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宝岛台湾风情


1927年5月,台湾省剑潭寺。崇祯七年,华荣和尚恭迎送子观音佛像前来台湾,从淡水前往基隆途中经过剑潭山,晚上休息时梦见佛祖启示,于是筹建一幢茅屋暂置佛像,取名观音庙。由于香火鼎盛,1773年,信徒吴廷诰等人,斥资修建新庙,即为剑潭古寺。1937年,日本人将其迁至北安路山边。

1927年5月,淡水河风光。河岸边青山绿树,河中小舟扬帆,远处耸立着几个大烟囱,显示工业的痕迹已经渗透在这个美丽的土地上。

1927年5月,日月潭风光。照片中湖水清澈明亮,岸边的茅屋和茂密的树木倒影在水中,三个当地人泛舟湖上,一副静谧、原生态的美景展现在眼前。

1927年5月,日月潭边,手拿乐杵的高山族民。乐杵由舂米的木杵发展演变而来。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发现木杵的长短、粗细在舂米时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随着节奏的变化能发出明快、曲调和谐的乐声,于是称之为乐杵。

1927年5月的宝岛台湾,一名身着传统服饰练习射箭的男子。

1927年5月,台湾卑南地区,一个泰雅族女孩坐在草席上织布。泰雅族善于织布,以其精致的纺织品闻名于世。过去,泰雅族女子在十三四岁就要开始学习纺织技能。

1927年5月,台湾省的泰雅族母子。

1927年5月,台湾省眉溪边大山中的高山族人村落。

1927年5月,眉溪边上,雾社地区的高山族人。雾社位于台湾省南投县山中,因附近地区早晨和黄昏多雾气笼罩,故称雾社。当地原住民世代住在这里。1930年,因不堪日本人的压迫,当地发生了反抗日本人统治的“雾社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