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方言分佈情況

數據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遺漏的請留言區補充

福建省歷來以方言複雜著稱。全國漢語方言有七大類,福建境內就佔有其五:閩方言、客方言、贛方言、吳方言和官話方言。福建境內現存的各種方言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成過程。福建方言是多層次的;就內外關係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論,福建方言是多類型的。

六個主要方言區的分佈:

福建方言分佈情況

閩東方言

分佈於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寧州,明代的福州、福寧二府;又大體按這兩個府分為南北兩片。南片是閩江下游流域,以福州音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舊府城福安音較有代表性。

閩南方言

分佈在唐代中期後的泉州、漳州,明朝泉州、漳州等;清朝的興泉永道,下轄泉州府五縣、興化府莆田、仙遊兩縣和永春州(永春、大田、德化),汀漳龍道除去客家縣外的漳州各縣大部分和龍巖州,南北兩片不同口音正好分佈在晉江流域和九龍江流域。分別以明清的泉州、漳州兩個府城的口音為代表,閩南方言北部口音以泉州府城音為代表。閩南方言南片口音以漳州的薌城音為代表,西片口音裡的龍巖方言保留了完整的閩南語古詞彙。後起的城市廈門則集南北片的特點(泉、漳口音)成為全區的代表方言,俗稱漳泉濫。

閩中莆仙方言

分佈在莆田市區、莆田市仙遊縣、泉港北部、東部、本來屬於莆田縣的新厝鄉在1956年被從莆田縣劃到福清、漁溪鎮西部本來屬莆田縣,稱為蘇田裡,東張鄉西部也本來屬莆田縣,稱為安香裡。分佈在南朝的南安郡北部,唐代到宋朝前期的泉州北部,明朝興化等;清朝的興泉永道北部,下轄泉州府五縣、興化府之莆田、仙遊兩縣,永春州等,新中國1970年前的晉江地區(今泉州)北部等。

閩北方言

主要分佈於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寧府,分佈在除了邵武市、光澤以外的南平大部、壽寧,全境屬建溪流域,以舊府城建甌音為代表。建溪上源和崇陽溪兩支流正好把閩北方言分為東西兩片口音。東片以建甌音為代表,西片以建陽音為代表。

閩贛方言

分佈在宋代的邵武軍、明清的邵武府,屬於富屯溪流域和建溪上游,邵武市、光澤、建寧、泰寧、將樂,以府城邵武口音為代表。其附屬的過渡片(將樂等縣)原是南劍州及後來的延平府(今永安、沙縣、三明部分、1970年劃給三明的尤溪部分),屬於建溪流域。

永安方言

分佈在原來的南劍州(今三明大部)、延平府,永安、沙縣、三明部分、尤溪部分,沙溪貫穿其中。永安、沙縣分別為南北兩種不同口音的代表。

其他邊界方言和方言島

除了上述7個方言區,福建境內還有一些小區域的邊界方言和方言島。它們也各有形成的歷史和特點:

浦城縣北的吳方言:浦城縣地處閩浙邊界,歷來是入閩通道,與浙江來往密切,有不少浙江人先後來此定居。今縣城及北鄉(佔全縣面積三分之二)通行的是和衢州、處州片相近的吳方言。

閩方言土語群:在戴雲山的西北坡,包括大田、尤溪兩縣大部和永安、沙縣的邊界,地處5種閩方言的接合部,歷史上行政區劃變動大,人口流動多,這裡至少有5種難以通話的土語。

①大田前路話:通行於大田城關的中部。

②大田後路話:通行於大田西北、尤溪西南和永安、沙縣個別鄉。

③尤溪城關話:通行於尤溪中部。

④尤溪中仙話:通行於尤溪東南部。

⑤尤溪洋中話:通行於尤溪東北部。

5種土語中,①接近閩南話,②帶有閩中話特點,③閩東、閩南、閩中三者的特點兼而有之,④近於③,並具有莆仙話成分,⑤接近閩東話。它們都具有閩方言的共同特點,屬於閩方言,但歸入哪一區都勉強,是一群方言區邊界的混合型土語。

官話方言島:明、清兩代,先後有兩批官兵前來福建“平亂”,嗣後就地屯守聚居,形成兩處官話方言島。其一是南平市區和西芹鎮的“土官話”。使用人口約2萬多。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沙縣鄧茂七發動農民起義,數月間幾十萬義軍攻破附近20多個縣城,明王朝先後調京營士卒5萬多人前來鎮 壓,後陳懋所部2萬餘人多留守南平。其二在長樂縣航城鎮琴江村,清初旗營在此築堡定居,至今城牆猶存。現有居民1000餘人,已認定為滿族。他們說的話俗稱“京都話”。1981年以前琴江村屬洋嶼大隊,當時稱為“洋嶼話”。

