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九子奪嫡”大戲。最終康熙皇帝的四子胤禛成為了這場皇位爭奪戰的勝利者,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後,由其繼承皇位,這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在“九子奪嫡”過程中,雍正可謂是“不顯山,不露水”,極力的隱藏自己的政治目的與奪位野心,進而贏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與器重,最終得以繼承大統。

與之相對應的是,八阿哥胤禩在這其中則自始至終都保持了非常活躍的狀態,一直都是“奪嫡”的熱門人物,並且對儲君之位有著極強的覬覦之心。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胤禩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極度厭惡與反感,最終與皇位失之交臂。

雖然對於胤禩本人來說,在“九子奪嫡”中失利,讓其無法染指國家的最高統治權,並且很快就以非常悲慘的結局收場,然而這在當時對於整個大清王朝的存續與發展來說,卻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幸運”。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胤禩痛失皇位,與其不斷的“自我作死”行為密切相關。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以“太子不善,所行不孝”為由,第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而在這之後,眾位皇子開始為了爭奪儲君之位而“大展拳腳”,其中表現最為活躍的便是大阿哥胤褆和八阿哥胤禩。

當然,這個時候的胤褆和胤禩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不僅僅是因為在廢黜太子胤礽甚至計劃著將其置於死地上,他們二人有著共同的想法以及同樣的政治利益,更是因為胤禩的養母正是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兩人關係從小就是非常的交好。於是,在大阿哥胤褆表現的過於激進而被康熙所排除在繼位名單之外後,他開始極力推薦自己的這位弟弟角逐儲君之位。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然而,胤禩本人以及他的支持者們的表現,卻是令康熙極度的反感。

首先,胤禩在接手太子胤礽署理的內務府事務後,並沒有按照康熙的要求對內務府進行整改,反而是加以安撫,甚至提請康熙對內務府官員進行賞賜,讓康熙認為他這是在邀買人心,對其的印象就此大打折扣。

其次,在“江湖術士張明德案”中,面對張明德所說的狂言悖語,胤禩非但沒有主動揭發以自證清白,反而是假意“囚禁”於府上,實則卻是與其進行了深度交流與密謀,包括大阿哥胤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以及朝中部分官員,均與張明德有過接觸和交流。

再次,就是八阿哥胤禩一貫的“好人緣”,這個時候卻引發了康熙的極大警覺。畢竟朝中多位有權有勢的大臣,已經公開站在了胤禩一邊,其中就包括了安親王嶽樂家族的一眾宗室成員,滿洲首席大學士馬齊,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內大臣鄂倫岱,翰林院掌院學士揆敘,戶部尚書王鴻緒,以及康熙皇帝非常倚重的致仕大臣同時也是他的親二舅佟國維。而當眾多的朝臣保舉八阿哥胤禩的時候,康熙深感到的是對於其皇權統治的威脅,並且因此表現出了極度的“羨慕嫉妒恨”的情緒,這更加讓康熙對於胤禩有著排斥與反感的情緒。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而在此期間,康熙皇帝更是公開評價胤禩:

“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

這無疑反應了康熙對於胤禩的態度,也表明其已經被康熙排除在了繼位人名單之外。

於是,康熙選擇的是復立胤礽為皇太子,這是在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同時,也在維護康熙本人的皇權威嚴。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但是胤礽被複立僅僅三年之後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伴隨著“託合齊會飲案”的勘破,太子胤礽“緣結朋黨,圖謀不軌”的行為也隨之徹底暴露,就這樣,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康熙廢黜了皇太子之位,至此開始便被圈禁在了鹹安宮中,徹底失去了自由。

可是,這個時候的胤禩竟然帶著近乎於一種志得意滿的炫耀態度,對康熙表示:

“我今如何行走,情願臥病不起。”

