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廢掉兒子,欲立情夫之子為帝,結果引發了一場戰爭

遼聖宗統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正月,高麗國爆發了“康肇之亂”。當時,高麗穆宗王誦的母親千秋太后與姘頭金致陽暗中策劃,企圖廢掉王誦,將自己與金致陽的私生子推上皇位。

太后廢掉兒子,欲立情夫之子為帝,結果引發了一場戰爭


王誦自即位起,權利就一直掌握在母親手裡,面對母親的發難,束手無策。情急之下,學起了何進“召邊將入京”的招數。他命令駐守西京(今朝鮮平壤)的西北面都巡檢使康肇入京護衛,以防備母親和金致陽對自己不利。同時,派出使者赴楊州(今韓國首爾)迎接自己的堂弟兼表弟大院良君王詢進京,若自己不測則傳位王詢,以免祖宗基業落入金致陽手中。

康肇進京後迅速控制了京城的局勢,他處死金致陽父子,廢掉千秋太后和穆宗王誦,將他們遷往忠州。康肇擁立大院良君王詢即位,王詢就是高麗顯宗。

太后廢掉兒子,欲立情夫之子為帝,結果引發了一場戰爭


之後,為了永絕後患,康肇派人殺死了王誦,康肇完全控制了高麗的朝政大權。消息傳到了高麗的宗主國遼國,遼聖宗頗為高興:終於可以發兵高麗了!

遼聖宗以“戡亂”為名,親自率軍征討高麗,很快將康肇擊敗。在處死康肇後,遼軍繼續南進,攻陷開京,高麗顯宗王詢被迫倉皇出逃。

十一月,大軍渡鴨淥江,康肇拒戰於銅州,敗之。肇復出,右皮室詳穩耶律敵魯擒肇等,追奔數十里,獲所棄糧餉、鎧仗,銅、霍、貴、寧等州皆降。詢上表請朝,許之,禁軍士俘掠。以政事舍人馬保祐為開京留守,安州團練使王八為副留守。太子太師乙凜將騎兵一千,送保祐等赴京。守將卓思正殺我使者韓喜孫等十人,領兵出拒,保祐等復還。乙凜領兵擊之,思正遂奔西京。圍之五日,不克,駐蹕於城西佛寺。高麗禮部郎中渤海陀失來降。遣排押、盆奴攻開京,遇敵於京西,敗之。詢棄城遁走,遂焚開京,至清江而還。

王詢是高麗穆宗指定的繼承人,是合法的高麗君主,作為宗主國的遼國為何在處死罪魁禍首康肇後,繼續攻打高麗國的合法國君呢?這要從遼國和高麗的關係史說起了。

太后廢掉兒子,欲立情夫之子為帝,結果引發了一場戰爭


自高麗立國後,高麗開國君主王建就制定了聯合中原政權,共同對抗契丹人的政策。後晉時期,王建派使者面見石敬瑭,結成了同盟,相約共抗遼國。之後,高麗逐漸往北擴張,侵佔女真舊地(也就是唐代時期渤海國的南部)。

遼太宗耶律德光一心經營中原,無瑕顧忌高麗。於是他將女真故地的子民北遷,徹底放去了這塊地盤,王建乘機往北瘋狂擴張,控制範圍往北到了清川江畔,高麗國往北擴張的野心逐步顯現。

王建去世時,囑咐他的繼承人道:“惟我東方,舊慕唐風,文物禮樂,悉尊其制;殊方異土,人性各異,不必苟同。契丹乃禽獸之國,風俗不同,言語亦異;衣冠制度,慎勿效焉。”意思就是說,我們高麗國一直仰慕漢文化,一定要結好中原王朝,不能和遼國這樣的蠻夷之邦為伍,遼國的衣冠制度,我們更是應該抵制。

