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抗疫一線,一個返村扶貧隊員的自述

一股寒潮自北而上掠過這個長江南岸的小村莊,天色灰暗下來,觀音庵的上空陰雲密佈,村子裡的公路上幾乎沒有行人,只有北風夾裹著陣陣寒意肆無忌憚的呼嘯著,一群鴿子飛過頭頂消失在天邊......

市直單位的駐村扶貧幹部們,此時此刻依然行進在疫情防控的包保路段上。半個月前,由於疫情防控形勢更加嚴峻,市扶貧辦通知各單位駐村扶貧幹部立即返崗,就地轉化疫情防控隊協助駐村開展防控工作。到觀音庵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我們逐漸與這裡參加疫情防控的幹部、黨員、志願者打成一片,常常看到全身包裹著白色防護服的志願者不計報酬、不顧危險、不辭辛勞的穿梭在觀音庵的村前屋後、角角落落,我為平凡的他們而感動,今天我想為他們擊節而歌。

“咱們村裡的年輕人”


石首:抗疫一線,一個返村扶貧隊員的自述

剛返村的第一天,集中乘坐的汽車只能送我們到鎮政府。大家扛著被子等行李下車,村支書向書記開著村裡唯一可通行的應急車輛來接我們。坐上車出了小鎮,便遇到第一道路卡,幾個穿迷彩服、戴著口罩的路卡人員擋在車前例行檢查。向書記搖下車窗向他們介紹我們,這幾個小夥子仍然拿出了體溫槍,對我們進行了體溫測量。汽車駛出卡口後,我們中有人開始調侃:“這幾個人蠻過硬咧!”。

向書記接過話自豪的說:這個卡口雖然不在我們村的地界,但是是我們村按鎮指揮部要求設置的,卡口上執勤的人都是我們村的年輕人,他們有的在廣州打工、有的在江蘇做生意,疫情發生後,他們主動請纓,要求作為志願者在防控一線把守卡口,防止新冠病毒疫情向村裡滲透。”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才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是:宋國富、龔愛文、潘武、陳思武,就是這樣一群志願者從正月初一至今每天“兩班倒”堅守在觀音庵的第一道防線,每班十二個小時,二十多天從沒叫過苦,也沒人要求退出,餓了享受到的福利只是一碗村裡準備的泡麵。

石首版的“甘如意”

石首:抗疫一線,一個返村扶貧隊員的自述

我第二個要點讚的是文華小學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吳翔老師,吳老師是一名去年才考錄到文華小學工作的年輕老師,給我的印象是對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

就在我們扶貧幹部到村報道第二天,在他身上上演了一場石首版“甘如意”的故事。90後的吳老師春節期間在江北老家過年後一直隔斷在老家,他在微信中看到扶貧幹部返村的通知後,立即到老家所在的村辦理健康證明和通行證,等他趕到石首,扶貧辦安排集中乘坐的大巴已經出發。石首至調關一路上設置的路卡也不準私家車通行,我們年輕的吳老師想盡辦法也一籌莫展。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第二天清早,他毅然決然的扛著行李徒步返村,遇到路卡說盡好話,渴了喝了點隨身帶的水,最糟糕的是半路上遇到小雨,全身都被雨淋溼了,好不容易碰到路邊一家開門的小超市,進去買了把傘繼續風雨兼程。整個步行過程用了7個多小時,直到下午3點半才趕到觀音庵村。放下行李後,他又立即跟上村志願服務隊走村串戶的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工作,剛強的小夥子第二天也忍不住直喊腿痛,我們驚歎他的毅力和決心,也為他的精神所折服。

觀音庵村的“白求恩”

石首:抗疫一線,一個返村扶貧隊員的自述

賀醫生,50多歲,系觀音庵村醫務室村醫,一身白大褂,半頭顯眼的白髮,加上疫情期間戴的口罩,白晃晃的更加打眼。疫情期間賀醫生比平時忙了很多,他總是清早趕到村部醫務室,除了給封村後一大早過來村民看病、量體溫、打針、開藥,還要參加幾個小組的村民體溫檢測,發燒、咳嗽等疑似症狀排查,其他幾個小組在排查中遇到的一些醫學方面的問題,也要打他的電話諮詢,他是封村後,這個封閉區間唯一醫學方面的權威,從早忙到晚也顧不上休息。村裡出現一例疑似病例後,疫情防控工作升級,全村開始封組封灣落,居民一律關門閉戶,路上不準有行人。為了避免村民出門看病容易出現病毒感染和違反規定等因素,他一改傳統看病方式,變坐等看病為主動上門看病,哪家有人病了,只要打個電話,他背上藥箱立即前往,懷著醫者仁心、救死扶傷的情懷,一直工作到晚上才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家。

累並堅持著的鄉村“能人”

石首:抗疫一線,一個返村扶貧隊員的自述

在觀音庵的村頭,經常看到一輛白色的廂式貨車來來回回的奔馳在鄉間的公路上。駕駛員叫周志高,與我同年,系觀音庵村的龍蝦養殖大戶,據說他養殖龍蝦近300畝,也是周邊幾個村的有名的龍蝦買賣經紀人。疫情爆發後,周志高放下家中一切事物,主動請戰參加村志願服務隊,負責全村20個村民小組的生活物資統一採購統一配送,他不知從哪裡借來一輛廂式貨車,出人出車出力義務為全村3384名父老鄉親配送生活物資,所有采購的物資均按購買原價配送給村民。我知道為村民配送生活物資相當繁瑣,細節很多,而且有的村民要的很急,遇到挑剔的村民還有會遭致抱怨,出不得半點紕漏。面對這樣的情況,他會在前一天晚上用一個厚厚的筆記本挨家挨戶記錄各戶所需,第二天趕到鎮上採購點按名單購買,採購後還得按"一戶一包”打包好,並在塑料袋上標註姓名,回村後又馬不停蹄的一家一戶的送貨上門,一天往往要跑好幾趟。我們駐村工作隊員承擔小組的疫情防控責任包保職責,有一次在他家門前休息,恰巧他妻子在裡屋打電話,無意中聽他妻子在電話裡向親戚訴苦,才知道周志高疫情期每次回家都很晩,回家後就癱坐椅子上一動不動,也曾在家中抱怨太累,但抱怨完了後,他卻一直對妻子表示就算再累也要咬牙堅持到疫情結束。

還有勤快利索的小帥哥魯帆 、年輕穩重的洪周....還有一群為抗擊疫情在風雨來臨之際仍然行進在路上的“逆行者”,他們全身裹著白色的防護服,或騎著摩托車,或三三倆倆的與我擦肩而過,漸漸的淡出視線,消失在觀音庵村的犄角旮旯。一種白色飛鳥的影像在腦海裡若隱若現,“鴿子,對,就是鴿子!他們不就是飛翔在觀音庵上空的鴿子嗎?”,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守護著這個寧靜的村莊。

北風仍在呼呼的吹著,頭頂的雲層越來越厚、越來越低沉,又一場春雨淅淅瀝瀝的下了起來。

作者 :彭 超

石首市委宣傳部駐觀音庵村扶貧隊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