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版“施利芬計劃”:淺談一戰法國軍隊的第17號作戰計劃

一戰爆發前,儘管法國已經在其東部邊境地帶構築了堅固的防禦體系,但是法軍並沒有滿足於防禦,隨著法軍實力的不斷增強,開始越來越傾向於攻勢作戰。起初法軍 的基本作戰思想是先實施防禦,利用堅固的要塞體系遲滯消耗德軍,然後再發起決定性的反攻。隨著俄法軍事同盟的締結,俄軍承諾將首先在東線發起進攻,以牽制相當數量的德軍,如此法軍便能趁勢在西線發起進攻,並佔據著數量上的優勢。為此法軍在1913年制定了第17號作戰計劃,旨在發起一場全面的進攻行動,和德軍的“施利芬計劃”一樣,法軍同樣將主攻方向放在了右翼,意圖通過一場大範圍的機動戰來迅速打敗德國。

法國版“施利芬計劃”:淺談一戰法國軍隊的第17號作戰計劃

德軍步兵展開戰鬥隊形


法國軍事思想的轉變

自從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遭遇慘敗後,法國的軍事實力便遠不如當時如日中天的德意志帝國了,這種情況下,法國只能被迫採取戰略防禦,開始在邊境地帶大規模的構築要塞體系,並逐步恢復增加陸軍的規模,這一時期法國的軍事思想仍舊以防禦和反擊作戰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法軍的力量已經有相當程度的增長,在軍隊規模上已經和德軍不相上下,加上和俄國的軍事結盟,法軍已經開始逐步向進攻的軍事思想轉變了。在進攻思想方面,法國的軍事專家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派別,一種主張“以德為師”,學習德軍的殲滅戰思想,投入全部的力量實施一場決定性的進攻;另一種則主張採取拿破崙的進攻思想,重視前衛部隊的使用,將主力部隊做縱深的部署,這種進攻思想較為謹慎 ,不容易犯嚴重的錯誤。不過無論是哪種進攻思想都表明法軍正在向積極的進攻思想轉變,大部分的法國軍事家都確信戰爭的勝負將通過一場總決戰來決出,而法軍必須以進攻來佔據主動權,而不是被動的防禦。

法國版“施利芬計劃”:淺談一戰法國軍隊的第17號作戰計劃

野戰榴彈炮


法軍第17號作戰計劃

法軍的第17號作戰計劃是基於法軍總參謀部對德軍進攻計劃的假設之上,鑑於法軍已經在邊境地帶構築了嚴密的防禦體系,法軍正確的估計到德軍不會在正面直接發起進攻,而是經比利時和盧森堡繞過法軍的邊境要塞體系進攻法軍的側翼。但是法軍沒有估計到德軍會向北繞的那麼遠,法軍認為德軍主力將從比利時和盧森堡之間的阿登山區發起主要進攻,因為在往北就是比利時的列日、那慕爾、布魯塞爾、安特衛普等現代化的要塞區,德軍很難迅速的攻破這些要塞,阿登地區雖然地形複雜,不利於大兵團的開進,但是 至少能保證德軍後勤補給線的安全。另外,法軍還認為,德軍 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必然不會主動放棄南面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將派出大量軍隊堅守。法軍的第17號作戰計劃就是根據上述的德軍部署制定的,基本思想就是,法軍將主動迎擊德軍的進攻,把戰場推到法國境外,法軍並沒有希望一開始利用邊境要塞體系來消耗德軍,而是希望在 一場運動戰中打敗德軍 ,“速戰速決思想”在法軍中同樣佔據了主導地位。

法國版“施利芬計劃”:淺談一戰法國軍隊的第17號作戰計劃

法軍第17號作戰計劃(紅色箭頭)


法軍計劃將在默茲河以南至瑞士邊境的正面上(大體包括比利時南部、盧森堡和 整個德法邊境地帶)展開5個野戰集團軍用於進攻德軍,總計79個野戰師和預備隊師、10個騎兵師。法軍將分為兩個主要進攻方向,一個在凡爾登以北(比利時阿登地區和盧森堡),另一個在凡爾登以南,兩個方向上分別展開2個野戰集團軍。法軍在南翼集結的是第1、2集團軍(10個軍和4個騎兵師),這兩個集團軍將向東分別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擊退當面德軍或者將其牽制住。在凡爾登及以北部署第3、5集團軍(8個軍和4個騎兵師),這2個集團軍的進攻方向將視德軍的進攻行動而定,如果德軍主力開進阿登地區和盧森堡,法軍也將立刻向北和德軍決戰 於阿登地區。如果德軍不通過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進攻,那麼這2個集團軍將總法德邊境的正面發起進攻。此外,法軍第4集團軍(3個軍和1個騎兵師)並沒有沿邊境線展開,而是在後方做縱深的部署,作為戰略預備隊使用,隨時支援向北或者向南的進攻。法軍總司令部還預留了2個預備隊集群(6個預備隊師),部署在整個戰線的縱深側翼。在最北翼(比利時北部)法軍沒有部署任何野戰部隊,僅僅是由後來趕到的英國遠征軍(6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進入比利時,加強那裡的防禦。

