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實意還是暗藏陰謀?

梁小勿猜


劉備向來看人都很準,例如劉備曾經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後來馬謖果然在守街亭時大敗,致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那麼劉備看清楚諸葛亮的為人了嗎?應該說劉備看諸葛亮也是很準的,諸葛亮性格謹慎,品質高雅,根本就不會做謀權篡位的事情。劉備當面對諸葛亮說: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是統一大業尚未成功,君當繼續努力。如果兒子劉禪不爭氣,就取而代之,興復漢室是第一要務。

到了白帝城,劉備面對的是一輩子奮鬥下來的基業,和水平一般的兒子。他能放心的走嗎?那得是相當的不放心。諸葛亮比自己兒子能力強很多,自己死後,諸葛亮會不會弄死自己的兒子,接收自己這一輩子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還是那句話,換了你,你咋想?

自己死後,諸葛亮是個巨大的隱患,劉備肯定是知道的。而自己的兒子水平不夠,沒有諸葛亮的幫助,未來還是個涼涼。所以當時的劉備也沒什麼可以選的,我們自己想想:埋伏好刀斧手,最後考驗諸葛亮一下,他要是表現好就留下,要是稍有個風吹草動就立馬把他帶走。這是不是最合理的處置辦法?這也就是當時劉備力所能及的了。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只能依靠諸葛亮,即便諸葛亮真有“異心”也沒辦法,因為殺了諸葛亮蜀漢大亂是一定的,要麼被曹魏和孫吳瓜分,要麼形成四處佔山為王的局面,自己的兒子不僅不能繼位,而且連性命都難保。所以,劉備只能信任諸葛亮、依靠諸葛亮。要把尚未成年的孩子交給諸葛亮,劉備當然心裡也很清楚,如果諸葛亮成了權臣,他的兒子們都不會有好下場。所以劉備說這話,與其說他是想試探諸葛亮,不如說是示弱,萬一到了那一步,希望能給自己的兒子留個活路。





讀懂城市


三國裡的劉備看似忠厚老實,對諸葛亮十分放心,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他,但實際上他真的對諸葛亮是全無保留的信任嗎?其實並不是,他還是在很多地方都對諸葛亮處處提防。

最典型的能看出劉備心眼多的例子就是,他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歷來對劉備臨死前與諸葛亮說遺言時的想法有兩種觀點。一是劉備真心的想讓賢,就是他覺得自己兒子確實不成器,劉備對諸葛亮也是十分的信任,他希望如果自己兒子將來做不出成績的話,諸葛亮能夠自己取代他當蜀國的皇帝,劉這樣說是發自肺腑的,全部都是內心的真話,並沒有半句虛情假意或虛與委蛇在裡面。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說劉備此人十分疼愛劉禪,當然想自己的兒子做皇帝,他其實是在試探諸葛亮,如果說諸葛在回答上稍微有一些錯誤或露出想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時,就會讓他人頭落地,同時也為了逼迫他表態,讓他保證即使劉備死後也一定會對自己兒子劉禪無比的忠誠。

其實根據書中描寫的劉備那時的託孤狀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是以一個經歷了戎馬半生看透了一切的老人的身份來說的,那時候他的心是十分的淳樸素淨,只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給諸葛亮和旁邊的兒子以及蜀漢的大臣們聽。

在很久以前,劉備確實曾經考慮過要防止諸葛亮一家獨大,所以他通過在諸葛亮的旁邊安插一個人來監視他。這個人的名字叫李嚴。諸葛亮對於劉備的想法也知道得很清楚,所以說他對李嚴十分尊重,李說幹啥就幹啥,從來不和他對唱反調。但是孔明也有自己的逆鱗,那就是北伐。如果李嚴一旦違反了北伐的政策的時候,諸葛亮就會不顧劉備的面子,強行對其動手。

