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發生的真實歷史原因是什麼?

奇緣言語


根本原因是東漢末年,全國人口急劇減少。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一,三國人口大滅絕。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先有黃巾起義,後有董卓造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兵戈四起。


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220年三國建立,將近40年的時間,東漢帝國內部混戰不休,各路軍閥你打我來我打你。老百姓跟著遭了殃!曹操有詩:《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

多麼悲慘的景象。確實近乎白描的寫實。《三國志》不止一次,提到“人相食”的慘劇。


公元157年的時候,東漢全國有5600萬人。到了赤壁之戰時,全國只剩下了140萬人!

魏蜀吳三國建立以後,實現局部統一,全國混戰的局面有所緩解,人口才慢慢開始恢復。即使這樣,到西晉統一的時候,全國也只有800萬人。

當年毛讀到這一段歷史的時候,也感慨地說:“原子彈不如劉關張的大刀長矛”。

二、民族大遷徙,周邊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原。

魏蜀吳三國由於人口稀少,都大力吸收周邊的少數民族為己所用。先後有大約800萬各族人士進入中原腹地。主要分佈在關中陝西、山西中北部、河北等地。


同時,由於人口減少,中原王朝在西域、河西、河套地區、遼東、漠南等邊遠地區的影響力幾乎為零,這些地區出現權力真空,為北方遊牧民族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寬鬆的環境和極大的發展空間。長期被漢朝壓制的匈奴、東胡、鮮卑,都獲得了幾十年的發展機遇。

據《晉書·文帝紀》記載,當時內遷的少數民族前後至少有八百七十餘萬。而部落種類有十九種之多。中原地區,特別是並、雍、秦、涼一帶,少數民族成分大增。《資治通鑑》記載: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

這樣一來,很多地區實質上被遊牧民族和平佔領!

關中地區,原是漢族文化中心,到西晉時已是“關中之人,百萬餘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了。


這話說的都是客氣的。實際上關中當時漢人已經處於少數。

遷徙到內地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揭、氏、羌、鮮卑等族和各種胡人。在西晉王朝的統治下,剛開始各族和平共處。

據載,“自魏氏以來,夷虜內附,鮮有傑悍侵漁之患”。

但是好景不長!

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各族頭目看到有機可乘,立即撕掉和平的面具,紛紛亮出屠刀。五胡亂華就這樣來了。據說,整個北方的漢人幾乎被殺絕。一共只剩下三百萬人苦捱度日、掙命求活。


上將噯福斯


西晉初年的五胡亂華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其意義不亞於歐洲的蠻族入侵,直接改變了中國歷史日後的進程,甚至可以說沒有五胡亂華,就不會有後來的隋唐帝國。這一切,請聽朱言慢慢道來。

1.五胡及其內遷

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從東漢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漢王朝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們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而對各少數民族的招誘。與此同時,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遷徙。

從漢武帝時代開始,漢王朝不斷將降附的匈奴遷於塞內。同時,漢帝國又“恐匈奴與羌有諜”,在西北方面又向西羌和氐族地區發展;東北方面,漢朝政府又遷烏桓於遼東、上谷等五郡塞外,“為漢偵侯匈奴動靜”。東漢王朝繼承了西漢的政策,還乘匈奴分裂時機,招引南單于比率部內遷於並北數郡,為漢朝“扦御北虜”;並招引烏桓進入自遼東至朔方等北邊十郡內,“為漢備擊匈奴、鮮卑”。兩漢政府企圖通過將北邊各族向塞內移徙以截斷匈奴左、右臂,從而瓦解匈奴本身力量。但是,這種遷徙會改變塞內郡縣的民族構成,為漢帝國及日後的漢人政權埋下隱患。

東漢末年,中原紛爭,各個割據勢力為了補充兵員和勞力,也迫使各族遷入內地。比如,曹操打敗三郡烏桓後將其萬餘落遷入中原,“帥從其侯王、大人、種眾與征伐”。以後曹操在與蜀漢爭奪漢中失敗之後,徙武都氐族人五萬餘落於關中。西晉建立之後,仍然沿襲兩漢這種內遷蠻族的政策。 西晉統治時期,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幷州和關中一帶的匈奴及所謂雜胡,在漢族的影響下,逐漸由遊牧轉向農業定居,胡漢文化相互影響滲透。

