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流感到新冠病毒100年:人類進步 不可想象

《大西洋月刊》今天刊文稱,直到1933年科學家才確定1918年大流感的罪魁禍首是病毒,新冠肺炎疫情被發現兩週內,研究人員就確定它是由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並對病毒進行了測序。

另外,無論是醫療技術還是醫護人員的專業性,目前都不是一個世紀前大流感時期能望其項背的。

从大流感到新冠病毒100年:人类进步 不可想象

1918年大流感時的病房

我們剛剛紀念了1918年大流感一百週年,雖然只持續了數月時間,它卻奪走了5000萬到1億人的生命,其中美國為67.5萬。

大流感成為流行病的一個標杆,許多人都急於將它與當前的新冠肺炎進行比較。在對兩者進行比較時,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它們的相似性,而是這一個世紀以來醫學的進步。無論如何,新冠肺炎疫情的結果,都不會比1918年的大流感差。

當年,當流感在包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印度加爾各答在內的許多地區肆虐時,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奪走了如此多的生命。當時各種說法也很多,有的稱是行星的錯位造成的,也有的認為是受到汙染的俄羅斯燕麥,或者火山噴發。

微生物學家則盯上了他們數十年前在感冒患者肺中發現的一種細菌,並稱之為桿菌流感,但他們沒有發現患者的肺中有細菌。

直到1933年,兩名英國科學家才證明,造成大流感的病原體“另有其人”——就是目前我們稱之為“病毒”的東西。

1940年,新發明的電子顯微鏡才給流感病毒拍下第一張照片,在人類發展史上,我們不但知道其名字,還首次看到了大流感罪魁禍首的真面目。

與大流感相比,人類認識新冠肺炎病毒的速度要快得多。疫情出現起始,科學家就懷疑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兩週內,科學家就認定引起新冠肺炎的罪魁禍首是一種冠狀病毒,並對它進行了測序,發現其最有可能的動物宿主是蝙蝠。

中國科研團隊向全球科學社區共享了這些信息,為全球各地的實驗室瞭解這種病毒的特性、開發疫苗和藥物奠定了基礎。

人類或許尚未全面戰勝這種病毒,但已經對它有了相當多瞭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相信終有一天人類能戰勝新冠肺炎病毒。

从大流感到新冠病毒100年:人类进步 不可想象

新冠肺炎病毒

1918年大流感爆發時,抗生素尚未問世。雖然抗生素對病毒無效,但它可以有效地治療併發的細菌感染症狀。併發的細菌感染會導致嚴重的肺炎,這可能是1918年大流感期間大多數患者的直接死因。

當時的醫療手段也很有限。醫生推薦奎寧(沒有什麼用)、幹香檳(雖然更有趣然而也沒有什麼用)和果導片(一種會致癌的瀉藥)。1916年,在治療奄奄一息的士兵時,英國軍醫甚至嘗試了放血療法。

顯然,這些療法都沒有什麼用,不過醫生們還是給出了一個牽強的解釋:沒有及早就醫。

幸運的是,目前抗生素已不再是緊缺物資。雖然抗生素濫用成為當前的一大問題,但它仍然是治療併發細菌感染的有力武器。

早期患者病歷描述了新冠肺炎患者的併發細菌感染,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抗生素拯救了許多生命。

我們還有一類藥物:抗病毒藥,它們直接對引起疾病的病毒下手。

目前有至少4種抗病毒藥物,其中既有口服藥,也有靜脈注射藥。雖然效果不如我們的預期,但它們還是被用來救治相當多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這些抗病毒藥物或抗生素是不是患者痊癒的直接原因很難判斷,但至少我們有了一些選擇——這在100年前是做夢都難以想象的。

過去一個世紀,現代醫院、ICU(重症加強護理病房)的出現,以及醫療專家的培養,極大地提高了人類應對傳染病的能力。

在1918年大流感期間,醫院提供的治療手段有限,一個病房內有數十,甚至數百名有咳嗽症狀的患者,患者彼此之間只由一層薄薄的棉訂單隔開。

从大流感到新冠病毒100年:人类进步 不可想象

新冠肺炎病房

密歇根大學醫學院院長維克多·沃恩(Victor C. Vaughan)回憶了他在一所戰地醫院的所見所聞:“我在醫院內看到數百名身著軍裝的年青男子,他們成群結隊地進入病房,不停地咳出帶有血絲的痰液。每天早上,屍體堆積在停屍房。”

這種無法治癒的傳染病,讓沃恩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他說:“致命的流感,彰顯出人類干預的無力。”

目前,我們懂得了傳染控制的重要性,以及隔離患者防止交叉感染的必要性,還有了專門用來對危重症患者進行救治的ICU。

有些情況下患者甚至需要使用人工肺,它可以給血液供氧,去除血液中的有害氣體,暫時替代肺的工作。對於流感或新冠肺炎患者來說,人工肺是最後的治療手段,不過確實有效。

對於對症的患者——通常年齡不大、沒有其他心肺基礎病,人工肺往往可以把他們從死神手中搶回來。

除擁有專門設備外,我們還有了專業的急救、重症和傳染病醫護人員。

一個世紀前,醫護人員不會受到如此專業的培訓。治療流感的醫護人員,還負責骨科疾病的治療,甚至是接生、手術切除闌尾。

現在,我們認為醫生專業化是理所當然的,有時還會因他們不能包治百病而發上幾句牢騷,但正是這種專業化,使許多病患有了痊癒的機會。

對於新冠肺炎的傳播方式,以及它的致病性,我們尚未完全瞭解。早期的數據顯示,與流感相似,新冠肺炎非常容易引發併發症,特別是上年紀、免疫系統受損和患有其他慢性心肺疾病的患者。

但不同於流感的是,新冠肺炎似乎不會使兒童出現重症——雖然原因並不清楚,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如果說1918年的大流感與當前的新冠肺炎有一個相似之處的話,那就是人們都非常恐慌。

1918年12月,1000名公共衛生官員齊聚芝加哥,討論這種疾病,他們不清楚它的源頭,沒有治療方法,不知道如何控制傳播。

在等待疫情減退期間,不聚會、勤洗手、咳嗽時掩住嘴、患病後居家隔離都非常重要,雖然聽起來不那麼高科技,但這些措施能降低病毒傳播的機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