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上世紀被譽為“牌匾王”,如何評價他的書法水準?

作為我國20世紀傑出的“碑學”書法代表,郭沫若雖然沒有入圍10大書法家,根本原因是,同樣以碑學書法聞名的康有為(1858年——1927年)先生有幸入選,鑑於每種書體只選取一人的原則,因此,郭沫若被排除在外。但“現代文學六大家”的評選並沒有遺忘他。


毫不誇張地說,郭沫若是上世紀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牌匾王”,經他之手題寫的牌匾數不勝數,從質量來看,都屬於上乘,直到現在,這些牌匾依然懸掛在這些著名場所,供人瞻仰,並深受大眾喜愛。

從故宮博物院、中國書店、慶雲堂、榮寶齋、中國銀行,再到內聯升、和尚紀念碑、太湖佳絕處、華佗紀念館、武侯祠、瀋陽故宮,等等,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名勝場所或百年老店。


在書法素養上,郭沫若是善於融會貫通和博採眾長的智者,他首先從唐楷裡(主要為顏體和柳體)吸收營養,打好書法的根基,然後又逆流而上,一步步追尋書法的根源。

在追逐到漢隸和魏碑時,他停下來,以極大熱情開始對這些書體進行拆解和消化,最終打通了通往書法廟堂之氣的大門,因此,他給自己的書法糅合出樸拙、厚重、莊嚴的特徵。


但他並沒有停留在這一書法美學裡止步不前,他的探索精神讓他發現了打散和融合的樂趣。他打散了漢隸魏碑的靜,融合了行書和草書的動,把靜態書法跟動態書法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動中有靜,開合有度,剛柔並濟的書寫形態,最終完成了對“郭體”的塑造,成為一代典範。

他的許多題字,就是對“郭體”的完美詮釋。


實際上,當年題寫“黃帝陵”三字時,出現了一些小插曲。

作為炎黃子孫最重要的一個遺存,黃帝陵超過了5000年曆史,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歷朝歷代都有文豪和名流給此處題過字。到近代,黃帝陵使用的是蔣中正的題字。新中國成立後,萬象更新,當然要使用能展現新中國風貌的題字。


1958年春季,黃陵縣人民委員會託人找到毛主席,請求毛主席為黃帝陵題字,然而,毛主席因為在抗戰時期曾為黃帝陵撰寫過《祭黃帝陵文》一文,又由於郭沫若此時已經成為聞名全國的文豪,書法盛名十分響亮,因此,毛主席就拒絕了這個請求,處於讓賢的考慮,就推薦郭沫若來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