2.內遷胡人漢族政權的矛盾

從兩漢開始的胡人內遷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變化有很大影響,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胡人漢化在當時是一個趨勢。譬如,魏晉時匈奴人已改用漢姓,用漢語,其上層貴族受漢文化影響日深。匈奴貴族劉淵研習四書、五經,“史漢諸子,無不綜覽”。劉淵的從祖劉宣“好毛詩、左氏傳”。劉氏匈奴貴族已經完全漢化,甚至儒化了。不僅匈奴,其他雜胡的漢化水平也很高,當時氐族“姓為中國之姓矣。······多知中國語"。入塞較晚的鮮卑人,東漢末年也“頗學文字”,屬於遼河流域的慕容部,在魏時“漸慕諸夏之風”。慕容廆在同西晉官吏交往中服“巾衣”,也就是穿著儒服,井懂得“抗士大夫之禮”。

當然,交融匯通是一方面,內遷胡人在內地有很大的勢力,與漢人王朝之間也有很深刻的矛盾,而且對帝國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連續不斷的胡族內遷引起胡漢雙方的矛盾,嚴重動搖了西晉政權的統治根基,大規模的暴動有一觸即發之勢。

在這種背景下,西晉朝野很多人都提出了將胡人遷出內地,遷回塞外的建議。晉武帝太康初年(公元280年),侍御史郭欽請徙胡族於塞外,並以漢人實邊以絕胡患,武帝不納。惠帝元康元年,山陰令江統作《徙戎論》謂,若不立刻徙胡,晉室岌岌可危,西晉朝廷同樣沒有接納。

朝廷不採納這些建議其實也有原因,胡人內遷已經幾百年,形勢已積重難返,既無法徙胡,即使要他們“各附本種,還其舊土”也不可能。西晉朝廷和地方貴族還有一層私心,那就是利用驍勇善戰的胡人當兵,充實軍事力量。在用胡策略下,胡人盡知西晉國力虛實,只要時機一到,便起兵作亂。

3.五胡亂華與大分裂時代

西晉雖然也是大一統帝國,但根基不穩,是個泥足巨人。從西晉建國開始,就天災不斷,自武帝太康二年至惠帝太熙元年(公元282- 292年)10年間,幾無歲不旱,關中大飢,以致“人多飢乏,更相鬻賣,奔進流移,不可勝數”,後又有蝗災瘟疫,死者無數,流屍滿河,白骨蔽野,遂有大規模的災民流徙。在這種動亂背景下,胡人領袖趁機作亂也就順理成章。

除了天災不斷,還有人禍,從291—306年,司馬氏諸王為爭奪中央最高權力,發生了一連串的相互殘殺和戰爭,歷時16年之久,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混戰導致了西晉社會秩序的崩潰,內遷胡人領袖趁機作亂,甚至稱王稱帝。八王之亂後期,匈奴劉淵據平陽、氐族人李雄據成都,晉室已告分裂,羯人石勒、王彌,更率軍隊乘虛流竄,蹂躪大河南北。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漢化匈奴人劉淵叛晉,自稱漢王,上尊漢高祖與昭烈帝。

懷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匈奴劉淵自立於平陽,建立漢國,以漢室繼承人自居。兩年後,其子劉聰繼位,派劉曜率兵4萬攻洛陽。永嘉五年,劉聰再派王彌、劉曜、石勒攻洛陽,城陷,殺王公士民3萬餘,並擄懷帝北去,史稱“永嘉之亂”。永嘉之亂後不久,懷帝被匈奴人所殺,其侄愍帝被擁立於長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劉曜陷長安,愍帝出降,被擄至平陽,西晉就這樣滅亡了。

自永嘉亂後,開啟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內遷五胡相繼建立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在北方形成大動亂的割據局面。南方則是由晉朝宗室司馬睿建立了偏安江東的東晉政權,保持了局部的安定和平。關於十六國建立等細節,本題不做細緻回答,網絡查詢都可以知道。

以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的淝水之戰為界,五胡亂華可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政權有成漢、漢和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國和冉閔的冉魏不在十六國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五胡亂華造成了北方的大分裂,但是也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文明的融合和發展。在十六國之中,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曾經短暫統一北方,甚至企圖南下滅晉,大有再造一個大秦帝國的架勢。但是,淝水一戰敗於東晉之後,前秦政權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後來,在北方胡人政權中崛起的是鮮卑拓跋部,拓跋部幾經遷徙,最後立國於代,並改國號為魏。

