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宋茜在《下一站是幸福》中扮演著大齡剩女賀繁星,雖然是鄰里街坊眼中的大齡剩女,但是她爸爸的一句“我的女兒我養到底!”讓賀繁星自信滿滿。擁有著完美的原生家庭,才有著女大不愁嫁的自信美。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可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個像賀繁星那麼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就連說出金句“槍響之後,沒有贏家”的董卿,這麼一位端莊秀氣的行走的“百科全書”,一提到原生家庭都會隱隱啜泣,因為在她心中,她的父親對自己的苛刻超出想象:“不要我照鏡子,不讓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體活動。”。

原生家庭的這種教育方式讓董卿到現在還會出現自卑情緒,“我要做的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覺得踏實”。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幸運的是,董卿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用實際行動不斷改變自己,把未來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就像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說的,你無須為毫無防範之心的年幼的自己的慘痛經歷承擔責任。你要做的是,即刻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問題。你是在塑造你的未來。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既是一本心理學的書,也是一本育兒類的書,曾雄踞《紐約時報》圖書排行榜榜首長達44周,全美銷量超200萬冊!本書的作者有兩個,一個是蘇珊·福沃德,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經常出現在媒體訪談節目中,她的作品常常成為美國的暢銷書,《情感勒索》就是她的最著名的心理學作品之一。另一個是克雷格·巴克,影視編劇兼製片人,經常與蘇珊·福沃德一起出書,兩人默契十足,是工作上合作無間的好搭檔。

每個人讀完這本書,幾乎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而這些正是源於作者蘇珊·福沃德通過工作中接觸到大量真實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來剖析有問題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並且通過實踐來減少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有網友說“看完《原生家庭》,彷彿把一直以來的心路歷程又走了一遍!”

01

熟悉原生家庭的模式,避免重蹈覆轍

蘇珊·福沃德說,想要改變,我們首先要理解原生家庭。

什麼是原生家庭呢?它是指自己出生、被撫養和程航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或爺爺(外公)奶奶(外婆)組成。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和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對我們醫生的影響,深刻而持久。

然而近兩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語從不為人知到眾口討伐,從豆瓣上著名的小組“父母皆禍害”,到微信公號文章中渲染的“中國式父母的悲哀”,原生家庭彷彿成了“原罪家庭”的代名詞。

但並不是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是有毒的,例如能培養出學霸詹青雲,她的原生家庭就非常的民主和諧。

而書中蘇珊·福沃德所羅列的三種原生家庭模式才是有“毒”的:專制型、忽視型和虐待型,

它們都帶給孩子痛苦與折磨。

第一種,專制型父母,包括高高在上的父母和操控型父母。他們往往站在高處,以皇帝的視角俯視孩子,把孩子當做自己書中的玩偶,隨意擺佈。

在他們眼中,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孩子一定要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一旦違背或者孩子做了與他們觀念相反的事情,就能立刻收回原先給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物質與情感需求。

例如在《媽媽是超人》裡,董潔把孩子頂頂當老公用,陪孩子出去,不給孩子買東西,自己卻大包小包地買衣服。孩子一旦走出自己的視線溜達玩耍,董潔就裝著不高興的樣子,孩子只好跑回來死纏爛打地哄著媽媽叫她別生氣。

這是一種變相式的新型操控型父母,情感需求的勒索讓孩子成年後仍舊活在父母的期待當中,很難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第二種,忽視型父母,是指不稱職的父母和酗酒型父母。一般來說,這類型的家庭,都存在角色倒置的現象,換言之,就是父母消失了,孩子變成父母。

父母無法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孩子只能被迫過早地成長。當其他孩子還在爸爸媽媽的懷抱裡撒嬌時,他們幾乎沒有什麼童年生活可言,只能像個小大人一樣,去做原本父母應該要做的事情。

他們在成年後,往往容易缺乏自我認同感,需要通過別人的認可來獲得安全感。

第三種,虐待型父母,主要指對孩子身體、語言和性上的暴力。這些暴力的殺傷力,足以摧毀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更何況是尚未發育完全的孩子。

雲南鎮雄15歲的小龍,因“父親句句逼人”,在2017年1月27日的大年三十,服農藥自殺。在他遺書裡,每一個字,每一段話,都瀰漫著小龍對父親的恨意,和對世界的失望,因為父親長期對他言語辱罵。

語言是能殺人的,尤其是由至親說出時,它的鋒利程度還會加倍。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虐待孩子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暴力是他們學會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的唯一手段。擁有情緒化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悲哀。孩子作為家庭裡的弱者,卻也成了暴力的受害者。他們心中無法發洩的恐懼和憤怒一旦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虐待型的孩子能在煎熬中長大,他們常常會有自卑、自我厭惡和自我否定的情緒,做事情習慣於放棄,更害怕聽到其他人否定自己。

