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續命軍團,湘軍為何能夠崛起。


清朝的續命軍團,湘軍為何能夠崛起。


太平軍起事之時,清朝昔日縱橫天下的八旗兵,早已是明日黃花。而清政府倚重的還有一支綠營軍,以步兵為主,基本上都是漢人。到清朝後期,綠營這隻生力軍也已腐敗變質,平亂不足,擾民有餘。兵士將官們終日吃喝嫖賭抽大煙,械鬥爭氣,“見賊則望風奔潰,賊去則殺民以邀功”,十足的無賴兵痞。而且,世界潮流已經進入熱兵器時代,綠營軍的裝備還是刀矛弓箭等冷兵器,最多有些鳥銃、抬槍、“火箭”等東西,那些只能叫“火器”,不能稱為“熱武器”。

清朝的續命軍團,湘軍為何能夠崛起。


咸豐二年開始,清廷正式下詔在各省組織團練,並以大臣專責主持。開始時,“團練”這種民兵式的半軍事組織沒什麼效用,參加者多為失業農人或市井無賴,他們為錢受僱,唯利是圖,臨危不受命,打仗先講價。這些人不僅奸懶饞滑刁,不少地方的“壞分子”們還以組織團練為名,各自結寨稱雄,藐視地方長官,聚眾仇殺械鬥,甚至抗糧拒稅,成為大“不和諧”因素。但是,有了曾國藩,就有了“湘軍”。這些湖南的團練,氣象全新。

自1852年曾國藩在家守制時,即受命於湖南組織團練。在地方和中央磨礪多年,曾國藩辦事老到,經驗豐富。湖南本省,其實是個會道門組織眾多的地方,邪教歪門又往往勾結成亂。自太平軍事起,湖南各地數十萬人應聲而起,大亂之時,人心思定,各地鄉紳特別支持曾國藩訓練“湘軍”。

清朝的續命軍團,湘軍為何能夠崛起。


曾國藩辦團練,先從人員抓起。他要求新招兵勇一定是忠勇之人,特別喜歡山間僻鄉的農民子弟,認定近城市的青年最難選用,凡是“油頭滑面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皆不收用。至於各級中小軍官,絕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出身,這就不似綠營和八旗那樣是粗魯的職業軍人在軍中為將為校。文官代替武夫為將的好處在於,這些人飽讀詩書,無官氣,有血性,忠君愛國,所以一直能保持勃勃朝氣和銳進之心。

除步軍外,深知水上作戰的重要性,曾國藩在衡州一直加緊訓練水師。所以,在1854年太平軍西征時,曾國藩才能水陸並用,使太平軍在湖南止步。此時的湘軍,已經在湖南境內小試牛刀,先後平滅了瀏陽徵義堂、常寧何六吳、衡山劉積厚等小股造反,有兵一萬七千餘人。而後,越來越勢大,至最後滅亡太平天國時,各地作戰的湘軍幾近二十萬人,而清政府原先的全國綠營兵數也就是六十萬。在當時,能與湘軍抗衡並論的軍隊,只有僧格林沁所領的數萬旗兵與李鴻章的數萬“淮軍”。

清朝的續命軍團,湘軍為何能夠崛起。


湘軍的特別,概括而言,無外乎以下幾點:鄉土性、私人性、理學性。

先說鄉土性。湘軍湘軍,自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將卒是湖南人。“總以一方一會之人同在一營為宜,取其性情孚而言語通,則心力易齊也”(胡材翼)所以,江忠源是新寧人,其部下自然全是新寧子弟;李元度平江人,手下皆平江人;曾國荃、羅澤南湘鄉人,手下皆為湘鄉鄉黨,甚至“曾國荃不獨盡用湘鄉人,且盡用屋門口周圍十餘里內之人。”老鄉觀念,用到極致。湘軍將校之間盤根錯節,同學、同鄉、同年、同宗,或師生,或姻親,上下固牢,枝攀藤纏……僅以曾國藩一人為例,他與羅澤南、李元度、李續賓、郭嵩燾、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皆有“姻親”關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鄉里鄉親,血緣相通,自然是在關鍵時刻施以援手,相互忘死救護,而清朝正規軍往往勝不相讓,敗不相救。

清朝的續命軍團,湘軍為何能夠崛起。


私人性是湘軍最大特點之一。湘軍在清朝為最獨特的組織系統,這也拜太平天國所賜。如無戰亂,清政府不可能容忍如此“私人化”的漢人武裝出現。最高首長方面,自然是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這樣的人,他們這幾個大魁目手下轄“統領”。“統領”皆是在清政府有官職的人,他們在政府的級別差異甚大,但在湘軍地位一律相等,各領一軍。每軍置若干營,營下有哨,哨下有百長,百長下有什長。而募兵之法,自上而下,先擇將,“而後有營官,有營官而後有百長,有百長而後有什長,有什長而後有散勇,逐加遴選,遞相鈐制。” (《毛鴻賓奏稿》),如此一來,下級只對自己上級負責,私人性極強。在私恩愚忠觀念指引下,將士打仗很賣力,但恪守這樣的“準則”:勇丁只聽從自家統領。即使是曾國藩這樣的魁首,調用老弟曾國荃手下的程學啟率部歸淮軍李鴻章指揮,程學啟也明白相拒:“無九帥(曾國荃)之命,我不敢改任。”最後,只能曾國荃發話,這才算數。好在咸豐帝知人善任,對湘軍這種“私人性”加以尊重,才最終倚恃這隻軍隊挽狂瀾於既倒。

清朝的續命軍團,湘軍為何能夠崛起。


第三,湘軍能抱團苦拼的精神原因,在於它本身高層長官集團的“理學性”。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羅澤南等人,他們本人都是理學大儒,特別強調“倫理綱常”,常常在演兵場親自演講君臣父子之理,要求士兵背誦《愛民歌》、《得勝歌》等歌謠。而在王鑫的“老湘軍”營中,幾乎就是“軍校”,平常小兵也要在打仗之餘背誦四書、五經和《小學集註》這樣的“大書”,誦聲朗朗,終日不倦。有信仰、有理想的新式“湘軍”,自然不同於腐朽的不堪一擊的清朝政府軍。

當然,湘軍在勇猛之外,也堪稱兇殘。曾國藩本人都有“曾屠夫”之號,其手下自不必說。攻城陷地之後,他們對被俘的太平軍施以凌遲剜眼酷刑不說,常常以“從逆”為名濫殺百姓,並乘機搶掠姦淫,作惡不少。對此,同樣官僚出身的譚嗣同就曾指責湘軍的擄掠濫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