拓跋魏就是歷史上的北魏王朝,北魏王朝結束了北方的分裂動盪,並對南朝政權形成了巨大壓力,而且成為日後隋唐帝國的源頭。這也是需要另一篇專文來講清楚了。


朱言文史


這是一個好問題,特別是對三國曆史感興趣的友友們,瞭解這個問題,對於更好的瞭解三國曆史,具有很大的啟發。

五胡亂華,是中國西晉時期北邊眾多遊牧民族,在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內遷,趁西晉八王之亂,政權衰弱之際陸續建立非漢族國家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五胡之亂,就是北方少數名族,在中原地盤上建立的不是漢人控制的政權。

五胡指的是從漢末三國到晉朝時期,遷徙到中原地區的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胡人遊牧部落聯盟。

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了新政權,國號晉,史稱西晉。

280年,西晉滅掉了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國家重新統一。

但是,西晉統一中國以後,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之中,晉武帝出身世族,西晉成立後,司馬氏家族成為了龐大的權貴集團。西晉政風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從漢末三國開始,由於中原地區連年戰亂,人口大量減少,北方遊牧民族開始陸續內遷。到了西晉時期,內遷的遊牧民族大量增加。關中、涼州地區已經佔到了人口的一半。這為以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西晉統一的局面,僅僅過了十多年,從291年到306年的十六年時間內,西晉皇族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就發生了兩個階段的內亂。先是皇后賈南風乾政引起內亂,後來是“八王亂政”。社會政治、經濟秩序遭到嚴重破壞,中央政權的控制力嚴重削弱。

趁此機會,內遷中原的遊牧民族,開始獨自建立政權,中國從此進入了近三百年的動亂時期。史稱“五胡亂華”或”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與逃到江南的漢族政權長期對峙,中國再度出現了更為悲慘的對峙分裂局面。

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建立政權開始,揭開了歷史的序幕。

304年冬天,氐族首領李雄佔領成都,自稱“成都王”,建立漢政權,史稱“成漢”;

同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山西離石),成立漢政權,史稱“漢趙”。

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310年,劉淵死後,其子劉聰殺死太子劉和繼承了王位。

311年,劉聰命令部將攻佔了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殺死太子、宗室、官員、兵士百姓三萬多人,大肆發掘陵墓、焚燬宮殿,史稱“永嘉之禍”。

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晉懷帝的侄子司馬業,在長安稱帝,是為晉愍帝。

316年,匈奴建立的另一個政權前趙劉曜攻佔了長安,俘虜了晉愍帝。

317年,晉愍帝被殺死。

當時的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親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是為晉元帝,歷時五十二年的西晉滅亡,東晉開始。

從西晉永興元年(304年)“成漢”、“漢趙”立國,到北魏統一(439年),南北朝開始以前,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南到淮河、北至陰山、西到蔥嶺、東到大海,東北到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到瀾滄江以東的地域內,相繼由匈奴、鮮卑、羌、羯、氐等五胡,建立了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建立的十六國分裂的外族政權。

此外,還有漢族建立的冉魏、西燕等。

這就是史稱“五胡亂華”的歷史真相。

五胡亂華,給華北地區帶來了無盡的苦難,連年的戰爭導致社會經濟嚴重的破壞,中國的人口狀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據《晉書》記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統一中國後,全國有249萬多戶,人口1616萬多人。282年,人口調查到了大約1885萬。

但是經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又導致了華北人口大量流失,所謂“十室九空”。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了躲避戰亂,大量人口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超過一百萬。

五胡亂華,嚴重破壞了中原地區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但也促使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地區漢族的文化經濟交往,形成了民族的大融合。經濟中心也由中原地區向南轉移,帶動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沒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就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人民就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和平、統一、穩定的局勢,才是人民的福祉。


豹眼看歷史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悲慘的歲月,中國就像在那時候進入了人間煉獄。國家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生產嚴重破壞,道德極端淪喪,如此經歷了四百年的漫長時光,一直到隋唐建立,中國人才算度過了這場浩劫,迎來了太平年代。

(五胡亂華)

那麼,在中國之前的歷史上,這樣的情況,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為什麼從西晉末年開始,突然就出現了呢?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一、北方遊牧民族的發展進入節點。

