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時有1100萬領土,明末有60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嗎

對於我國現有之疆域,並不能簡單的將其看作是繼承於哪一朝代,宏觀上它的確定應該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不斷興起與衰弱這一基礎上,同時也建立在中華文化不斷髮展、傳播、傳承這一基礎上,至於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這一說法,個人認為過於簡單籠統,任何一代、任何一朝的疆域都要放到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和周邊環境中去查探,應該說清朝的疆域傳承於明,而現有之版圖又傳承於清。

清亡時有1100萬領土,明末有60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嗎


《明史·志第十六》中有所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嶺北),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


清亡時有1100萬領土,明末有60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嗎


由此可見,明初的疆域還是非常廣闊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則漸漸處於一個不斷縮小的過程,到明朝後期,明朝的實際管轄範圍也就只有兩京十三省,對於周邊的控制已經隨著國力的衰弱而慢慢失去。

清亡時有1100萬領土,明末有60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嗎

事實上,即便在全盛時期的明朝,其周邊就隱藏著分離的問題,只是這個問題會隨明朝實力的變化而變化,比如東邊的女真、北部的蒙古、南部的安南以及西藏等地,他們跟明朝的關係大多是朝貢的形式,也就是嚮明朝稱臣納貢,明朝則採用羈縻制度,在當地設置衛所、土司等,雖然名義上是由明朝冊封,但是實際上則由當地控制,明朝對其並沒有實際控制權,這也是明朝邊患不斷、疆域變遷的重要原因,不過相較於之前的王朝,明朝的疆域其實已經很遼闊了。

清亡時有1100萬領土,明末有60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嗎


至於清朝,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明朝時期,女真族主要分為建州、海西、東海女真三族,明前期對於這些地區的控制還是有力度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勢力則不斷的縮回,女真族未統一之前,明朝對女真族的戰爭大多是勝利的,但是隨著明內部問題的不斷加重,以及女真族的不斷統一,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在關外只能轉為守勢。

清亡時有1100萬領土,明末有60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嗎

從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到1616後金建立再到1636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清朝一直處於勢力擴張期間,這中間包括徵朝鮮、徵南漠、徵東海女真等,當然後來漠西、喀爾喀各部的臣服以及與清的交好,使得清朝的勢力版圖進一步擴大,1644年明朝滅亡,多爾袞順勢入關,此後面對的對手主要是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勢力,到1664年,清朝已經一統內陸主要地區,面積達600多萬平方公里。1683年,清朝收復臺灣,在隨後的幾年裡,則阻擋了俄羅斯勢力的南侵。

清亡時有1100萬領土,明末有60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嗎

至於新疆和西藏,清廷更多的是順勢而為,準噶爾汗國的不斷東擴給了清廷很大的壓力,於是康熙三徵噶爾丹,並且三次都取得了勝利,獲得了喀爾喀蒙古的土地(外蒙),1717年,準噶爾6000軍隊進入青藏高原,滅和碩特汗國;1720年,清軍將準噶爾的軍隊趕出了青藏高原,清朝開始在青藏駐軍,西藏、青海納入清朝疆域,1755年,清軍滅準噶爾汗國駐軍西域,隨後改名新疆,這基本上奠定了清朝的版圖,並且一直延續清末。

清亡時有1100萬領土,明末有60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嗎

清末列強的入侵使得清朝不斷的通過割地賠款來延續王朝的存續,雖然也有圖強之舉,奈何要讓這個龐然大物再次煥發榮光體制已經不再允許,所以最後不得不黯然離場,清廷將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延承至民國,當然之後更大的動盪也讓這塊土地上演了一個又一個可歌可泣、充滿悲壯的故事。

清亡時有1100萬領土,明末有60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嗎


所以一國的疆域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定時間內它是固定的的,一定時間內它又是變動的,雖然目前對於國家疆域的概念已經非常確定,但是外部環境的劇烈變換也決定了它一定不會一成不變,今雖不同古,但規律將很難改變,只是時間線條會拉的更長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