那既然劉備對他這麼不放心,為什麼不在他旁邊安插一個更強大的阻礙呢?其實劉備也明白,現在蜀國已經完全離不開諸葛亮了,自己的兒子沒有能力,要想讓蜀國能夠在另外兩個國家的虎視眈眈的情況下發展下去,必須依靠諸葛亮的才智。他這麼做無非是想避免蜀國遭到更大的內耗而已,但是他還是對孔明有所提防,所以給李嚴安排這麼一個四不像的職位。

李嚴被諸葛亮殺了之後,劉備就考慮再三。他覺得如今只有無條件信任諸葛亮這一條道路了,所以說他把一柄尚方寶劍交給了諸葛亮手上,讓自己的兒子劉禪認他為亞父。雖然說劉備在以前曾對諸葛亮有所猜忌,但臨死的時候對諸葛的確是無條件的信任,或者說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意思是說我現在已經沒有能力了,我的兒子本事也不行,我把蜀國的未來全部都交給你,你是願意忠心輔佐我兒子也好,或者願意取而代之也好,我都沒有任何意見,也沒有任何的辦法。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是萬萬不可能在他託孤的時候在四周埋伏刀斧手的。如果說他要設計殺諸葛亮的話,那前面一直做戲有什麼意思呢?剛做完戲就把對方殺了豈不是多此一舉呢?

而且諸葛亮十分的聰慧,只要一點蛛絲馬跡都可以讓他看出很多端倪。如果說諸葛亮知道了這件事,那麼將來他怎樣面對劉禪呢?他還能夠忠心耿耿的輔佐他嗎?或許本來他心裡有這個打算一直當忠臣,但知道最後件事後反而心生二心,心想我如此忠心耿耿,你卻佈局想殺我,那我就如你所願,讓我諸葛氏來當蜀國的皇帝。那劉備可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個人覺得,當時的蜀漢和諸葛亮,已經誰也離不開誰了,。而且劉備分析諸葛亮是那種十分講究名譽的人。他不會冒著被天下人唾罵的風險來改朝換代。諸葛亮對劉備也是十分的忠誠,沒有辜負他的信任,他一直以來的鞠躬盡瘁,一直北伐,最終心血耗盡,病死在五丈原這個地方。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都奉獻給了劉備、奉獻給了蜀國。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阿輝看歷史


對於《三國演義》有所瞭解的一般都會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這件大事,也就是劉備在臨終之前,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還把所有的權證都交到諸葛亮的手中。劉備曾經就三顧茅廬情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打下江山,如今又再次將兒子也交給他,難道他就如此信任他,不怕他謀反嗎?。


第一,劉備具有看人的才能, 俗話說英雄起於草莽,謀士出於江湖。劉備就是這樣的英雄人物,由於在亂世前半生中先後和公孫贊、董卓、袁紹、曹操、呂布、袁術、孫權、漢獻帝等人相處。 所以經歷了很多,也就磨練出來了識人、用人的眼光。 劉備的各個鋪作:劉、關、張、趙、諸葛等都是在戰爭中相識的。 在這些人之中,諸葛亮 是劉備的最重要的功臣,小編覺得,要是劉備連自己一直以來最重用的人都不能相信了,那麼他的國土早就不屬於自己了。


二,劉備集團中內政型人才缺乏 劉備集團在早期只有麋竺、孫乾等聊聊幾個文臣,極度缺乏戰略型謀士和內政型人才。 所以劉備寧遠得罪劉表也要在荊州大量招攬人才,諸葛亮就是這一時期被劉備三顧茅廬請求出山的。 而且諸葛亮的確完美解決了劉備戰略和內政問題。 在託孤一事上除了諸葛亮,其他備選方案都風險極大。


三,諸葛亮在蜀地沒有根基 諸葛氏是琅琊望族,但是經過戰亂,諸葛氏居家難逃荊州,雖然在荊州和荊襄氏族關係錯綜複雜,但在蜀地卻是水上浮萍,沒有多少根基。 同期託孤的法正是劉備一個備選人物,但是法正投靠時日太短,更是蜀地望族,僅這一點就不能讓劉備放心。


