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孔雀綠釉又稱“吉翠”、“法翠”,是一種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顏色釉,在中低溫(950~1050℃)下,用還原焰燒製而成。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因其顏色顯鮮豔亮麗的藍綠色,如同孔雀的羽毛,所以人們將它稱為孔雀綠


孔雀綠釉的發源地


孔雀綠最早始於宋代磁州窯。磁州窯位於今河北省的南部,已經發現的窯場主要分佈在兩個區域:一個在釜陽河流域,以彭城鎮為中心;另一個是在漳河流域,以觀臺鎮為中心。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磁州窯胎有粗細之分,細者質地堅硬,細膩滋潤,色白,以白釉製品為多見;粗者胎料淘洗不精,質地粗松,其胎骨多有砂粒,胎體厚重,胎多呈米黃、赭灰、灰白等色。為了彌補胎質的缺陷,適應粗瓷細作的需要,胎上幾乎都施有一層化妝土,化妝土以白色為主,也有施黑色化妝土的。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磁州窯的釉色豐富多彩,除白釉、黑釉、褐色釉、青釉外,主要流行白地黑花、白地褐花、綠地黑花、紅綠彩等10多種。其中,綠地黑花和孔雀綠地黑花為宋磁州窯所創。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此種彩繪裝飾分兩種:一種是在白地黑花瓷器上罩一層綠釉或孔雀綠釉,再經低溫燒成;另一種是在燒結的繪花澀胎上直接施綠釉或孔雀綠釉,經低溫二次燒成。事實上,除了磁州窯,還有一個窯場對孔雀綠釉有著深遠的影響,那就是禹縣扒村窯。


孔雀綠釉燒製時間


元代景德鎮開始燒製孔雀綠釉。而單一孔雀綠釉的燒造也正是從元代開始的。這時的景德鎮所燒製的孔雀綠釉的胎骨與宋元磁州窯的“一元配方”的高硅低鋁的瓷土胎質是不同的。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元代


景德鎮瓷器在明清以前都用一種瓷石配胎,釉中釉灰(氧化鈣)用量多,燒成溫度低,因而胎釉質量達不到優質硬質瓷的標準。從元代開始,逐漸在胎的配方中加入少量高嶺土(即二元配方)。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明代永樂年間,各個品種的單色釉迅猛地發展起來。除了大名鼎鼎的永樂鮮紅釉、甜白釉,以及未被人們廣泛熟知的黑釉、藍釉和黃釉等以外,景德鎮御窯還開始燒製孔雀綠釉。其色澤淡雅明快,釉面勻淨,一般為單一的孔雀綠,也有刻龍紋填白釉的,這就成為孔雀綠釉白花的新品種。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明代宣德年間,宣德孔雀綠地青花是新創品種。1988年,景德鎮明御窯遺址出土有此類魚藻紋盤、碗的殘器。傳世品中亦未見有實物,可見孔雀綠地青花標本的珍貴。宣德年間,孔雀綠釉的掛釉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以素胎直接掛釉燒造的,此種方式燒造的器物釉面容易開片剝落;第二種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釉和胎結合較好,故釉面不易脫落。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繼永樂、宣德之後,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公元1436—1464年),由於內憂外患,政治上動盪不安,戰亂頻繁,社會經濟衰敗,景德鎮制瓷業進入了低落時期。期間,孔雀綠釉的燒造情況不明。


但有文獻記載,正統十二年(1447年)不準民窯燒造黃、紫、紅、綠、藍、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說明至少在正統十二年之前,作為諸品種之一的孔雀綠釉,可能仍在生產。由於目前對這方面資料蒐集較少,因此尚不能作出明確結論。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明代成化年間成化孔雀綠地有繼承又有創新。繼承方面有孔雀綠地青花魚藻紋盤,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該盤敞口、圈足、外壁4組魚藻紋佈滿器身,在孔雀綠釉的襯托下,鯖、鯉、鯰、鱖4種不同姿態的游魚,盡情遊弋在幽靜的碧波水藻間,極具生活情趣。其造型、花紋均與宣德品相同,區別是成化孔雀綠地釉比宣德淺淡,六字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青花髮色淡雅。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明代弘治時期,從史料記載來看,幾次停工役,官窯瓷燒造數量有限,傳世品不多。而孔雀綠釉這一品種仍有燒造,在御窯廠舊址碎瓷坑中發現有弘治孔雀綠地青花的殘片,胎體輕薄,色彩鮮亮。但無論是從造型、紋飾等基本上是沿襲了成化瓷器的傳統風貌。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正德時期燒造的瓷器,上承成化、弘治,下啟嘉靖、隆慶、萬曆。在造型、品種和紋飾上除很好地繼承前朝傳統外,也有自己創新之作,形成了本朝獨特的風格。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正德時期,受伊斯蘭教和道教影響,瓷器造型多裝飾阿拉伯文和吉祥紋飾。在制瓷工藝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可以這麼說,正德是明瓷由精緻向粗糙、厚重過渡。但即便如此,正德孔雀綠釉卻依舊顯示出其高貴的品質、精湛的工藝,為當時彩釉的典型。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明嘉靖至萬曆年間,孔雀綠釉器除了在前文提到的桂林靖江王陵區七里店奉國將軍朱規琅夫婦合葬墓出土的孔雀綠釉青花梅瓶外,仍多為盤、碗等器物。此後直至明末,孔雀綠釉器就逐漸稀少了。


春來江水綠如藍:孔雀綠釉的迷人之處


孔雀綠釉作為輔助,裝飾在瓷器上也有廣泛的運用。這一現象在明代五彩中顯現得較為突出。事實上,早在元代的五彩器上,孔雀綠就有出現。但在隨後的明代早期五彩瓷中,則以紅、綠兩彩為主,間有少量黃彩,直到明成化年,孔雀綠釉才再次出現在五彩瓷器上。


孔雀綠釉瓷的美麗,在瓷友眼裡越來越得到重視,你喜歡這一抹溫潤如水的“綠”嗎?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裡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