這些方言島的居民都兼通雙語,對內說官話,對外使用當地方言。這些官話都受到當地方言的影響,但基本面貌仍是北方方言。以詞彙為例,南平官話的房子、婆娘婦女、老子、兄弟(弟弟)、身子、怕生、耍、疼、他;洋嶼話的今兒個、明兒個、爺爺、奶奶、老爺、外祖父、姥姥、耗子、斗篷(斗笠)等都還是地道的北方話。

其它方言“飛地”:福建境內的諸種方言,也有插入省內其它方言區的“方言飛地”(即方言島)。那裡聚居的人在家說母語,出村說當地話。這些方言島形成的歷史,長的二三百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當地人,大多還知道自己祖宗何時從何地因何故遷來的。就移民原因看,多是出外謀生,也有避難、逃荒或官方組 織 集 體 移 民的。例如寧德縣碗窯村,乾隆年間所修《寧德縣誌》記載:“本邑因有碗窯之業,漳,泉等處無業之民雜聚二都,以造碗謀食”。

方言分區

閩方言

閩方言分為邵將(邵武-將樂)、閩北( 建甌)、閩中( 永安縣)、閩東(福州-浙江 閩語區)、閩南、瓊文(海南島的東部南部西部沿海,以瓊山- 文昌為代表)7個 次方言,之間互不通行,可能是秦漢時代漢人南遷後與當地的閩越語言不同支系交互的結果。 紫雲洞山-西洋-青水- 三明市-湖源-新陽-葛坑東-南埕-湖洋-楓亭一線以南為泉漳次方言, 廣東省潮州汕頭、 汕尾、茂名的 電白縣、雷州半島(不含湛江市)、 海南省海口市- 臨高縣- 瓊中縣- 保亭縣- 五指山縣- 樂東縣- 白沙縣、臺大部分漢區、浙江省 蒼南縣也屬於閩南次方言( 莆田話)。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分佈在閩西的寧化、清流、長汀、連城、上杭、永定、 武平,以及閩南的平和、南靖、詔安的西沿,以長汀話為代表。在閩、客、贛3種方言之間, 明溪、 將樂、順昌一帶也可以說是過渡區,因為那裡的方言兼有3種方言的特點。浦城縣的中北部和浙江省 連界,那裡說的是和浙江的處衢方言相近的吳方言。在南平市區和西芹一帶以及 長樂縣的琴江村,有兩個 官話方言島。此外,閩方言和客方言,也都有在區外相互穿插分佈的。閩南話在閩中、閩北、閩東都有方言島。客家話在閩北、閩東也有不少小方言島。在武平縣的中山鎮通行的“ 軍家話”是比較接近贛方言的方言島。居住在閩東的福安、羅源、寧德等地以及閩北的建甌、建陽、順昌等地,永安、上杭等地的 畲族同胞所說的話是一種也還保留著一些本族語言的、和客家話比較相近,又吸收了一些當地閩方言成分的帶有混合性質的語言。通常也稱為 畲語。福建省境內的方言不但品種多,而且內部差異很大。像連城、尤溪、順昌等地,一個縣內就有幾種、十幾種不能相通的話。

贛方言

贛方言分佈在 邵武、光澤、 建寧、 泰寧4個縣市, 邵武話比較有代表性。邵武、光澤、建寧、泰寧也是福建省開發較早的地區,三國時期是 建安郡所屬的昭武、綏安二縣,唐代改稱邵武、綏城,屬建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升為邵武軍,不久就轄有與今名相同的4縣。明以後一直是邵武府的轄地。這裡立軍以來已有1000年曆史,但由於山高水小,交通不便,這些便是方言複雜的社會原因。從西晉到隋代,這裡曾兩度劃歸江西的 江州和撫州管轄200多年,因此他們歷來與江西交往較多。宋元以後,有大量江西人陸續前來定居。這裡的方言原屬 閩北方言,後來逐漸贛語化。就贛化的程度說, 建寧話已很少閩方言的成分,光澤話和資溪一帶的贛方言也十分相近。邵武、 泰寧則保存較多的閩方言成分,但彼此的差異還不小。除邵武、光澤的方言較為接近外,三片之間還難以自由通話。由於長期作為府治, 邵武話在區內具有一定代表性。在現今的社會交際生活中,這一帶已經普遍通行普通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