這也像後來外國人要到中國傳教,必定學中國方言,說得純熟,然後再穿長袍馬褂,這才可以和中國非知識分子接近,這才可以佈道一樣,是一個道理。

我因談自敦煌佛畫而得到各種佛、菩薩像的精確性,不覺扯了一大堆的話,然而這道理是真實的啊。

「大師談藝」張大千:敦煌壁畫對於中國畫壇的影響(一)

張大千菩薩像 立軸 紙本

第七是女人都變為健美。

近代因為中國國勢衰弱,而畫家所畫人物,尤其是美女,無論仇十洲也好,唐六如也好,都走上文弱一條路多半是病態的林黛玉型的美人。

因為中國一般人的看法女人是要身段苗條,弱不禁風,才足以表現東方優美的典型。

這一直相沿下來好幾百年,無人起來做一種糾正運動。

到了敦煌壁畫面世,所有畫的女人,無論是近侍女、供養人或國夫人、后妃之屬,大半是豐腴的、健美的、高大的。

我們看北魏所畫的清瘦之相,到了唐代全部人像都變成肥大了。這也可證明唐代的昌盛,大家都夠營養,美人更豐富的食品,所以都養得胖胖的。

因為畫家是寫實的,所以就把唐人胖美人寫下來了。

後來玄宗寵愛的楊費妃,也是著名的豐腴之流,或者唐代風尚如此也未可知。

但在畫壇裡,我們畫了林黛玉型的美人差不多有好幾百年了,忽然來一個新典型,楊貴妃式的胖美人,當然可以掀動畫壇。

所以現在寫美人的,也都注意到健美這一點了。

第八是有關史實的畫走向寫實的路上去了。

中國古來作畫,沒有不是寫實的。

到了寫意山水畫出世,人物的一切衣服裝飾,便多半以寫意為之。

中國在胡人侵入之後,如元代畫家,因為討厭胡人衣服,所以在山水人物畫裡所表現的都是漢代衣冠,表示不忘宗國的意思,原來是值得稱頌的。

但為寫實起見,為表現時代起見,我們便不能不把當時的衣冠飾物等一切實物都繪到紙絹上面去,才能表現某一時代的人物,而人物又因服裝的不同,可以表現他們的身分。

我們看敦煌壁畫,在六朝初期,華夷雜處,窄袖短衣,人多胡服。

又唐人多用崑崙奴,而畫裡富貴人家的待從,總有一碧眼大漢,高鼻深目,很像洋人,大概即是崑崙山脈下西域諸國的人。

北魏婦女多披大衣,有反領和皮領,有披肩和圍巾,式樣簡直如近代時髦裝束。所有近代所用的手杖及推兒車,唐代也多。

如果他們不是寫實,我們又何從知道古代的風俗裝束呢?我們今天的繪畫,也是要使後來一千幾百年後的人知道我們現在的一切制度裝束。

所以敦煌壁畫給我們寫實的啟示,也是很值得去學的。

「大師談藝」張大千:敦煌壁畫對於中國畫壇的影響(一)

張大千觀世音菩薩 立軸 設色紙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