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寶島臺灣風情


1927年5月,臺灣省劍潭寺。崇禎七年,華榮和尚恭迎送子觀音佛像前來臺灣,從淡水前往基隆途中經過劍潭山,晚上休息時夢見佛祖啟示,於是籌建一幢茅屋暫置佛像,取名觀音廟。由於香火鼎盛,1773年,信徒吳廷誥等人,斥資修建新廟,即為劍潭古寺。1937年,日本人將其遷至北安路山邊。

1927年5月,淡水河風光。河岸邊青山綠樹,河中小舟揚帆,遠處聳立著幾個大煙囪,顯示工業的痕跡已經滲透在這個美麗的土地上。

1927年5月,日月潭風光。照片中湖水清澈明亮,岸邊的茅屋和茂密的樹木倒影在水中,三個當地人泛舟湖上,一副靜謐、原生態的美景展現在眼前。

1927年5月,日月潭邊,手拿樂杵的高山族民。樂杵由舂米的木杵發展演變而來。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他們發現木杵的長短、粗細在舂米時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隨著節奏的變化能發出明快、曲調和諧的樂聲,於是稱之為樂杵。

1927年5月的寶島臺灣,一名身著傳統服飾練習射箭的男子。

1927年5月,臺灣卑南地區,一個泰雅族女孩坐在草蓆上織布。泰雅族善於織布,以其精緻的紡織品聞名於世。過去,泰雅族女子在十三四歲就要開始學習紡織技能。

1927年5月,臺灣省的泰雅族母子。

1927年5月,臺灣省眉溪邊大山中的高山族人村落。

1927年5月,眉溪邊上,霧社地區的高山族人。霧社位於臺灣省南投縣山中,因附近地區早晨和黃昏多霧氣籠罩,故稱霧社。當地原住民世代住在這裡。1930年,因不堪日本人的壓迫,當地發生了反抗日本人統治的“霧社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