如此“作大死”的舉動,結果必然是令康熙對其更加的不滿。

只不過,這次康熙並沒有爆發,也沒有過分的處置胤禩,然而兩年之後的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伴隨著“斃鷹事件”的發生,胤禩引得了康熙皇帝的震怒,康熙接連說出了“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以及“辛者庫賤婦所生”等如此幾乎於絕情的話語。這就使得八阿哥胤禩徹底失去了奪位資格。之後更是在一段時間內,停止了胤禩的俸銀和祿米,任其自生自滅,足可見康熙對其的憤恨。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也正是因為如此,八阿哥胤禩從這此時開始,徹底無緣皇位爭奪,而在此之後他也是積極幫助“八爺黨”的另外一位成員,十四阿哥胤禵爭奪皇位。只不過胤禵也在這場“九子奪嫡”中,輸給了他同父同母的哥哥雍正,等待著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一眾“八爺黨”成員的,便是非常悲慘的結局。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如果真的是八阿哥胤禩登基,那麼康熙朝末年的朝政局勢將會繼續延續。

其實,如果不是八阿哥胤禩等人過早的暴露了目標與實力,並且在“九子奪嫡”期間過於活躍的表現使得康熙對其異常的憤恨,那麼胤禩繼位並不是不可能,特別是胤禩本人,相比於雍正,還有著兩個非常大的“優勢”。

第一個優勢,便是胤禩的能力。

胤禩在所有康熙皇子中,個人的能力是非常出眾的,這一點就連日後登基的雍正都是非常的認可與贊同。

“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

當然,康熙對於這一點也是非常的清楚,早期的時候也對其是非常的信任和器重,特別是在康熙有數次在其出征與外出巡視的時候,特命八阿哥胤禩成為了署理政務的皇子之一,而胤禩也能夠將事情處理的井井有條,進而得到了康熙的認可。

第二個優勢,便是胤禩的“好人緣”。

胤禩憑藉其謙和的態度與仗義的性格,深得兄弟們的愛戴,並且在外臣面前也非常的虛心與和善,這就同太子胤礽的飛揚跋扈可以說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加上其卓越的能力,進而獲得了朝臣們的擁護與支持。

而胤禩之所以如此,實際上也與其母親良妃衛氏辛者庫的卑賤出身密切相關。

正是因為其母家卑微的出身,才使得胤禩從小就非常的要強,同時培養了其謙遜的性格,使其非常懂得結交。與此同時,也是因為其背後沒有母家勢力的幫襯,也使得眾多官員更容易抱著“押寶”的心態,為了未來的發展選擇在胤禩身上“賭一把”。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於是乎,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胤禩真的登基,那麼扶保他登基的政治力量不僅勢力雄厚,而且是人員眾多,而這些人也基本正是康熙朝晚年掌握權勢的朝堂勢力。

首先是支持八阿哥胤禩的皇子們。

除了一直以來支持胤禩的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外,被康熙圈禁起來的大阿哥胤褆,由於與胤禩的特殊關係,必然被胤禩放出,並且這些皇子都將會被委以重用。

聯想下雍正與十三阿哥胤祥的關係,就可以知道這些與胤禩交好的康熙皇子們將會得到怎樣的權勢和地位。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結局變得悽慘將會是雍正,以及廢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十三阿哥胤祥這些胤禩等人的“政敵”了。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其次就是這些皇子背後的家族勢力。

由於胤禩的嫡福晉郭絡羅氏,是安親王嶽樂的外孫女,使得以安親王家族世襲為代表的一眾宗室成員,皆站在了胤禩一邊。除此之外,包括佟國維、鄂倫岱所在的佟佳氏家族,馬齊所在的富察氏家族,也是主動選擇支持八阿哥胤禩。

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出身於明珠所在的葉赫那拉氏家族,並且這個時候的明珠之子揆敘已經同九阿哥胤禟結為了兒女親家,進而成為胤禩的重要支持力量。十阿哥胤䄉的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是遏必隆的女兒,其家族在阿靈阿的帶領下也選擇了支持八阿哥胤禩。

佟佳氏家族、葉赫那拉氏家族、鈕祜祿氏家族,都是屬於康熙朝時期的“四大外戚家族”之列,家族成員眾多,影響力深遠,在朝堂上有極為龐大的勢力,並且是家族財力雄厚,甚至可以說朝中乃至地方官員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與這些家族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再加上這些家族都有皇子以及外戚官員均是扶保胤禩登基的功臣,也使得這些家族成員及其政治勢力集團也就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