法國版“施利芬計劃”:淺談一戰法國軍隊的第17號作戰計劃

法軍前衛部隊


實際執行情況

1914年8月初,法軍在向前線展開時,並沒有完全按照第17號作戰計劃實施,這主要是由於法軍統帥部不斷接到有關德軍正在迅速穿過比利時、發展勝利的情報,處於謹慎的考慮,法軍削減了南翼的進攻兵力,加強了北翼的兵力。這樣以凡爾登要塞 區為界,法軍在凡爾登以北部署了第3、4、5集團軍,總兵力88萬人;在凡爾登以南則部署了第1、2集團軍,總兵力66萬人。在第17號作戰計劃中,原本是要將主攻方向放在南翼的,實際展開時則轉向了北翼,這樣法軍主力就從南面轉向了北面,從而使法軍獲得了阻止德軍決定性突擊的可能。法軍謹小慎微的作戰思想在此刻發揮了作用,如果法軍一開始就將第4集團軍部署到前線參與進攻,統帥部也不預留大量的預備隊,那麼法軍就真的無法阻擋從比利時衝過來的德軍主力集團。

法國版“施利芬計劃”:淺談一戰法國軍隊的第17號作戰計劃


法軍雖然對第17號作戰計劃做了大範圍的更改,但是在沒有判明比利時的態勢之前,法軍對於軍事形勢的估計還是非常樂觀的,法軍也按照計劃分別向阿登地區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發起了進攻,這不過這些進攻行動並沒有取得明顯的進展,南翼法軍甚至還被德軍擊退了。不久比利時方向的噩耗傳來,大批德軍正從比利時衝向法軍的縱深側翼,在邊境地帶展開的法軍主力面臨著被包圍的威脅,法軍統帥部迅速的下達了全軍撤退的命令,原計劃的進攻行動也就無疾而終了,法軍現在不得不為了自身的生存而戰。法軍從前線各集團軍中抽調部隊組建了一個新的第6集團軍,該集團軍將和英國遠征軍一起在戰線的左翼展開(巴黎的西北方向),掩護法軍的側翼,阻止德軍的迂迴行動。就這樣,邊境地帶的戰鬥迅速的結束了,法軍預計的大決戰沒有發生,德軍在比利時的突襲完全超出了法軍統帥部的預料,並對法軍的側翼形成了致命的威脅,這使得法軍無法在邊境地區堅守,只能被迫向後實施撤退,真正的決戰將在法國本土進行,但毫無疑問的是法軍在邊境地帶的作戰以完全失利而告終,第17號作戰計劃並沒有真正得到實施。

法國版“施利芬計劃”:淺談一戰法國軍隊的第17號作戰計劃


計劃的缺陷

回顧法軍的第17號作戰計劃和實際的戰略展開行動,法軍一開始就對德軍的進攻計劃做出了完全錯誤的估計,事實證明,德軍有能力迅速的通過比利時堅固的要塞區,這主要緣於德軍裝備了重型的大口徑野戰榴彈炮(攻城炮)。這使得法軍沒能在比利時的後方部署強大的野戰部隊,英國遠征軍也姍姍來遲,結果弱小的比利時軍隊不得不單獨對抗德軍進攻主力,德軍得以迅速的通過了比利時,進入到防禦薄弱的法軍左翼。德軍在法軍左翼堅決的進攻行動,對整個法軍戰線產生了動搖,現在法軍不得不緊急更改部署,把 中央和右翼的法軍主力向左翼調動,在此期間,法軍不得不沿整個邊境地帶實施戰略撤退,避免陷入德軍的合圍。不過法軍並不是進行被動的撤退,而是儘可能的實施遲滯作戰,後衛部隊和德軍展開了激烈的作戰,這延緩了德軍的推進速度,為法軍的再部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法國版“施利芬計劃”:淺談一戰法國軍隊的第17號作戰計劃

法軍行軍縱隊


總的來說,法軍的第17號作戰計劃很不完善,尤其是將關鍵的左翼完全交給比利時和英國這樣的聯軍部隊這樣的做法風險太大,此舉差點造成法軍最後的失敗。不過該計劃中對法軍主力做縱深部署和統帥部保留一定戰略預備隊的做法還是比較合理的,這中部署雖然削弱了法軍的一線 進攻能力,但讓法軍擁有了應付意外危機的能力,這是法軍能夠最終阻擋德軍進攻的關鍵所在。由此可見,雖然法軍統帥部意圖實施一場向德軍“施利芬計劃”那樣決定性進攻戰,但還是保留了一定的餘地,第17號進攻計劃並沒有像施利芬計劃那樣進行一場大膽的側翼包圍戰,仍舊是以正面進攻為主要形式,並體現了“後發制人”的作戰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