四,劉備根基尚在 劉備、曹操、孫權作為三國開國之人,都有自己核心班底。 司馬氏能篡曹,是因為曹氏忠臣在前後幾次事件中被清洗殆盡,曹氏幾代皇帝都短命的原因。 劉備雖然戰敗身死,但核心班底沒有受損,完全能撐起蜀中割據的局面。


五,瞭解三國的人都知道,作者羅貫中對於蜀漢有著一種奇怪的喜好,對於劉備的定位也是忠厚溫和,禮賢下士。而劉備往往很出色的完成了這樣一個角色的表演,對於收買人心是運用嫻熟的了。在三讓徐州中,劉備力辭徐州牧的職位,不肯接受陶謙的讓位,最終在‘萬般無奈’下才‘勉強’接受。在徐庶的母親被曹操劫持到許都後,劉備嚴厲批評了糜芳的建議,‘慷慨’的放徐庶離開,讓徐庶感動的一塌糊塗,即便是進了曹營也是一言不發。在長坂坡裡,趙雲為救阿斗殺的七進七出,劉備便當著趙雲的面將孩子摔在地上,說道“為了你,差點害我損失一員大將”。


六,縱觀歷史,歷朝歷代都不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漢朝的開國將領韓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呢,那些事件基本上都是發生在國家安定,邊境無事的情況下發生的,但是,在蜀漢後期,朝中無人,因此劉備是不可能去殺諸葛亮的,除非他想將自己拼死打下的江山拱手送與魏、吳。因此小編覺得,那些所謂的白帝城託孤的陰謀論,是不可能的事。

諸葛亮的拒絕真的是十分機智的,也突出了他的才高行厚。最終劉備將兒子和王朝交給諸葛亮手中也是十分正確的選擇。小編覺得,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的。


木札


白帝城託孤我認為是一個正面故事,後人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肚。

三國從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長坂坡救少主,關羽每出征張飛含淚相送,關張戰死劉備拼光家底報仇,最後也跟去了,看原著關羽即使死了後還帶陰兵相助諸葛亮!何等的忠義無雙!

劉備白帝城託孤也絕對是真心實意,哥幾個征戰一生,打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想找一個有能力的人完成大業,劉皇叔絕不是小氣之人,只是現在人心變了,不能理解,去歪曲他




招蚊強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由於關羽丟失了荊州,讓劉備喪失了一塊戰略重地。同時東吳在襲取荊州的時候,也殺害了關羽。為了奪回荊州,也為了給兄弟復仇,劉備決定興兵討伐東吳。即使許多文臣武將來勸阻,劉備的決心還是沒有改變。起初劉備大軍進展得十分順利,隨著東吳抵抗的加強,進展變得緩慢,最後兩軍在夷陵一帶形成了對峙。這時陸遜使用了火攻的戰術,把劉備打得大敗。劉備所帶的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然後一路退至白帝城,並從此一病不起。

本想著奪回荊州,還有為兄弟復仇,誰知道賠了夫人又折兵,一無所獲以外,還嚴重損害了自身的實力。此時劉備對孫權充滿了仇恨,可面對北方曹操的威脅,又不得不選擇與孫權和好,共抗曹操。一系列憂愁之下,劉備的病情逐漸加重,一段時間以後到了垂死邊緣。劉備把諸葛亮和劉禪叫到跟前,進行了託孤。

在託孤中,劉備說了這樣一段話:若是劉禪值得輔佐,就輔佐;倘若劉禪無能,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還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義父。至於劉備託孤,是真心還是假意,可以說基本上是真心。

對此稍微分析一下。

其一:劉禪能力太差,對蜀漢政權不利。

關於劉禪的表現,劉備心裡應該很清楚,若是執意讓他坐上皇位,極有可能出現才不配位的情況。況且天下並不太平,北邊有實力強悍的曹魏政權,東邊還有不懷好意的孫權,蜀漢政權在劉禪的治理下,可謂不容樂觀。按照現實情況,蜀漢政權需要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只有這樣,才能與曹魏和東吳抗衡。諸葛亮才華橫溢,胸有韜略,本領超過了曹丕和孫權,讓諸葛亮掌權,對蜀漢政權來說,是一個福音。劉禪已經拜諸葛亮為義父了,再加上劉備與他的友好關係。若是諸葛亮真的取而代之,也不會太為難劉禪,會讓他一生富貴。