有毒的原生家庭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02

認知原生家庭的不完美,學會自我療愈

如果原生家庭是有毒的話,那麼我們自己得避免中毒,萬一中毒了,在成年之時必須儘快找到“解藥”。

在蘇珊·福沃德列舉的案例中,有一位婚姻不幸的外科醫生,當提到原生家庭尤其是父親打罵他的時候,他很順理成章地說:“當然,我父親以前經常打我,但她打我只是為了讓我聽話。我不明白這和我的婚姻破裂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很多中毒的成年人並不知道,正是原生家庭給予的負面力量才會讓他們覺得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順理成章,殊不知,他們早已把病毒擴散到自己的下一代。

原生家庭沒法選擇,“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也許是個悖論,那麼接受不完美父母的時候,我們就要搞清楚“我認為上帝是想讓我好起來,而不是想讓我原諒”,避免走進原諒的陷阱。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為了阻止“病毒”深入骨髓,我們首先得學會自我療愈,剔除父母傳輸給我們的不合理的觀念。

1.正視憤怒

成長在有毒的原生家庭,尤其是暴力型原生家庭的孩子,通常害怕自己憤怒,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成為父親或者母親曾經的樣子。

但在這裡,憤怒是個好詞,正視憤怒,發洩憤怒是從有毒家庭中走出來的第一步。

我們憤怒,我們害怕的事情會發生;我們不憤怒,那些事情同樣極有可能發生。

所以不要害怕憤怒,應對憤怒我們可以

允許存在並表達出的你的憤怒; 增加運動量(體育運動會增加內咖肽); 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2.劃清界限

設定界限不等於自私,“媽寶男”“鳳凰男”的父母自小就會混淆這兩者的性質,用來“勒索”兒女,甚至讓兒女成為下一個的“扶弟魔”。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對每個人而言,生理層面最基礎的是安全需求,心理層面最基礎的是自我完整性。這個界限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保護我們的自我完整性。

混淆界限的父母,自以為得到了孩子滿滿的愛,實際是把孩子的一生捆綁在自己的生命軌跡上。

演員胡歌曾在醉酒後發文“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演員朱雨辰的媽媽曾在節目中透露,有兒子的地方就有她,兒子第一次給她做飯時,她心疼極了,“我兒子才40歲,他不應該承受這麼多”。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傳統的教育必須把“孝”放在第一位。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面對這樣把“孝”無限放大的父母,如果我們一再退讓底線,最終一定會失去底線。

3.非辯護性回應

《原生家庭》中蘇珊給出了維護我們底線的方式——非辯護性回應。這是一項需要通過學習和練習才能掌握的技能。

當有毒父母開始挑戰我們邊界時,任何帶有情緒性的表達都會有漏洞。沉著冷靜,臨危不亂可以讓他們自亂陣腳,從而打破“攻擊——撤退——放手——升級”的循環。

哦,我明白了。

這樣啊,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

很遺憾,你不贊同這一點。

讓我想想。 很抱歉讓你傷心了。

這樣非辯護性的回答,不僅保護了自己,也讓父母的“捆綁”不攻自破。

03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有能力把它找回來並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

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原生家庭雖然不是我們所能夠選擇的,但也不能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原生家庭。小時候的我們,或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長大後的我們,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明確指出,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過去,但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現在的自己,讓未來變得更好。

打破有毒的原生家庭惡性循環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從改變自己開始。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民國時期的才女林徽因是人生大贏家,家世好、嫁得好、事業好,但其實她也曾受原生家庭的痛苦傷害。她曾經說過,“我自己的媽媽把我趕進了地獄,這搞得我筋疲力盡並深受傷害,到我臨上床時真恨不得去死或從來沒有出生在這麼個家庭過。”

原來,林徽因的母親長期不受林長民和婆婆的喜歡,遇事只會哭泣和抱怨。面對著這樣的母親,林徽因不願重蹈覆轍,所以在她的性格中,既有獨立理智的一面,也有尖銳的一面。也是這個原因,她選擇嫁給能踏實過日子的梁思成,而不是浪漫至上的徐志摩。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韓紅一直熱心公益事業,在這次武漢戰”疫“中的硬核救援就可以看出她把自己的愛都奉獻在幫助他人身上,這其實也跟她的原生家庭有關。

韓紅6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接受不了事實,選擇逃避,她硬是逼著韓紅坐火車獨自去找奶奶。被拋棄的韓紅惶恐不安,不管奶奶對她如何親近,但始終無法代替父母的愛。

寄人籬下的生活讓韓紅自幼孤僻,脾氣很大,也很叛逆,被學校開除後,她歷經千辛萬苦地找到自己喜愛的歌唱事業,走出了屬於自己的星光大道。本有出息的她以為能為奶奶提供更好的生活,但是奶奶的撒手人寰讓她悲痛欲絕,她說:“奶奶走了,自己沒有人愛了。”

痛定思痛過後,韓紅決定開始做公益,她說:“既然沒有人愛我了,我就去愛別人。”在公益這條路上,韓紅無愧天地,救人救災,她始終衝在前面。

《原生家庭》:接受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也許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的好與壞,但是就像《都挺好》編劇王三毛所言: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把它找回來,找不回來那就是一場災場,找回來就“都挺好”!

像林徽因、韓紅等那些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的人,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愛是一種本能,就算原生家庭再糟糕,你要相信,你依然有愛的能力。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沒有人比你更愛自己,也沒有任何力量阻止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