王建的臨終遺言確立了高麗國的基本國策,就是交好中原政權,對抗契丹。北宋建立後,高麗遣使稱臣,奉北宋為宗主國,公開與遼國絕交。遼聖宗時期,高麗藉助遼國與北宋頻頻戰爭,無瑕顧及自己,遣使面見蕭太后,趁火打劫,以自己奉遼國為宗主國為條件,迫使遼國正式承認了高麗對渤海國故地的合法統治,高麗的領土擴張到了鴨綠江邊。

太后廢掉兒子,欲立情夫之子為帝,結果引發了一場戰爭


蕭太后去世後,雄心勃勃的遼聖宗即位,開始對付高麗這個麻煩的鄰居。恰好高肇弒君廢立,遼聖宗於是以“平叛”為藉口,出兵高麗,在攻破開京後班師回朝。

從此,遼與高麗開始了連年的戰爭,從遼聖宗開泰三年到開泰八年(公元1014年-公元1019年),遼聖宗先後派出耶律世良、蕭合卓、蕭排押等人為主帥,三次討伐高麗,結果耶律世良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病死軍中,蕭合卓久戰無功被迫班師,蕭排押則在與高麗名將姜邯讚的交鋒中一敗塗地,遼聖宗討伐高麗的軍事行動可以說是久戰無功了。

七年,詔東平郡王蕭排押為都統,蕭虛烈為副統,東京留守耶律八哥為都監,復伐高麗。十二月,蕭排押與戰於茶、陀二河之間,我軍不利,天雲、右皮室二軍沒溺者眾,天雲軍詳穩海里、遙輦帳詳穩阿果達、客省使酌古、渤海詳穩高清明等皆沒於陣。

但是,高麗畢竟國小民敝,經過長期的戰爭,生產力遭到嚴重的破壞,也已經堅持不住了。開泰八年,高麗穆宗王詢遣使入遼求和,遼聖宗見久戰無功,也只能順水推舟接受了高麗的求和。雙方以高麗向遼國稱臣,遼國重新承認高麗對渤海故地的統治權為條件,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可以說,遼聖宗對高麗的戰爭除了損兵折將,沒有取得任何戰果,而高麗國雖然痛擊蕭排押,卻也是國力受損嚴重。雙方大打出手後,雙方都元氣大傷,又恢復了戰前的狀態。

太后廢掉兒子,欲立情夫之子為帝,結果引發了一場戰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理一下遼國和高麗的關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高麗國悶頭擴張的時期。這一時期,遼國的前兩任君主遼太祖、遼太宗一心謀劃攻取中原,無意與高麗糾纏,高麗國趁機往北擴張,吞併了女真故地,對遼國的東南部邊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而遼國對此的應對策略,則是妥協,遼太宗遷走渤海故地的居民,在東京遼陽府設立安撫使防備高麗。這個時期雙方雖然關係不睦,但至少還維持著表面的和平。

第二個階段:高麗國公開與遼國決裂的時期。這個時期,高麗國以新建立的北宋政權為宗主國,借宋遼戰爭的機會趁火打劫,迫使遼國承認了自己對女真舊地的統治權,而高麗國實際控制的國土也迅速北擴,完全佔據了原來渤海國的故地,領土推進到鴨綠江邊,猶如插入遼國後方的一把匕首,對遼國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第三個階段:高麗國正式奉遼國為正朔,雙方重新保持表面和平的時期。這個時期,遼聖宗不滿於高麗國的步步緊逼,策劃收復渤海國故地,結果卻在高麗北部重鎮興化城連連受挫,雙方的第三次戰爭,蕭排押率領的遼軍更是被高麗軍隊打的幾近全軍覆沒,可以說丟盡了顏面。無可奈何之下,遼聖宗被迫接受了高麗的求和,雙方重新走向表面和平的時期。

雖然遼聖宗對高麗的戰爭並不順利,但這場戰爭卻消耗了高麗的國力。高麗國土狹小,物資頻發,是經不起與遼國長期的戰爭的,認識到這一點後,高麗國再無向北擴張,雙方從此一直保持了和平關係,這對雙方的百姓來說,實為一件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