其二:劉禪無能,強行讓他為帝,或許會有災禍。

只要劉備一死,北邊的曹丕或者東邊的孫權必然有所行動,趁機掠奪蜀漢的利益。劉禪就是一個庸人,那是曹丕和孫權的對手,弄不好會讓蜀漢政權滅亡。如此一來,劉禪可能會成為階下囚。與其落得被俘的下場,不如把皇位讓給諸葛亮,有諸葛亮在,至少會保全劉禪的富貴。再說劉禪無能,即使諸葛亮不會,也難免會出現別的權臣,到時劉禪的命運還是凶多吉少。

總之,劉備託孤諸葛亮應該是真情流露。因為劉備沒得選擇,只要諸葛亮想篡權,簡直輕而易舉。不如自己後退一步,託孤給諸葛亮。如果諸葛亮願意輔佐劉禪,是好事;如果諸葛亮不願意輔佐劉禪,取而代之,也不算壞事,憑自己對諸葛亮的瞭解,至少可以保全劉禪的富貴。


子正尋道


託孤是英明之舉

劉備能戎馬一生,一身布衣,到做到皇帝。識人用人御人之術,豈敢小看?

古人云,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託孤,骨子裡就是希望諸葛亮放開手腳去幹。也是最英明的選擇。

1800年的古樹,現在還長在我家鄉的定軍山下的武侯墓內,它們可以證明。經常去武侯墓,從古到今,歷代皇帝都給諸葛亮封侯拜相,作為臣子的學習榜樣,諸葛亮的墓,從古到今也沒人去挖過,沒人去盜過。能做到如此者,非常之難。

諸葛亮六出祁山,很多人說勞民傷財,如果蜀國不打,早都亡國了。俗話說:忘戰者危,好戰者亡!但另外一個佐證了劉備託孤的英明之處,諸葛亮老人家54歲死在今天陝西寶雞五丈原,埋在漢中勉縣定軍山下武侯墓中,活活累死的,操心死的。也落得千古良相的美名!

最後蜀國滅國劉嬋投降做的一個,安度餘生也不容易。樂不思蜀!

這是兩個人的明智之舉。



鼻孔不朝天


客觀的說,兩方面的原因都有!廢話不用多說,例子不用多舉,打開中國的歷史好好看一下你就什麼都明白了!尤其是談到權力利這三個字,你就什麼都更明白了,何況是封建王朝的帝王統治階級了。不過,這隻能說明劉備玩得政治手段比其他的封建王朝帝王玩的政治手腕藝術用的聰明高明罷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司馬懿在評價劉備一生中成功的經驗中只用了七個字道破了其中傲妙玄機一針見血,他很會拉攏人心!請大家想一想,誰又會把自已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基業輕易雙手送給他人呢!?何況是封建王朝的統治階級帝王之家呢!自古一句名言;兒要親生,地要深耕,把這八個字弄明白了,你就知道劉備託孤當時對諸葛亮是真心實意還是令有所圖了!要說真心,那就是劉備真心希望諸葛亮全心實意的輔佐兒子劉禪和劉家的漢室基業,這就是劉備的真正真實目的。


人間正道陳德立


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劉備有那麼慷慨,把自己一生心血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嗎?斷然不可能。從他的後續部署可以看出。

一是,對諸葛亮打感情牌

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有當皇帝的能力,你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這個能力,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更是令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

