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堂峽姜維堡,蜀國大將姜維駐守天水關時一處重要關隘(圖)


鐵堂峽姜維堡,蜀國大將姜維駐守天水關時一處重要關隘(圖)

冰雪消融後鐵堂峽內款款流淌的西漢水

姜維堡,是鐵堂峽內的一處小山頭,也是峽谷的一個小地名。

鐵堂峽位於天水市秦州區西南部,離市區約五十公里處,是一條長約十餘里的峽谷,由平南鎮趙窯村入峽,從天水鎮石灘子村出峽。其間,源起嶓冢山(今齊壽鎮齊壽山)的西漢水和徐禮公路宛如兩條蜿蜒蟄伏的大蟒蛇,自東向西穿峽而過,讓這條“兩山夾一河”的峽谷,因賦予某些人文的因子和元素,使其蘊含了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比如:秦州三國文化,西漢水文化,隴右杜甫文化,隴右古道路文化等。

在鐵堂峽內,沿著壁峰如削、色如褐鐵的峽谷兩側,依次零星分佈著好幾處與三國古戰場文化有關的歷史遺蹟,抑或說是人文景點,比如:門紐溝,躲箭石,姜維堡,姜維墓……

其實,沿著西漢水流域廣袤土地上,這裡三國文化的遺蹟遺存層出不窮,遍地開花。除鐵堂峽姜維堡外,在不遠的天水鎮有當年的天水關,在牡丹鎮有木門道及武侯祠,在禮縣羅堡鎮有祁山堡及武侯祠等景點,它們構成了獨具一幟的隴右三國文化旅遊圈,開發打造大有可為。

“花開千朵,單表一枝”。姜維堡,當地又稱“燕窖”,實際是一座高約五六十米的山鼻樑。這座堡子,三面臨崖,雄奇險峻,山腳一側是款款流淌的西漢水,另一側門紐溝口是躲箭石曾矗立的地方。堡頂地勢平坦,約有近百平米的開闊場地,曾今雜草纏膝,稗草橫生。其西北面背靠梁脊處,還遺留有一座高約3米的瞭望臺,因年久坍塌,上面長滿野地蓬等灌木。

鐵堂峽姜維堡,蜀國大將姜維駐守天水關時一處重要關隘(圖)

矗立在鐵堂峽姜維堡旁門紐溝口殘留的躲箭石樣貌

據說,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軍姜維駐守天水關時,曾在姜維堡安營紮寨,算是一道重要的軍事關隘,或者軍事要塞,屯兵其上,用來防禦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姜維,字伯約,天水翼縣(今天水市甘谷縣)人,公元228年投諸葛亮麾下,一直忠心耿耿地為繼承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遺志,身先士卒,披荊斬棘,但終究力不從心,於公元264年去世,其具體葬於何處,歷來無法定論。據史料記載,姜維墓全國現有四處可待考之地,其中天水市就有兩座,其一坐落於甘谷縣六峰鄉,另一處便坐落在天水關東面的黃家坪山頂,皆為衣冠冢。

相傳,諸葛亮在平定南方孟獲後不久,又上表揮師北伐,兵出祁山。 魏國派駙馬夏侯楙率關西二十萬大軍抵禦。諸葛亮設計使人詐稱夏侯楙受困,請南安、安定、天水各郡援救,待出兵後,即派趙雲襲取其城。南安、安定兩郡守將果然中計。天水郡守將馬遵聞信後,也急欲出救,被時為魏將的姜維所阻。姜維勸馬遵說:都督固宜救援,而天水亦不可不備,恐諸葛亮用聲東擊西之計以襲天水,甚可慮也。乃設計請馬遵提兵出城,待蜀兵來,回擊之,內應外合,以困蜀兵。

馬遵聽從了姜維計劃,在二人合力夾擊下,趙雲大敗而回。諸葛亮大驚,深贊姜維之能。在探知姜維甚孝後,便派兵往冀城取其母。姜維聞信提兵去救,諸葛亮乃擇軍中貌似姜維者,喬扮成姜維,夜半攻打天水城,並稱姜維已降漢。馬遵驚恐下深信不疑。黎明時偽姜維即退,適真姜維迴天水,請馬遵開城。馬遵便命軍士亂箭射之。姜維為諸葛亮伏兵所困,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投降蜀軍。降蜀之後,在諸葛亮的悉心栽培下,姜維成了蜀國的柱石。及至諸葛亮去世以後,作為接班人,他秉承諸葛遺志,殫心竭慮,九伐中原,盡力支撐著蜀國的天空。