在西晉之前,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國家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明顯的對抗。這種對抗的根源,是中原國家已經產生了高度發達的文明,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也形成了燦爛輝煌的文明,這一點,是北方的遊牧民族極為羨慕的。而北方的遊牧民族之所以不能得到這樣的發展,主要還是地域所限,以及長期的互相內耗。

北方遊牧民族自己不能發展出燦爛的文明,因此,便總是南下侵略抄掠中原國家。如果北方遊牧民族沒有形成強大的團體,中原國家也不怕這種侵略。但是,由於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長期內戰,這就給了北方遊牧民族壯大的機會,匈奴在這時候異軍突起,成為北方一支強悍的力量。

不過,匈奴雖然異軍突起,卻也遇上了中原國家的亂世進入尾聲。秦朝統一,大漢崛起。因此,漢朝與匈奴展開了百年廝殺。最後,因為漢朝的多次強勢打壓,匈奴衰落了。

匈奴衰落,同時也造成了北方多個遊牧民族的崛起。這些遊牧民族互相混戰,沒有消停。如果這時候,中原國家統一而強大,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國家根本構不成威脅。而且中原國家正好各個擊破。可惜當時中原國家進入了東漢末年及三國亂世,無暇顧及,因此,北方遊牧民族便在這時候紛紛壯大起來,形成了匈奴、鮮卑、羯、羌、氐這樣的所謂“五胡”。

可以說,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亂世,是“五胡”壯大的一個重要的節點。

(司馬衷)

二、西晉統一全國後的不作為給了“五胡”進入中原的機會。

大亂後必有大治,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個規律。

在春秋戰國大亂以後,就進入了秦漢的大治時期。當秦漢在進入大治後,對北方遊牧民族就進行了有效的遏制。這種遏制,包括打擊與和親相結合的政策。

但是,結束三國亂世後的西晉,卻並沒有如人們想象中的那樣,進入一個大治時期。之所以不這樣,根本原因還是西晉統治者不作為。

西晉之所以能夠統一全國,依靠的是門閥士族的幫助。西晉統治者實現全國統一以後,為了遏制門閥士族的勢力,沒有進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而是把權力分配給司馬家族的宗室,大肆地分封司馬家族的後代為諸侯王。

但是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就造成了權力的更加分散。而恰好中央的皇帝司馬衷沒有統治能力,由此便造成了“八王之亂”。當中原國家進入了“八王之亂”的時候,哪還有能力遏制北方遊牧民族的發展呢?

更為奇葩的是,西晉統治者為了擴大自己力量,竟然“引狼入室”把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引進來,這也給了“五胡”禍亂中原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八王之亂)

三、中原國家沒有采用“德化”的方式引領北方遊牧民族。

中原國家之所以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中原國家之所以為北方遊牧民族所向往,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中原國家採用了“德化”的方法,也就是“以德服人”。中原國家認為,江山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獲得的,而是“有德者居之”。西周之所以能夠替代商朝,就是西周“有德行”,這種觀念已經在中原百姓中深入人心。

直到三國時期,這種觀念依然是當時的主流觀念。雖然大家都在搶奪天下,不過也必須打著“德”的旗號,才能服眾。曹家替代劉家,也是因為“黃龍出現”,曹家有德,上天要劉家把皇位禪讓給曹家。

但是,司馬家族在獲取皇位的過程中,卻採用一味殺伐的辦法。可以說,殺開了一條血路,最終獲得了皇位。而司馬家族在建立西晉以後,也沒有很好地宣傳司馬家族的皇位是“上天賜予的”,司馬家族是“有德行”的。而且,內部還因為爭權奪利,鬧得不可開交。

司馬家族這樣的做法,可以說給北方遊牧民族提供了壞榜樣。大家都明白,只要你武力強大,你就可以獲取天下。這樣一來,北方遊牧民族便再也沒有什麼顧忌了,最終也就打成了一鍋粥,苦了老百姓。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三國時期分裂,但是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亂,而晉朝作為大一統朝代,其統治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牢固。

先說說西晉吧,司馬炎在統一全國之後,為了遏制已經不可收拾的士族勢力,鞏固皇權,先後分封了十幾個皇室宗親在各地作為諸侯王。而這些諸侯王的權力極大,可以自己任免官員,可以在其轄地徵稅,甚至徵兵。司馬炎在世時,可以憑藉自己的權術、威望,將宗親勢力有效的整合起來,但是當他死以後,他的繼任者不可能有威望有能力鎮住這些叔叔伯伯們,何況司馬炎還指定了一個白痴繼位,還給這個白痴還找了一個禍害老婆。於是長達16年,動搖西晉統治的八王之亂不可避免的爆發,給了北方異族入侵的機會。