二是,提拔他人進行制衡。

託孤之人中的諸葛亮,荊州勢力的代表人,蜀漢丞相,主持後勤,內政。李嚴屬於益州勢力代表人,尚書令,主掌軍事。趙雲:跟隨劉備轉戰萬里,劉備最親信的人,劉禪的救命恩人,後主劉禪繼位,封趙雲為永昌亭侯。三種勢力相互依存,劉備沒有給誰一家獨大的機會。

且不說劉備的真心假意,但是諸葛亮至始至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談史論今100


我來簡單回答這個問題:劉備託孤的歷史背景是關羽被東吳所殺,荊州丟失,使得蜀漢政權受到嚴重打擊。劉備一怒之下起全國之兵討伐東吳,卻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敗回白帝城一病不起。這才招來諸葛亮商議後事。

那麼託孤是真還是有陰謀呢?多數人都是因為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這番話才會有此揣測,劉備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的才能比曹丕強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統一天下,我的兒子劉禪如果還行,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廢掉他,自己代替他。

那麼這番話是劉備的真實內心想法,還是試探諸葛亮的呢?我想兩個方面都有:首先劉備清楚自己兒子的本事,自己死後,劉禪是沒能力治理好蜀中的。那麼當時有這個能力又可以信任的人只有諸葛亮。以劉備的性格一定會會對諸葛亮說這番話,如果不這樣說反而不像劉備的一貫風格了。再者劉備看人用人還是非常準的,他清楚諸葛亮的性格,越是這樣說,諸葛亮越是會死心塌地的輔佐劉禪。如果說還有其他的,也不能說是陰謀,而是陽謀,退一萬步說,諸葛亮要廢掉劉禪,因為劉備這番話,也會保劉禪一命。所以說,劉備託孤是真心實意,有陰謀或者說是陽謀也是真,不過是給諸葛亮套上了一個枷鎖,給了一個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理由。但是殺諸葛亮的想法是沒有的。






東山客


劉備的託孤完全是一場有計劃的相互制衡,確保兒子的謀劃,只是最後沒如他意,孔明還是把持的權力。

大耳朵在白帝城進行了託孤前,進行了深謀遠慮。一方面他和孔明說:阿斗如果可以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阿斗不行,你就自取吧。多麼坦誠的君臣啊。可是他一面和孔明這樣說,一面給孔明搞了一個副手,叫李嚴。他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這個安排就是他和孔明一文一武,孔明管朝政,李嚴管軍事,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劉備和所有皇帝一樣,都是想得很美的。可是現實很骨感。

相互能制約就要力量基本均衡。劉備死後,孔明和李嚴雖然一樣都封了侯,但孔明是丞相,阿斗給他了開府之權,就是孔明有獨立於皇權的行政班子,當然孔明還被封為益州牧。阿斗說他只管祭祀祖宗這一件事,其他事都歸相父管。叫作政由葛氏。那麼李嚴怎麼來制約呢,李嚴跑到了重慶這個地方,自己招兵買馬,還要求劃出五個郡,成立一個州,讓他當州牧,因為蜀國只有一個州,州牧讓孔明當了,這不平衡。這還不算,公元231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嚴因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派人帶信給諸葛亮,讓他撤軍。等軍隊撤退,李嚴又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用意在於解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李嚴想搞倒孔明,孔明也就不客氣了,他拿出李嚴前後寫來的信,李嚴的一肚子的壞水就暴露了。好在孔明還是仁慈的,只把他貶為了平民。

其實這都是因為劉備的制衡術,才搞得李嚴和孔明鬥了起來,因為從後來的結果看,李嚴是佩服孔明的。他在得到孔明的死訊後鬱悶而死。因為李嚴生前常企望諸葛亮會再次起用他,他知道只有孔明能用他,孔明死了,他也沒機會了。

制衡的結果是零和,這一點被歷史反覆證明。漢武帝託孤搞了四人制衡,最後四人鬥了起來,以霍光搞死其他人而告終。曹叡傳位時也搞過制衡術,他讓司馬懿曹爽搭班,結果兩人互殺,曹爽失敗。我看只有孫策死的時候,把孫權託給張昭和周瑜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沒過多久周瑜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