鐵堂峽姜維堡,蜀國大將姜維駐守天水關時一處重要關隘(圖)

位於甘谷縣“姜維故里”姜維墓(衣冠冢)

據當地老人說,姜維堡曾建有高約半米的圍牆,四角又依山勢之險,建有四個瞭望臺。瞭望臺長、寬各約三米,高約兩米。瞭望臺上還築有約一米高的土坯圍牆,通往山門處有一條盤山小道,直通門紐溝。之前,登臨堡頂僅有一條盤山小道,騾馬可行。現在的大路,是2019年當地幾位熱心村民自行籌資,在小道基礎上用挖掘機新開闢加寬的砂石路面,車輛可以直達山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附近村裡有人將堡頂瞭望臺、圍牆等掘倒,在上面種了莊稼。文革時期,人們在堡頂埋植電杆時,曾挖到一層穀子皮和藿天之類的燒焦物,有人猜測,這可能是當年駐軍屯糧處所。在早年,堡門一側的山腳下,曾有一面長約2米,寬約1米的石壁,上面刻滿四公分大小的文字。據說,禮縣鹽官鎮一帶的人多沿路做小生意,經常爬到山堡歇腳,觀文字皆驚歎,有人還將文字拓印下來,然不知具體文字意思,也未進行詳細考究,就再無後言。

最讓人可惜的是,十多年前修徐禮公路時,因缺少石料,工程隊竟將石壁炸燬,鋪做路基。至此,姜維堡頗有人文價值的遺蹟,遭到毀殆,實在讓人感到惋惜。

記得在2012年初秋的一個週末,因我著手發掘資料,準備編著《鐵堂峽》一書,便邀請閻虎林、武將、高嚮明等文友,第一次登臨姜維堡實地考察,當時堡頂四面敞開,山色荒蕪,坍塌的瞭望臺被沙棘等灌木叢,包圍的嚴嚴實實,山風從梁脊刮過,冥冥中好似夾雜著金戈鐵馬的廝殺聲,鳴叫聲,吶喊聲,隱隱約約迴盪在峽谷間,歷經千年,經久不息。

鐵堂峽姜維堡,蜀國大將姜維駐守天水關時一處重要關隘(圖)

三國古戰場遺址——天水關(位於今天水鎮)

對於鐵堂峽,我是再熟悉不過了。年少時,我在它身邊生活了二十年之久,曾留下很多美好的童年記憶。成年後,我雖然沒在這片最親近的土地上生活,但囿於工作緣故,隔三差五也要造訪一次。然而,每次經過鐵堂峽,大多為了趕時間,在車上遠眺姜維堡的景色,隨之驅車而過,梁頂迄今尚無再去過,實為憾事一件。

如今的西漢水,河床逼仄,河水越流越小,峽谷間因修建徐禮公路、十天高速,加之早年間附近人炸石毀山,峽谷內景象,越來越蕭條,個別人文遺蹟,甚至有些面目全非,遠遠望去,山上樹木稀疏,崖體裸露,多像城市牛皮癬大煞風景,與童年記憶中的鐵堂峽相比,落差很大,心中難免生出悲涼之感。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庚子年初(2020年1月12日),農曆十一月初八,小雪初晴。時隔八年之久,受當地熱心村民相邀,我再次登臨姜維堡,被眼前的景象為之感動,欣喜不已。當天,我應邀閻虎林、武將、李三祥和凌峰等老師,一同前往考察姜維堡,希望從歷史人文的角度出發,為當地民間力量開發這處三國古戰場遺址,群策群力,出謀劃策。

自二十一世紀初以來,附近數村民自籌資金,經過二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姜維堡已建成“姜維祠”一座,姜維塑像一尊,開闢了文化廣場,每年定期舉辦廟會和相關文化活動,逐漸受到附近村民的認可和廣泛參與。據介紹,年後計劃建設“姜維堡山門”兩座,並在資金允許情況下,重修“瞭望臺”,打造“觀景臺”,後續建設“姜維紀念館”“姜維文化碑林”等實體景觀。

歷史是一面鏡子。相信在她們的執著堅守打造下,在不久的將來,姜維堡定能成為弘揚秦州三國文化的又一處歷史文化名勝景點,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2020年1月20日)

鐵堂峽姜維堡,蜀國大將姜維駐守天水關時一處重要關隘(圖)

站在姜維堡俯瞰門紐口樣貌


鐵堂峽姜維堡,蜀國大將姜維駐守天水關時一處重要關隘(圖)

站在姜維堡俯瞰鐵堂峽峽谷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