而三國時期的歷史大家都很瞭解了,雖然有橫掃整個河北的黃巾之亂,但漢王朝畢竟是一個根深蒂固的龐然巨物,在各地的軍力和有效統治不會快速消失,而是從反董卓聯盟開始一點點鬆動。那麼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從公元190年18路諸侯討伐董卓,到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南下赤壁,總共也就18年的時間,算起來也就比八王之亂多了兩年。


所以其實東漢末年北方動亂和八王之亂其實時長差不多,而且結果迥異。西晉在動亂髮生時全國大亂,政府根本維持不了有效統治,動亂之後西晉政府奄奄一息、無力繼續統治。而東漢末年,在邊患最嚴重的東北和西北,有著遼東公孫和西涼軍兩股實力強大的軍閥駐守,少數民族根本無法南下中原,同時在動亂結束後,誕生的其實是一個佔有全國大部分土地人口和經濟的強大的曹魏政權,而戰爭中歷練出的精兵強將,更勝於東漢時期。在幾次對外戰爭中戰果輝煌,北方遊牧民族更是一點便宜佔不到。



而外部因素也有一些。三國時北方遊牧民族處於主導地位的匈奴衰落,分裂,南匈奴甚至投靠了曹魏,整個北方處於勢力重新洗牌期。而西晉時期,代替匈奴成為最強大遊牧民族的鮮卑,正在上升期。

差不多就是這些了,歡迎大家探討指正,無腦噴子和傻逼民粹繞行。


想和世界聊聊


五胡亂華,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一切的根源都要從晉武帝司馬炎將皇位傳給他的傻兒子開始說起!

司馬炎的兒子很傻,當了皇帝之後大權旁落,皇后賈南風為了剷除異己,將太子及眾多貴族殺害殆盡!

於是,分封在各地的諸侯都盯著皇位蠢蠢欲動,最終爆發了八王之亂!

戰爭一起,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不論是貴族還是百姓,漢人還是那些已經歸附的匈奴等少數民族!

試問誰沒有野心?是個人他就有野心,就有慾望!面對戰亂之中的大好江山,只要有點實力的人,都想從中分的一杯羹!

於是,那個時候,為了爭奪天下,司馬家的人都要互相殘殺,更別說對其他人了!那時候哪裡還管你姓啥名誰,管你是漢人還是匈奴,只要擋了他爭奪天下的路,就要殺你!

於是,想當皇帝的司馬家各諸侯打起來了,同樣想當皇帝的各少數民族首領也乘機或是被迫的加入了這場權利的遊戲!

為了皇位,漢人殺漢人,漢人殺五胡,五胡殺五胡,五胡殺漢人,並沒有說誰一定是敵人,因為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總之,為了皇位,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不會看你是漢人還是五胡的!

漢人不會說,這是漢人不殺他,五胡也不會說這是五胡不殺他!只要擋了路,管他是誰,殺了便是!

於是,天下便亂成一鍋粥,權利的遊戲,終究只是少數人站在金字塔上下棋罷了,而流血最多的也是普通老百姓!

還是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論風雲如何變化,老百姓始終是流血最多的,是最卑微的!

都是野心惹的禍!


Mr農村大姚


要追尋歷史的真相,有些東西就會很滑稽、很殘酷。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之一:五胡參加中原的戰爭大多並非主動,甚至是被晉朝當權高層強行給拉進來的

譬如五胡亂華的始作俑者,漢趙開國皇帝劉淵,他就是被西晉的鄴都留守成都王司馬穎拉進戰爭的,司馬穎想讓劉淵召集匈奴五部幫他爭奪天下,可司馬穎死了,劉淵就自己爭奪天下去了。

後趙開國皇帝石勒是個殺西晉高層不留手的人,原因在於在西晉的統治下,石勒等上黨羯族人幾乎就沒有活路。有一年,幷州饑荒,石勒甚至對晉朝的一位官員建議:“乾脆把我們羯族都劫掠來賣到冀州當奴隸吧,冀州人得到了奴隸,至少我們也得到一口飯吃。”後來石勒等人當真被西晉高層掠賣為奴,一路上帶著枷鎖,因為枷鎖不夠用,甚至兩人一枷。正因為生活如此悲催,石勒才義無反顧的投入了戰爭。