於是,朝中的政治格局與政治勢力分佈,必將是基本延續康熙朝晚年的局勢現狀,唯一改變的就是其他皇子的勢力也將被這些家族勢力所蠶食、吞併甚至予以剔除,而不會像雍正朝時期那樣,原有的政治格局被徹底打破。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當然,既然政治格局如此,那麼康熙朝晚年的一系列政治問題也將繼續上演。

其實總結起來,雍正對於當時大清王朝的穩定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主要有二:

其一,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將權力繼續高度集中,除了設立軍機處、發展密摺專奏制度、建立特務機關等,也包括重點打擊宗室與外戚家族的勢力;

其二,雍正力排眾議,實施改革,包括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養廉銀等一系列觸及制度根本的改革。

而實際上,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權力的集中為改革創造了條件,改革取得的成績更加維繫了皇權統治。更重要的是,雍正將康熙朝晚年的一系列痺症加以整飭,緩和了社會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正是雍正將大清王朝的國祚往後延續了一百多年。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可是面對同樣的情形,胤禩可以做到雍正的所為,或者說可以達成同樣的效果麼?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從胤禩權力來源的基礎就可以看到,宗室成員以及外戚家族勢力是扶保其順利登基的根本,這是胤禩必須要團結、依靠的力量。而這些人正是當時政治環境下的既得利益者,胤禩非但不能動這些人的利益,反而還要極力予以維護,畢竟這些人關乎到他統治的根基,都是萬萬動不得的。

另一方面,以胤禩在康熙朝時期的表現來看,胤禩也不具備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魄力。這其中既有胤禩保持自己“好人緣”和“賢王”形象的一貫“追求”,同時也有著其對於其他皇子、宗室以及外戚、權臣勢力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賴,甚至可以說有一定的畏懼。

也正是因為如此,胤禩也就不可能有雍正面對改革阻力時候的那種不顧一切的決絕,這也使得即便胤禩真的有如此的想法,也不會像雍正所做的那樣的徹底。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真的由八阿哥胤禩登基,最終的結果便是,在康熙朝晚年,黨爭不斷、吏治腐敗、民生凋敝、國庫空虛、邊患不斷的局面,將很難有所改變,這些也將直接威脅到的是大清王朝統治的延續。

而也由此可見,雍正的登基,對於當時的大清王朝來說,確實是“最佳的選擇”。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八阿哥胤禩一直被人稱之為“八賢王”,既是因為他為人所公認的賢能,也是因為他謙和的態度為其爭得一份“好人緣”。但是,面對康熙皇帝去世後所留下的一系列問題,並不是能由一位“好好先生”來解決的,反而需要的恰恰是如雍正這樣有著堅毅品質的同時,更有著陰狠和決絕的處事方式,才能夠將矛盾與危機予以化解。

從這個角度來說,八阿哥胤禩確實不是合適的繼位人選。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實際上,在康熙的設想中,他希望他的兒子們能夠像康熙本人與他的兄弟們一樣和睦相處,就如同他與他的親兄弟福全、常寧以及堂兄弟康親王傑書那樣,不斷繼續著“君臣兄弟”的佳話。

只不過,康熙皇帝錯誤的看待了自己兒子們的野心,也嚴重忽視了皇位對於皇子們的誘惑力,最終“九子奪嫡”爆發,骨肉相殘、兄弟鬩牆,成為康熙一生中最為痛楚的事情。

而如果胤禩能夠收起自己的政治野心,雍正也能多一分寬和與仁慈,或許對於他們二人來說將會收穫一個雙贏的結果。只不過,胤禩自始至終寧可選擇“非暴力不合作”也沒有選擇低頭,而他面對的又是極度“腹黑”的雍正,最終他與他的整個政治集團被雍正一網打盡,而他本人也只得以削宗奪爵、圈禁至死的慘淡結局收場,讓人唏噓不已。

八阿哥胤禩痛失皇位,雖是他個人悲劇,但卻是整個王朝的“幸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