遠在遼西、遼東的慕容家(後來建立了前燕、後燕等政權),遠在漠北的拓跋家(北魏的前身),都被西晉的地方高層(幽州刺史、幷州刺史)主動聯合,請求他們出兵參與中原的戰爭,無外乎是為了滿足這些地方高層爭雄天下(有的是自稱匡濟天下)的野心。

成漢的李家、前秦的苻家(本為蒲家)、後秦的姚家等等,都是西晉的統治出現了巨大問題,地方饑荒或者兵亂,造成了這幾家和他們族人的大遷徙,生活動盪不安而造成的。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之二:五胡統治者並非都只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武人,恰恰相反,他們中的許多人漢文化程度很高

譬如說劉淵,史書記載他“幼好學,師事上黨崔遊,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他兒子劉聰也大概如此。前燕的慕容皝、慕容俊、慕容恪等人,前秦的苻堅,後秦的姚興等人,漢文化功底都很深厚,並非通常所認為的野蠻人。甚至他們許多人的行為做派,理想追究,都是很漢化的,其統治基礎,是漢化的王霸思想加之以其民族的彪悍武力。即便是石勒這樣當過奴隸的人,目不識丁,也讓幕僚給他讀《漢書》,雖然只是聽聽故事,也往往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之三:西晉末年,戰亂的根源其實不在於五胡亂華,而是西晉的統治出現了根本性的問題,五胡的百姓和漢族的百姓都是西晉混亂統治的受害者

西晉統治的根本性問題,本源也不在西晉本身,早在西漢末年有的危機已經顯現,然而晉武帝放任腐敗、貪圖奢靡,司馬家的媳婦兒(賈南風)、王爺們(八王等人)為了爭權奪利而導致的八王之亂,更加深加速了這種社會危機。

西晉統治的根本問題在於,當時的統一帝國,對百姓的壓榨已經到了百姓們不能承受的地步,而西晉上層的腐敗、清談、不顧實際還在越發的厲害。

古代中國,最根本性的問題都在於王朝末期土地兼併十分嚴重,百姓耐以為生的生產生活資料被剝奪,皇帝不能解決帝國的賦稅問題(錢都落入了大豪族手中),就想盡各種辦法從百姓頭上加大壓榨,從而造成各地的動亂。

在這其中,生活在邊地的五胡似乎受害更重,造成了大規模的遷徙。而漢族的百姓,同樣是如此,只不過他們的逃亡沒有五胡那樣的部落組織,而顯得零散罷了。

最終,天下亂了,這些亂兵,說到底是失去了生活基礎的漢族、五胡的百姓,只能以力為雄,求取生存。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之四:五胡的暴虐,史書有記載,當時漢族軍閥的暴虐,史書同樣有記載。亂世就是暴虐的催化劑,其實無關乎哪個民族。但五胡亂華時期,表面上的民族矛盾因為實際上的階級矛盾,表現得特別明顯,五胡的暴虐就很顯得突出

五胡將漢人視同為“兩腳羊”,這是史書明確記載的。後趙皇帝石虎、胡夏皇帝赫連勃勃視人命如草芥的記載更顯得突出。然而,史書中同樣也記載了漢人將領張方、苟晞、王彌等人暴行,可以說,亂世中的血腥會讓任何人都喪失理智,無關乎民族,只是弱肉強食。翻看任何亂世的記載,都是如此。項羽屠城、曹操屠城、黃巢把人肉當做軍糧、朱溫見天氣不好就嫌殺人不夠多,這就是亂世。五胡的暴虐因為摻雜了民族矛盾,尤為被人所注目。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之五:都說五胡亂華,其實五胡與華夏的交道極為長久,都沒有亂華。後來五胡大多數消失了,他們都到哪裡去了?

不說什麼羌族裡面的姚姓來源舜帝之類遙遠的傳說,只說一些確實的記載。

遼東慕容家的興起,是因為慕容家的先祖幫司馬懿平定了遼東的公孫淵。成漢政權李特的先祖,那是幫劉邦平定三秦立過大功的人。上黨的羯族,多半是隨著漢武帝開發絲綢之路後,從西域而來的。至於劉淵的匈奴族,更是與中原政權長期都有交道。

在那麼長的時間內,五胡都沒能亂華,由此可見,只有當中原帝國自己的機體出現了問題,亂才會產生,即便是五胡的亂民消失了,自然還有其他的亂民。幸好,歷史沒有把明末的亂局,歸咎於李自成可能是党項人的後裔。

後來,五胡的匈奴、羯、氐、鮮卑都消失了,現代的羌族也應該和當時的羌族有巨大的差別,那麼多人都到哪裡去了?或許,你看看古代兵馬俑與當代人長相的差別,再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搞點DNA研究,這答案就比較清楚了。從歷史發展上說,民族的交流、融合終究是無法阻擋的,只是其中或許也有累累白骨。有學者喜歡把這稱之為人類社會的螺旋形上升或者發展。


星火辰


西晉時期的“五胡亂華”,是繼“八王之後”導致了其短暫統一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說“八王之亂”是因,而“五胡亂華”是果。為什麼會發生“五胡亂華”?接下來我們可以就此做出一些簡略地分析。

一、西晉時期所面臨的危機


晉武帝司馬炎在曹魏時期消滅了蜀漢勢力後,又向吳國展開了統一之戰,並且很快就消滅了孫氏家族的割據勢力。使整個中國得到了重新統一。而在經歷了三國鼎立的長期戰亂之後,西晉統一是符合各族人民求穩定、求發展的強烈願望的。因而無疑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但是統一後的西晉,在表面的繁榮之下,也潛伏著深重的危機,它們分別是:①早在三國時代,北方的異族便比東漢時期,更進一步的深入到了魏國的腹地,而且漢化程度也在逐漸加深,尤其是匈奴的表現最為顯著!這一時期也被稱做“民族融合”時期。

內遷各族在和平時期,以及中央王朝強大的時候尚可安份守已,並可為帝國戍守邊疆而效力。然而倘若中央王朝因內亂而被削弱,則內遷異族中有野心的首領必將會產生出不安定因素,進而有引發變亂的危險。②司馬炎為了免遭曹氏家族亡國的命運,而大肆分封同姓子弟到各地去做諸侯王,以為王朝的藩屏!在這些王國中,大國可掌三軍(約5000兵力)中等王國可掌兩軍(約2000~3000兵力)小國也可掌一軍(約500~1000兵力)——而在有兵、有權之後,倘若諸侯各王中有人產生了野心,則必有引發內亂的危險。

二、“八王之亂”的起因

八王之亂的產生,也正是因為諸侯王的做大,導致了其具備了挑戰中央的能力而引發的:晉武帝司馬炎死後,朝中大權被楊太后支持的外戚楊駿把持,楊駿不顧司馬炎令其與汝南王、太宰司馬亮共同輔佐晉惠帝司馬衷的遺詔,獨自擅權攬政。激起了具有政治野心的皇后賈南風的不滿與嫉恨!

史傳:賈南風矮、黑、醜,她能成為晉惠帝的皇后,完全是一樁政治聯姻。賈南風召集藩王入京,設計謀殺了楊駿,並將楊太后廢為庶人!自此以後,天生弱智的司馬衷便成了賈南風操縱於手中的道具!賈南風利用皇帝的權威,對各路藩王實行了先利用、再誅殺的手段!激起了司馬家的各位王爺的反抗!

掌握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趁機發動兵變,派人闖宮誅殺了皇后賈南風,並軟禁了皇帝司馬衷。他自己掌握了晉朝的實際權力!而這更是激起了其他司馬家的王爺的不滿——大家都是鷹視而狼顧的司馬懿老爺子的子孫,憑啥你司馬倫就能獨掌朝廷大權?不幹,不幹,堅決不幹!於是又有幾位王爺領兵奔洛陽去“清君側”!

清來清去,可就清了長達十六年之久!清出了個什麼結果來呢?這些司馬家的龍蛇們將洛陽周圍清成了一片焦土,將人口清得銳減無數,將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清得所剩無幾,將司馬家的王爺清得只剩下一個東海王司馬越!戰亂的創傷異致了邊疆異族的勢力“漁人得利”——最終匈奴人率先攻破了洛陽,爾後又攻陷了長安,西晉也因此而滅亡!

三、“五胡亂華”的結果


西晉滅亡後,殘餘宗室力量匆忙渡江南下。在江南重建了晉朝的統治,史稱東晉!自此以後東晉王朝偏安於江南,無心也無力北伐收復失地。

北方地區自此陷入了各族政權互相爭奪的時代。你方唱罷我登場,不致敗亡終不休——頻繁的戰亂將北方的生產與生活搞得慘不忍睹。各個部族政權的鬥狠廝殺更是將北方各族人民推到了水深火熱之中…而這一長期的混亂,要等到隋朝的建立,才會得到解除!

以上便是本人根據標題,對本題所做的回答。希望能夠得到諸位的斧正、關注或交流!


北疆同心侃歷史


五胡亂華是漢族的噩夢,後代的史學家在總結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將責任歸屬於西晉末期皇帝的不稱職,以及賈南風大肆干政等。但是如果將目光擴大到西晉王朝的建立,就會發現,其實導致五胡亂華的開端是緣起於司馬炎。

原因一,司馬炎重視封王。司馬炎之所以會重視封王,主要是因為司馬炎在上位時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做到的,他在登基之後也總結了之前的經驗教訓,為了避免自己的統治地位被外姓推翻,他就刻意的擴大司馬家族的勢力範圍,司馬炎封了很多王駐紮在各個地區。這樣看起來確實讓司馬家族的勢力更加強盛了,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這樣做也容易讓政權分散,司馬炎的這個政策制度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原因二,司馬炎裁撤軍隊。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軍事實力至關重要,如果缺乏軍事實力,勢必會造成很大的紛亂和隱憂。而司馬炎在登基後,他當時看到百姓生活困苦,就希望可以馬上恢復民生,所以在司馬炎的主張下裁撤了大量的軍隊,以此掀開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局面。雖然這樣的政策是出於為百姓考慮,但是卻因此導致西晉的戰鬥實力不斷削弱,如果一直都相安無事還好,可一旦出現了戰亂,勢必會讓國家陷於憂患中。而司馬炎當時不僅裁撤了大量的軍隊,與此同時卻增加了各個諸侯王的軍事力量,這樣的做法也為後來胡人作亂提供了條件。

原因三,司馬炎提出的少數民族融合政策沒能徹底完成。司馬炎一直都注重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當然這一點無可厚非,也是出於對國家富強昌盛的期許。可問題在於司馬炎在位時間太短,而後來登基的司馬衷沒有什麼能力,無法將這一政策貫徹到底,所以在司馬炎過世時,當時的胡人雖然已經在中原生活,但是卻沒有完全適應,骨子裡的反叛意識沒能被中原完全同化,加上當時胡人地位很低長期受到壓迫,在這樣的情況下胡人開始走上了造反之路。

原因四,司馬炎的佔田制加速了各個階級矛盾的爆發。當時司馬炎推行的佔田制讓很多百姓都可以分到農田耕種,但是也因此侵害到了一些貴族的利益,這樣長此以往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也為後來的亂世局面做了鋪墊,所以導致五胡亂華這樣的歷史局面,司馬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江上孤舟


北魏朝,前秦自從淝水之戰後一蹶不振,隨後更是四分五裂,鮮卑族拓跋珪趁機重建代國,隨後改國號為代,兩年後遷都平城,四十年後,拓跋燾統一北方。(439年)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北魏的統一併不像前秦。前秦的統一,各族只是臣服在前秦的武力之下,名為封建一統,實際上還是草原的部落聯盟,一但前秦衰弱,各族就迅速自立。

而北魏之一統,就非常重視國家的封建化。拓跋珪剛剛進入平城,就大力鼓勵農業生產,原本草原的奴隸主貴族也在拓跋珪的影響下迅速轉變為封建大地主,不僅如此,拓跋珪還招募大批漢家士族進入北魏統治中心,國家迅速封建化。

拓跋燾統一北方後,繼續推廣封建化,使北魏逐漸變為一個封建化國家,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國內全面推廣漢化,不僅是鮮卑族,在北魏統治下的各族都在進行漢化。此舉大大推動了各民族的融合,民族之間沒有了隔閡,國家自然穩定。

北魏此舉,旨在消滅民族分歧,加強各族對北魏政府的認同感,並且直接套用漢民族的文化,建立封建帝國,不斷強化和鞏固國家。自此,五胡亂華的五胡空有其名,實則與漢人無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